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Dissolved inorganic nutrient element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South Passage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in March 2003, including NH4 , NO3-, NO2- and PO43-. The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with a Niskin sampler hourly at the near-surface, middle and near-bottom depths at the three stations -A1, A2 and A3-during two complete tidal cycles of neap tide and spring tid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concentrations of NH4 , NO3- and NO2- were a little higher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neap tide than those during the spring tide, while PO43- showed an opposite trend, and each was higher in the ebb tide than in the flood tide, either for the neap tidal cycle or the spring tidal cycle; 2) higher stratification of the nutrients existed obviously in this area, with the concentrations of which increased from the bottom to the surface, especially for NH4 and NO3-; 3)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values of all dissolved inorganic nutrients varied from 4.06% to 36.8% beyond different influences of the tidal current and Changjiang runoff; 4) with increasing suspended matter in the water column, the concentrations of PO43- became lower in the filtered water; and 5) the total transport of each tidal cycle was much more in the spring tide than in the neap tide, and the positive values indicated that the nutrients had been exported to the East China Sea. Studies on the variations and net transport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utrients in the South Passage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will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red tide in the East China Sea.  相似文献   
12.
1959~2013年长江河口南槽动力地貌演变过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南槽作为长江口入海四口之一,是长江水沙输运向海的主要通道。在长江入海水沙急剧变化和长江口大型涉水工程的影响下,南槽的动力地貌过程成为当前长江河口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分析和揭示近50年来南槽的动力地貌变化过程对理解长江河口响应人类活动和自然驱动作用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1959~2013年长时间序列的南槽地形资料,研究长江入海水沙变化及南槽落潮分流分沙比影响下的南槽动力地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南槽在1989年江亚南沙并滩前后呈现两种不同的地貌演化阶段:江亚南沙并滩前,南槽普遍发生淤积,两侧浅滩不断淤涨,河槽总体呈缩小态势,河槽拦门沙呈现"双峰"状态;江亚南沙并滩后,南槽呈现出"上段冲蚀加深、中段微冲、下段河槽束窄、两侧浅滩淤积"的状态,拦门沙向"单峰"发展。此外,周边涉水工程的实施对近期南槽地貌的冲淤演变过程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沉积物分布对河口海岸地区的地貌演变和岸线变化非常重要。本文收集了2008年9月厦门湾海域的2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数据,研究其表层沉积物空间分布和运输特征。厦门湾海域表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非常明显。同时在应用GSTA模型对沉积物进行输运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该区域泥沙运移趋势。结果表明,该海域有八种沉积物类型,粘土质粉砂占有比例最高,为65.22%;而且在不同的分区,由于不同的沉积物源和水动力条件,粒度参数特征也有所不同。径流、潮汐和波浪是海床表层沉积物、滩涂变化的主要控制动力,泥沙运动趋势与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根据红塘湾海域不同时期海床表层沉积物资料,分析研究该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与泥沙运动特征。结果显示:该海域近岸海床表层泥沙颗粒较粗,主要以中粗砂和粗中砂为主;5~10m等深线之间,底质以中砂和中细砂为主;10~12 m等深线附近以细砂为主,12m等深线以外底质主要为粉砂和黏土类;底质泥沙颗粒从岸向海逐渐变细。在波流共同作用下,当地泥沙较易起动,波浪对泥沙运动起到关键性作用;该岸段沿岸输沙量级不大,而且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其输沙性质与弧形海岸的动力环境和地形特征相一致。目前各段海岸泥沙运动近似于动态平衡,没有大规模的冲刷和堆积现象。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中国海洋灾害特征、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89--2007年沿海地区的海洋灾害资料,按照海洋气象灾害、海洋水文灾害、海洋地质灾害、海洋生态灾害四种类型,分析了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灾害特征及其危害。结果表明,中国海洋灾害特征主要表现为风暴潮影响范围广,灾情严重;近海污染日益加重,赤潮灾害有所上升;大型海洋溢油事件有上升趋势,形势严峻;海啸灾害发生次数少,但闽、台地区地震海啸灾害潜在危险极大。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一是加强对海洋灾害的研究和预报,建立和完善海洋灾害预报服务系统;二是加强海岸带防护工程建设,提高防灾标准;三是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促进防灾工程建设;四是加强和完善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减少人为海洋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近几十年来,海洋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海洋地质学作为海洋科学中最活跃的一门科学,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现代化的测量或勘测技术的发展。本文对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当前发展的特点以及研究技术手段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1989年以来我国海洋灾害类型、危害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89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灾害资料,综合分析了危害我国沿海的海洋灾害类型,主要有海洋气象灾害、海洋水文灾害、海洋地质灾害、海洋生态灾害4种类型。我国海洋灾害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海洋灾害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年际变化很大;广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是我国海洋灾害最严重的省份;台风风暴潮影响范围广,灾情严重,风暴潮灾害带来的损失巨大;赤潮灾害有所上升;大型海洋溢油事件有上升趋势,形势严峻;海啸灾害发生次数少等。  相似文献   
18.
上海潮滩滩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扼居长江河口,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上海潮滩。在河流与海洋动力相互作用下,大量泥沙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潮间带和潮下带地区沉积形成了丰富的滩涂资源;同时,上海市潮滩滩涂资源面临着长江泥沙来量减少、海平面上升和海岸侵蚀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实行滩涂资源开发的生态化布局,加强滩涂资源的综合经营管理力度,加大滩涂资源利用的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上海洋山深水港区12年来海床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洋山深水港区海域是由大、小洋山两条岛链围成的喇叭口型的海域,是以落潮流为主、高含沙量、强潮流的潮汐水道,泥沙运动主要以悬沙为主。通道内潮流基本为东南-西北向往复流,潮流平均流速为1.0~1.5 m/s,最大流速可达2.0~2.5 m/s,平均含沙量在1.4 kg/m3。对上海洋山深水港区的水文地貌特性、海床冲淤演变以及冲淤变化原因等作了分析。结果认为,伴随着工程建设的进程,陆域边界不断地改变,海床的冲淤演变也随着不断地调整,逐步形成了目前"南淤北冲"的海床冲淤格局。洋山港竣工后三年又步入了稳定的调整期,冲淤变化幅度趋于逐年减小。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长江河口没冒沙动态演变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该海区近百年来各个时期海图资料,运用Mapinfo软件分析没冒沙的形成及形成后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没冒沙的形成和发育经历了局部边滩冲刷、边滩沙嘴发育和沙脊形成三个阶段;无论是其横断面变化,还是平面变化,均反映了其沙头部位冲刷下移(但其移动距离不大);近半个世纪来,沙体中轴位置在稳定强劲的涨落潮流作用下呈现出西北-东南走向,位置基本不变,形态变化不大,其冲淤量在1959年后变化很小,0m沙体变化基本不变,-2m沙体略有冲刷,冲刷量为0.07×106m3/a,反映出没冒沙稳定性比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