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引言 云的形态是复杂多变的,云的观测是地面气象测报业务中的一个重要项目。随着高科技在气象观测中的不断投入和气象观测仪器的不断更新,很多观测项目都实现了自动化,而云的观测却仍然依靠目测。云的观测因以目测为主,观测难度最大,观测员的主观判断起决定作用,观测员所具备的观测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及复杂天气下的分析判断能力等都直接影响着云的观测质量。  相似文献   
12.
年初,辽源市气象局组织相关人员,就贯彻落实全国气象部门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培养、造就一支富有创造性和竞争力的高层次气象科技人才队伍,促进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等问题,对辽源地区气象事业发展需求和气象科技人才队伍现状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岩的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的沉积体或岩石体。笔者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一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岩、微生物粘结岩、非钙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模铸岩、矿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颗粒岩和泥粒岩。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的特征是具有由较粗矿物晶体(主要是方解石,其次是白云石)组成的斑点状、树枝状、网状结构的灰岩。这3种结构分别称为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在露头上呈暗色,在薄片中呈浅色,一般由无定形的亮晶充填体和其间的微亮晶组成。亮晶充填体是指无定形的孔洞被不同成岩期形成的矿物充填形成的结构体,因成岩作用各异,造成不同层位、不同地点的亮晶充填体内部的矿物类型和充填顺序存在差异;所有的亮晶充填体都不具有壁,故不是钙化化石。通过形态、大小和生态比较,以及形成演化分析,认为亮晶充填体的前身是漂浮蓝细菌微囊菌,胶鞘是微囊菌形成模铸化石的关键因素。亮晶充填体是表层水漂浮生活的微囊菌沉入海底后,被泥晶沉积物掩埋或者被早期海底胶结物胶结,在泥晶沉积物半固结或固结之后腐烂留下的孔洞被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的矿物充填形成的。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段顶部遭受成岩作用程度高,树枝状体和网状体中的亮晶充填体的轮廓基本都被破坏,变成微亮晶和亮晶,以前被学者解释为凝块石;但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是成岩流体沿着亮晶充填体或其他化石丰富的地方运移形成较粗的晶体而造成的,并不符合凝块石的定义。同时,少数学者把树枝状体本身当成底栖生物,也是没有充分认识树枝状体的矿物组成而做的解释。该微生物岩段含有钙化的小球状化石和同心层状化石,但它们不是组成微生物岩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重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红霞  吴亚生 《岩石学报》2007,23(5):1189-1196
通过对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微生物岩的研究,认为微生物岩的树枝状构造的形成有两种控制因素:(1)成岩作用,成岩流体对碳酸盐沉积物颗粒之间的孔隙及化石内部的孔隙的胶结作用,以及碳酸盐沉积物组分的重结晶作用,使受成岩作用影响的区域因晶体较粗在露头上表现为深颜色的树枝状和斑点状构造;(2)微生物的影响。在微生物富集的地方,微生物死亡腐烂后形成孔隙,成岩流体易于在这些区域运移,在孔隙中形成胶结物,使这些区域成为露头上颜色较深的树枝状和斑点状构造。岩石中的微生物化石形态不规则,在薄片上呈蝴蝶状、云朵状、不规则圆形的或者新月形等形状,大小在100~600μm之间,内部被方解石胶结物充填,没有保存任何内部构造。根据形态和大小,推测这种化石可能是某种细菌的菌落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岩的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的沉积体或岩石体。笔者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一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岩、微生物粘结岩、非钙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模铸岩、矿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颗粒岩和泥粒岩。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的特征是具有由较粗矿物晶体(主要是方解石,其次是白云石)组成的斑点状、树枝状、网状结构的灰岩。这3种结构分别称为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在露头上呈暗色,在薄片中呈浅色,一般由无定形的亮晶充填体和其间的微亮晶组成。亮晶充填体是指无定形的孔洞被不同成岩期形成的矿物充填形成的结构体,因成岩作用各异,造成不同层位、不同地点的亮晶充填体内部的矿物类型和充填顺序存在差异;所有的亮晶充填体都不具有壁,故不是钙化化石。通过形态、大小和生态比较,以及形成演化分析,认为亮晶充填体的前身是漂浮蓝细菌微囊菌,胶鞘是微囊菌形成模铸化石的关键因素。