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发展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20世纪以来发展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涉及发展地理学内涵和理论、领域和方法及其发展趋势。系统梳理了发展地理学在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收敛、发达地区或国家生活品质提升过程中的收敛及其路径等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国外研究进展,指出了发展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条件与学科优势,并着眼于国际学术前沿最新动向与国家宏观战略需求,提出了今后中国发展地理学研究需重点关注的领域。未来发展地理学研究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引,以提升欠发达地区可持续生计能力与区域绿色发展水平为核心,以构建发展地理学理论和跨学科综合集成研究体系为目标,聚焦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扩散特征与收敛研究,探索出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调控政策与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2.
集体土地登记是农村地籍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保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促进集体土地流转,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文章首先分析了集体土地权利登记相关法律法规缺陷,进而探讨了其登记的指挥、执行与辅助系统存在的缺陷,最后针对如何重构相对完整的集体土地登记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经济、社会、生态三维视角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方法测度2004—2014年中国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并借助于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其空间异质性及空间演变格局。从时序特征来看,2004—2014年全国土地利用效益波动性提升。从空间特征来看,中国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格局存在差异性,但差异日渐缩小;土地利用效益的增减空间分布不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利用效益提升省份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土地利用效益降低省份的下降幅度越来越小;中国土地利用效益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热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和西藏,冷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也表现出集聚特征,东南沿海与西部地区为中国土地利用效益变化最强烈的集聚区,其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呈互逆发展态势;中国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  相似文献   
14.
从教育、医疗、收入和消费水平4个维度构建城乡福祉差距测度指标体系并测算城乡福祉差距指数,揭示中国城乡福祉差距的时空变化;利用2008—2017年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城镇化对中国城乡福祉差距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2008—2017年,中国城乡福祉差距指数增大但城乡福祉差距的空间差异逐渐减小;城镇化对全国以及西部地区的城乡福祉差距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对东部与中部影响作用甚微;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引导资本下乡均能缩小城乡福祉差距。  相似文献   
15.
我国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耕地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自然资源,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2个方面分析了实现我国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将我国耕地划分为四大类,同时,探讨了各种耕地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生态系统“反服务”现象频现,如何协同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基于收集的733件典型人—野猪冲突(又称野猪“肇事”)事件资料,采用荟萃分析法研究了2000—2021年中国野猪“肇事”事件的时空分布、危害和驱动因素。在此期间,野猪“肇事”的数量、空间范围和危害程度均呈递增趋势,涉及省、市和区(县)数量分别由初期的18个、41个和67个增至近期的25个、147个和399个,相应增幅分别为39%、259%和496%。其中2005年以前野猪“肇事”集中在重庆市和湖北省中西部,之后向四周扩张,2015年以后集中在四川盆地、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以及长白山等丘陵山区,表现形式以破坏农作物、侵害家禽和致人伤亡为主,尤以对农作物的破坏并导致耕地撂荒最为普遍,并伴随致人伤亡事件的快速增加,约占“肇事”总数量的1/4(23.66%)。目前情况下,野猪“肇事”蔓延趋势和危害性是一种典型的生态系统“反服务”现象,这种现象的加剧是生态恢复、禁猎政策、农地与生态用地界线不清、野猪生存力强且缺少天敌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对撂荒地利用、农户生计改善以及区域生态安全维持已构成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效应评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冯应斌  何建  杨庆媛 《地理科学》2014,(12):1504-1510
以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庆市云阳县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性,以Costanza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及谢高地等制定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为基础,构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修正系数,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景观格局视角定量估算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以土地生态功能建设为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能够快速提升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强屏障区调节气候、保持土壤、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能力,云阳县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从2010年的15.53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19.98亿元,年均变化率达到2.87%;至2020年云阳县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初步构建一个以"林地为骨架,耕地、园地、草地为补充"的生态系统服务格局;同时,云阳县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价值表现出显著地空间分异特征,其中磨刀溪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幅度最大,澎溪河流域次之,长江沿岸生态服务系统价值保持稳定增长,而长滩河流域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8.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构建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以重庆市江津区为案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 江津区土地生态安全形式总体好转,但土地生态安全整体情况较差,还需要进行大力整治。(2) 江津区各乡镇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3) 重点对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差的区域进行整改,土地生态安全高的区域需继续保持生态优先的政策导向是下一步政府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杨庆媛  毕国华  陈展图  曾黎  杨人豪 《地理学报》2018,73(11):2250-2266
实行耕地轮作休耕不仅是促进耕地休养生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实现农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人地关系特点出发,围绕休耕的目标导向及约束条件,厘定休耕地空间配置的逻辑内涵,在此基础上以国家休耕试点县——贵州省晴隆县为例,综合运用VSD脆弱性评估框架、灰色预测模型GM(1, 1)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通过休耕地初判、休耕地修正、休耕地优选三个步骤实现休耕地的分区布局,据此探讨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休耕地空间配置的实现路径与技术方法。结果表明:① 晴隆县耕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较强,全县70%以上的耕地非常脆弱甚至极度脆弱,急需优化耕地利用方式,促进耕地生态修复。② 以粮食安全约束下的耕地保有量作为休耕规模的约束条件,依据耕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由大到小进行筛选,得出晴隆县2015-2020年可休耕耕地规模共计13540.05 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7.18%。③ 根据休耕规模、耕地质量、地形地貌、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晴隆县休耕地可按“三级五类”进行分区布局,具体布局休耕项目时要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休耕模式及休耕组织方式。④ 休耕地的空间配置是一个“对象”和“规模”双重约束下的休耕地块优选问题,在此过程中,休耕对象诊断是基础,规模预测是约束,休耕项目布局是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20.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的要求,是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总结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可行性、动因、现状、模式、主体、收益分配以及流转制度、支撑体系等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现有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的创新和发展,为进一步开展本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成果更好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政策参考。结合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发展和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的要求,未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加强以下5方面的研究:①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测算的方法研究,摸清家底,科学判断区域可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数量及空间分布,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时序安排提供基础,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可量化的指标。②深化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的研究。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地价管理和地价评估研究滞后于农村土地市场发展的要求,应加强集体建设用地定价方法研究,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提供依据。③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研究。由于各地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形式不同,参与流转收益分配的主体及收益分配关系的差异较大,存在各主体利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等问题。应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的形成机理研究,合理确定参与收益分配的主体及参与主体的收益分配比例。④重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风险控制研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重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研究,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风险控制机制,有效规避及降低风险,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效益的最大化。⑤注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驱动力等方面定量研究。在现有定性分析为主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相关方面的定量研究为决策部门把握流转动态及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量化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