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4篇
天文学   2篇
  2014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1.
在Kagan的计算中,删去了许多成功的VAN预报。而且,Kagan假定了一个任意的地震截止震级。我们认为,对SI-NOA目录,VAN的高成功率既不是由顺去调整预报规则造成的,也不是地震活动性的非随机性引起的。当考虑自1986年以来由VAN提出的预报规则时,如何我们从目录中去掉相关事件预报效果在统计上仍然是显著的,并且与主震有关的许多成功预报是不允许的。  相似文献   
12.
最大似然谱估计方法及其在磁震关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小苹  续春荣 《地震学报》1996,18(3):400-403
最大似然谱估计方法及其在磁震关系中的应用曾小苹1)林云芳1)赵跃辰1)赵明1)续春荣2)于明鑫3)汪江田4)王居云5)1)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中国北京100085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3)中国辽宁大连116033辽宁省...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分析了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发生在中国的 14个强震前地磁和地下流体参量动态图像的时空演化特征 ,发现强震前这些参量均呈现十分明显的异常图形。这些图像十分复杂 ,且随时间不断变化 ,并与孕震过程有某种时空规律性联系。 90年代地学家通过地震资料分析发现了幔羽现象。笔者设想核幔边界的幔羽磁流体物质上涌是地震电磁流体效应的一种可能成因。幔羽中的流体物质螺旋上涌至地壳的底部 ,并形成“蘑菇云”。流体在地壳中扩展或挤压 ,形成异常电流 ,可将其看作在孕震区地下 10 2 0km深处有一等效平面电流。再考虑到近地表的电磁环境———电离层电流体系的局部异常 ,计算了一个地下和电离层组成的等效平面电流模型在地面产生的磁场分布 ,结果与强震前地球磁场的零等变型异常动态图像较吻合。  相似文献   
14.
用非线性方法分析了1989年3月13日大磁暴发生时地磁场的各分量,研究了非线性物理过程,讨论了非线性特征及其与纬度和K指数变化的关系,并指出地磁场是一个具有低昆沌的非线性系统。  相似文献   
15.
用地磁转换函数研究震源区介质的电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小苹  朱忠杰 《地震学报》1995,17(3):335-339
以兰州地区视电阻率yx曲线与该地区地磁转换函数变化和中强近震的分析研究为例,从震磁效应的观点出发,发现可用地下电导率值将兰州地区自地表向下分为异常层、过渡层、无异常层和异常层4层,只有异常层中转换函数的模|A|、|B|,磁方位角均值P及其均方差P,以及总方差Z随时间的变化在地震前有明显异常.由此可推测,异常层与地震活动区地下介质电导率的非均匀性变化有密切关系.此现象为进一步的机理研究提供了一种途径.其内涵和规律,还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计算分析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格尔木地磁台1987年1月至1997年3月的地磁周期T=9~200min的复转换函数A的模|A|、B的模|B|、总方差σz的帕金森矢量或韦氏矢量,并将其与同期格尔木周围350km范围内MS≥5.0的8个地震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周期为9,75min的|A|、周期为9min的|B|在震前有明显异常,总方差σz亦有一定的对应效果,帕金森或韦氏矢量在震前指向震中位置。  相似文献   
17.
将日本从北至南划分为5个区, 分析1900—2011年3月共110 a期间发生的67个Ms=6.9~9.0大震事件, 与其后4 a在中国及邻区发生的Ms≥6.0(极个别为Ms=5.5~5.8)共569个中强地震的对应比较.得出结论: (1)日本大震和中国及邻区中强震二者有很好的遥相关关系; (2)分析了日本各区与中国及邻区地震相对应的特点; (3)中国地区地震的滞后时间多为0.5~2.0 a, 最长4 a; (4)用"遥相关法"预测2011—2013年期间, 中国及邻区的中强地震危险区.年度预测与实际发生地震检验结果显示: 预测的34个次地震危险区中, "报对"28个次, 约占总预测个次的82%, "虚报"6个次, 约占18%, 显示"遥相关法"对年度地震预测有一定效果; (5)提出"蜘蛛网"逆反应模型解释中国及邻区对日本大震的响应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地球变化磁场呈现复杂时空特点,这是由引起该磁场的磁层一电离层电流以及地球内部感应电流的特性决定的。为了研究变化磁场的物理成因及其在日地物理事件中的特性。首先必须将组成变化磁场的各种成分分离开来,然后逐一加以研究。 我们采用自然正交分量法对我国八个地磁台站的时均值序列进行了分析,这些台站展布在27°12′48″到49°36′的中低纬度带内,正是Sq电流体系焦点所在的纬度带。分析结果表明,由发电机过程产生的Sq电流体系是这一纬度带主要的电流体系,与磁暴环电流有关的扰动电流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电流体系,在冬季月份,它往往超过Sq程度。此外与UT有关的磁扰变化也被明显地分离出来,它的成因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偏心结构有关。这些成份的相对大小随季节变化,而且有确定的纬度分布。 我们提出了一套单台分析和多台分析的方法。考虑到自然正交分量法收效快,稳定性好,所需资料列序列短的特点,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台站使用。自然正交分量法可以从成因上分离不同成因,使它在理论研究中具有优于一般付氏分析、时序迭加等方法,可为中低纬电流系成因研究提供有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东亚地区地磁非偶极场长期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东亚及其邻近地区50个地磁台站1955-1977年地磁三要素(D、H、Z)的实测年平均值算出的非偶极场值X、Y、Z,选用“按距离加权最小二乘曲面拟合”方法,计算、绘制、分析了东亚地区地磁非偶极场及其长期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与国际参考场(IGRF)模式进行了粗略的对比。所得的主要结果是:1.1955.0-1965.0年代,东亚地区Z分量的增长速度在迅速减小;1965.0年代以后,Z值在逐年下降。2.从整体上看,东亚地区地磁非偶极场虽然形态与IGRF给出的结果基本吻合,但长期变化有明显差异。1965.0年代的IGRF长期变化模式与实测结果偏差甚大。为了使IGRF模式更好地拟合地磁长期变化处于转折时期的复杂地区的情况,看来时间间隔应更短些,例如5年为好,采用现在通用的方法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20.
回归分析方法在震磁关系和地磁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解决震磁关系和地磁资料处理中的几个具体实例表明,回归分析方法不仅在补救丢失地磁记录或短缺数据,检验仪器和资料质量中有广泛应用,而且在判断震磁异常,提取震磁信息时亦有应用前景。它是从事地磁台站和地磁分析人员在处理常规工作中应该普遍掌握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