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0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1.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新近纪原型盆地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苏北盆地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箕状含油气盆地群,主要由东台坳陷、盐-阜坳陷和建湖隆起三大构造单元组成;坳中有凸,隆中有凹,一系列凸、凹构造组成盆地的二级单元。运用盆地原型分析方法,对盆地的蚀源区、沉降史、沉积中心、盆地边界构造和沉积间断等进行了研究,并估算了沉降量和剥蚀量。在此基础上,提出苏北盆地的形成经历了挤压的前陆盆地、弧后扩张的裂陷盆地、大规模拉张的断陷盆地和热沉降的坳陷盆地等四个演化阶段;认为盆地沉积物主要来自5个蚀源区:NE面的滨海隆起、NW面的鲁苏隆起、西面的大别山、SW面的张八岭以及南面的扬州一宁镇古生代沉积岩区;提出建湖隆起从始新世末期以来长期处于暴露和剥蚀状态,有条件为北侧的盐阜坳陷、南侧的东台坳陷提供部分成油气物质的认识。进一步确定苏北盆地曾经历过仪征、吴堡、真武和三垛等4次抬升剥蚀事件,这些事件对不对称箕状盆地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区内盆地的南侧边界多呈上陡下缓的“犁式”正断层,并呈阶梯状逐次朝北下掉,盆地北侧岩层与下伏层多呈超覆关系,形成“南断北超”的盆地面貌。主断层常出现上部下滑(新)、下部逆冲(老)的反转构造现象,因而苏北盆地具有多期复合迭加的特点。本区沉积中心多表现为不对称的深凹区,沉积厚度巨大,是研究区生油层系的重要场昕。  相似文献   
12.
煤成烃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反馈控制作用是影响煤排烃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此在常规排烃史模拟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系统论”和“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煤排烃史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包括古压力史、烃饱和度发育史和排烃量史等三个主要的子系统模型。该模型不仅较好地解决了煤排烃系统中存在的反馈控制作用问题, 而且较好地解决了系统中存在的参数的非线性特征问题。最后,将模型应用于辽河盆地东部坳陷荣兴屯地区煤排烃史研究,其结果表明,该区煤岩进入生、排烃高峰是在东营组三段沉积末以后,东营组一段沉积末以前,目前仍处于生、排烃高峰,且有近80%的油保留在深部地层中没有排出来。  相似文献   
13.
赣东北蛇纹岩主要分布于该区的蛇绿混杂岩带内,经ICP-MS分析发现该区蛇纹岩Cr的丰度达6187×10-6,电子探针分析发现主要以铬尖晶石类矿物形式存在.铬尖晶石矿物的Cr#[=100*Cr/(Cr+A1)]为60~69,指示其形成环境可能与SSZ型蛇绿岩(supra-subduction zotle ophiolite)有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震剖面解释的构造分析表明,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发育有许多晚第三纪-第四纪的逆断层与走滑断层. 其主要类型有两种:一是与北祁连逆冲推覆作用有关的南倾逆断层,其走向北西,主要分布于北祁连山东北缘及河西走廊西南部地区;二是与阿尔金断裂活动有关的逆断层与走滑断层,主要分布于红柳峡、宽台山——合黎山地区. 这些断层与新生代始新世末期以来印-藏碰撞的远距离效应有关. 它们于晚第三纪开始活动,主要活动于第四纪时期,而且大多目前仍在活动,属于活动性断层,是河西走廊地区地震的潜发因素. 此外,它们还造成了地层的强烈变形,形成了一系列的地貌阶地和河流的水平错移.   相似文献   
15.
论油气系统与油气系统动力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冲龙  何光玉 《地球科学》2000,25(6):604-611
“油气系统”实际上就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这个概念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是石油地质学家从系统科学角度所看到的、研究对象与抽象模型相复合的、具有层次结构的新型地质实体.因此, 它应当适合于整个油气地质单元序列, 而不应当被局限于某一个层次的单元中.“油气系统”的研究方法, 应当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考虑到油气成藏过程存在非线性特点, 以及当前盆地模拟和油气成藏模拟普遍存在的缺陷, 尝试引进系统动力学的思路与方法, 提出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并阐述了它的基本原理, 初步建立了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体系.系统动力学模拟的结果可提供对盆地和凹陷进行资源预测、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盖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盖层分类、封闭机理和盖层评价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盖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其发展趋势,即日趋综合化、动态化和定量化。  相似文献   
17.
有机质成熟史模拟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有机质成熟作用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系统动力5学的方法原理,建立了油气系统中有机质成熟中的模拟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南海珠三坳陷的油气系统研究的结果表明,温度与压力是控制有机质成熟作用的两个关键因素,在温度促使有机质成熟的同时,过高的压力对有机质的成熟有抑制作用。压力的抑制作用使有机质达不到应有的成熟度,因而使烃源岩的油气生成量大大减小。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Hexi Corridor, a corridor extended over 1 000 km and with a strike of WNW-ESE, is locatedbetween Alxa uplift and northern Qilianshan Caledonian folding belt of northern Qinghai-Xizang(Tibet) Plateau (Figure 1). In the paper, we will discuss the regions between Altun fault and Yu-mushan of the western Hexi Corridor, where the climate is arid, which results in sparse vegetation,but abundant oil and gas resource, and be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troleum industry base…  相似文献   
19.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油气运移特征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本文首先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中主要烃源岩的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侏罗系湖沼相泥岩和煤岩是盆地主要的气源岩 ,三叠系湖相泥岩是盆地主要的油源岩 ,克依构造带是盆地主要的烃源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构造、地层压力和油气分布等资料对盆地的油气运移特征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总结 ,认为库车盆地的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有两种 ,即断层、不整合面和砂体。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位于盆地北部的克依构造带 ;不整合面和砂体是油气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主要与盆地南部秋里塔格构造带和塔北隆起上的油气有关。不同类型的源岩具有不同的排烃时间和油气运移时间。运移动力主要为异常孔隙流体压力 ,垂向运移距离在 2~ 5 km之间 ,侧向运移距离较长 ,一般在 2 0~ 4 0 km之上 ,并以前者为主  相似文献   
20.
库车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构造圈闭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2,自引:1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库车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构造圈闭具有上、下分层的特征,且上构造层的圈闭与下构造层的圈闭完全不同。上构造层圈闭位于第三系膏盐岩滑脱面之上,主要有断层传播褶皱、滑脱褶皱和盐拱背斜等类型。这些圈闭常以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吉迪克组及康村组砂岩为储层,以上第三系库车组泥岩作为区域性盖层。下构造层圈闭位于下第三系膏盐岩滑脱面之下,三叠侏罗系煤层滑脱面之上,主要有断层转折褶皱、断层转折——断层转折叠加褶皱等构造圈闭类型;这类圈闭以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砂岩为储层,以下第三系膏盐层为区域性盖层。文章分析了库车盆地的油气勘探方向,认为秋里塔格构造带的东段较西段有利,下构造层较上构造层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