亮晶充填体是表层水漂浮生活的微囊菌沉入海底后,被泥晶沉积物掩埋或者被早期海底胶结物胶结,在泥晶沉积物半固结或固结之后腐烂留下的孔洞被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的矿物充填形成的。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段顶部遭受成岩作用程度高,树枝状体和网状体中的亮晶充填体的轮廓基本都被破坏,变成微亮晶和亮晶,以前被学者解释为凝块石;但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是成岩流体沿着亮晶充填体或其他化石丰富的地方运移形成较粗的晶体而造成的,并不符合凝块石的定义。同时,少数学者把树枝状体本身当成底栖生物,也是没有充分认识树枝状体的矿物组成而做的解释。该微生物岩段含有钙化的小球状化石和同心层状化石,但它们不是组成微生物岩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目前,有些台站仍使用PC—1500计算机制作毛发订正图,由于使用年久,性能老化,难以打出令人满意的订正图。现用的安徽测报程序虽能制作毛发订正图,但不输出原始数据,校对上报均不便。从1993年起我局在APPLE-Ⅱ机上制作毛发订正图,避免了中断PC—1500机发报程序的运行,制作毛发订正图方便迅速,效果较好。但APPLE—Ⅱ机已经淘汰,全省普遍使用了486或更好的机器。通过优化,使该程序适合在486等机器上制毛发订正图,由于有汉字提示,使用界面得到了相应改善,具有操作灵活方便、省时省力等特点。1程序及特点1.1…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叶绿素荧光技术的紫菜光适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样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对坛紫菜、条斑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实际量子效率在光照处理后逐步下降,且随着处理光强的上升,实际量子效率的下降速率更为明显.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α)结果与实际量子效率相似,表明光照时间的延长以及光照强度的升高均引起样品实际光能利...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报道重庆北碚老龙洞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全脐螺科的微型腹足类动物群。全脐螺科个体微小, 多为盘形、圆锥形, 具明显的脐, 方解石质的壳壁。区分出研究层内的两类全脐螺, 一类是碗形, 脐宽而大, 脐部深凹; 壳壁厚度变化很大, 螺环可能上有棱、角或瘤等装饰。另一类是胎壳呈平旋状, 呈开放式旋绕; 壳壁厚度均匀, 未见装饰特征显示。全脐螺类为优势分子的群落在二叠纪末大绝灭事件后盛极一时, 如此异常现象可能与浅海区在缺氧之后暂时改善为有氧环境有关, 此后随着早三叠世腹足类的全面复苏, 它们只能退居为极次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在江西修水四都镇东岭村发现了一个连续的、出露完好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剖面。在剖面中有一段厚约2.1m 的地层具有指示海平面下降的岩石组构。这段地层的底部为红色的碳酸盐颗粒岩。红色是颗粒表面的红色铁染,成分为褐铁矿,是出露地表风化形成的。这层红色颗粒岩之上有约2.0 m 的去白云石化灰岩,其中保留了原来粉晶白云石的晶形。去白云石化作用是白云岩受淡水影响而发生的,指示海平面下降事件。这段地层之上是厚1m 的颗粒岩和灰泥岩,代表浅水潮下环境。其上是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这段地层之下的地层中生物丰富多样,并且有复(蜒)、钙藻等大绝灭前的生物。这段地层及其以上的地层中生物种类很少,(蜓)、钙藻等已经消失,表明集群绝灭事件开始于这段地层之下,生物大绝灭的发生与海平面下降事件的发生是基本同时的。由此认为,可能是海平面下降有关的环境剧变事件引发了二叠纪末的集群绝灭事件。  相似文献   
20.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缺氧环境的微生物和微生物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云长兴期生物礁顶部的下三叠统Hindeodus parvus带产小球状微生物化石, 其大小一般在0.15~0.30 mm, 中空, 内部一般为微亮晶方解石充填, 壁为泥晶质. 它们一般呈圆球状, 均匀散布于泥晶基质中, 数量可以密集、丰富、或极少. 没有腹足类或底栖双壳类共生, 但可以有介形虫或/和藻席共生. 岩石中细小草莓状黄铁矿的存在说明这种微生物生活于缺氧环境. 在一些剖面上, 这种微生物岩的上下地层为富含小腹足类和小虫孔化石的泥晶灰岩. 这种小球状微生物的分布严格限于发育到大绝灭开始的生物礁礁顶的浅水环境, 并且不在深水表层水体出现, 表明这种微生物是底栖生活的, 并且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其大小超过所有的球状的细菌和蓝细菌化石, 不能归入这两个门中. 根据其大小、形态、古生态特征、钙化特点, 推测它可能属于低等绿藻, 特为其建立一个新属种: Ziyunosphaeridium sinensis gen. et sp. nov.(中华紫云球藻)(新属新种). 迄今已描述的H. parvus 带的微生物岩可分为6种类型: (1)多孔泥晶结构的灰岩; (2)囊状化石的微生物岩; (3)含树枝状体的岩石; (4)小球状低等绿藻化石(紫云球藻)有关的岩石; (5)小球状蓝细菌化石有关的岩石; (6)叠层石. 紫云球藻有关的微生物岩只出现在生物礁发育到二叠纪末大绝灭开始的那种极浅水的剖面的界线地层中. 其他的微生物岩也形成于浅水环境, 但比紫云球藻微生物岩形成的水体可能要深些. 早三叠世的微生物岩与通常意义的生物礁在形成机制和环境意义上有本质的不同, 因而不应该当成生物礁岩. 那种因为早三叠世微生物岩的存在而认为二叠纪的生物礁生态系延续到中生代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