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风蚀影响因子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风蚀模式的各重要影响因子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①随风力的增大,跃动沙粒的粒径范围迅速增大,从而会使更多、更大的尘粒因受到更强烈的撞击作用而释放于空中。但随土壤水分和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跃动沙粒粒径范围会变窄,较大的粒子很难被激发到空中。②各种土壤沙流通量及尘粒释放率随粒径的变化趋势Q(d)和F(d)与相应的地表土壤有效粒度分布Ps(d)具有相似的特征,说明前人用近地层沙尘粒度分布来代表地表土壤的有效粒度分布是合理的。③若以总沙流通量Q>0.5 g·m-1·s-1为风蚀过程开始发生的标准,在干燥、裸露的情况下,沙土、沙壤土、壤土、黏土和粉黏土表面发生风蚀的临界摩擦速度都约为0.3 m·s-1。相同风力条件下(u*=0.6 m·s-1),若地表干燥(w=0)并忽略小于0.1 g·m-1·s-1的总沙流通量,则抑制5种土壤发生风蚀的最小植被覆盖度分别约为:沙土0.35、沙壤土0.45、壤土0.45、黏土0.55、粉黏土0.55;若地表裸露,抑制风蚀发生的最小水分含量分别为:沙土0.15、沙壤土0.18、壤土0.3、黏土0.36和粉黏土0.33。④通常情况下沙土最不易起尘,它在各个粒径的尘粒释放率比其他土壤均约小3~5个量级。粉黏土最易起尘,且粒径较小,较容易传输到下游很远处。⑤总尘粒释放率F和总沙流通量Q随风力、地表条件的变化一般是同相的,即Q增大,F也会增大。⑥一般情况下F随摩擦速度u*的增大或植被覆盖度cf和土壤水分w的减小而增大;土壤拖曳系数sx和弹性压力垂直分量pye的增加会大大降低尘粒释放率。⑦通常风蚀情况下,5种土壤中粉黏土和沙壤土因聚合粒子破碎产生的尘粒释放率Fc最大,Fc随风力、地表条件变化的敏感度也最强;沙土的Fc最小,其对风力、地表条件的敏感度也最弱。  相似文献   
12.
敦煌莫高窟区大气环境成分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96—2001年在莫高窟区及敦煌农区的同步监测资料,分析了对敦煌壁画有害成分的SO2、NOX和TSP质量浓度的年际变化、年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莫高窟大气环境中SO2和NOX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0268 mg.m-3和0.0217 mg.m-3,达到国家(GB3095-1996)中规定的二级标准;TSP质量浓度为0.3077 mg.m-3,是国家二级标准的153.9%。莫高窟SO2质量浓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敦煌地区春季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2002年春季在敦煌地区戈壁沙漠和绿洲农田观测的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资料, 分析了它与沙尘天气的关系、谱分布特征以及两种地表下粒子数浓度的差异.结果表明, 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有着不同的特征.在背景天气下, 敦煌地区的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通常在104L-1以下, 其中以直径在0.5~1.0 μm之间的极细颗粒为主, 绿洲农田细粒子(直径<3.0 μm)的数浓度高于戈壁沙漠, 而较粗粒子(直径>3.0 μm)则相反.当沙尘天气发生时, 该地区的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增大到105 L-1以上, 直径在1.0~3.0 μm之间的细粒子变为其主要成分, 戈壁沙漠4档的粒子数浓度均高于绿洲农田, 3.0 μm以上的较粗粒子两地的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14.
沈志宝  张小曳 《高原气象》1997,16(4):345-352
基于对五道梁大气气溶胶来源的分析结果和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环流和天气特征,根据各源气溶胶的浓度变化与单站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讨论了气溶胶的源区和输送。五道梁有两个稳定的污染排放源,全年均对该地低层大气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大气沙尘的辐射强迫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成天涛  沈志宝 《高原气象》2002,21(5):473-478
利用CCM3的辐射模式CRM研究大气沙尘的辐射强迫特性。大气沙尘减小地面净辐射冷却地面同时增暖沙尘层大气,最大加热率出现在沙尘层的上部和贴近地面处。地表反照率对地面冷却和大气加热的大小有影响,地面净辐射的减幅和大气加热率在高地表反照率的沙漠大于低地表反照率的绿洲。大气沙尘对地一气系统的辐射强迫同样受地表反照率的影响,存在着一个“临界地表反照率”,其值在0.25~0.3之间。当地表反照率高于“临界地表反照率”(如沙漠),大气沙尘减小行星反照率增暖地一气系统,反之(如在绿洲),大气沙尘增大行星反照率冷却地一气系统。  相似文献   
16.
太阳辐射在山谷城市污染大气中的削弱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我们在1980—1981年冬季,在兰州市相对高度差为625米的两个点以及郊区对比点同时进行了地面太阳辐射观测,测量了山谷城市上空污染大气,尤其是山谷中的严重污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太阳直接辐射在兰州市区污染大气中的减弱比在郊区大气中大得多,整层大气中的总减弱达72%,而在厚度为625米的河谷大气中的减弱约占整层大气中总减弱的41%。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是削弱太阳辐射的主要因子,其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在整层大气中约占总减弱的66%,在河谷大气中则为96%。因此,地面上垂直于太阳光线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与大气浑浊度系数之间有很好的相关关系,以此建立了两个公式,在干旱地区,可以用它由大气浑浊度系数或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中的一个量计算另一个量。另外,本文还估计了冬季兰州上空河谷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及其辐射加热率,並讨论了污染大气对于地面辐射平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冬季青藏高原地面辐射平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建立了冬季青藏高原上地面辐射平衡与日照百分率、地面反射率之间的经验公式,并用此公式试验了纬度、时间、地面反射率和日照百分率对地面辐射平衡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冬季高原地面辐射能收支的盈亏状况是由地理纬度和地面反射率决定的。天空遮蔽状况(本文用日照百分率表示)仅影响其盈亏值的大小。亦即地面辐射平衡的地理分布形式由地理纬度和地面反射率所决定,但正、负中心的数值还受天空遮蔽状况的影响。冬季青藏高原地面辐射平衡场是一个由地理因子(地理纬度和自然地理带)作用下形成的基本场叠加上一个地面积雪区形成的扰动场。长江和黄河源区的巴颜喀拉山和藏北草原是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最可能出现异常的关键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980年冬季兰州市区风场观测资料及有关历史资料的分析发现:市区冬季以热力性的山谷风环流为主;垂直流场里东—西—东型分布,低层气流上升,高层气流下沉,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地面总辐射的地理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日照百分率和卫星云图云量与地面总辐射的关系,分别建立了经验计算公式,並绘制了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地面总辐射旬、月总量分布图。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一自成体系的总辐射高值区,它在一年内可以分成雨季型(7—9月)和干季型(10—6月)两种基本分布型式。它们之间的转换与高原自然天气季节的转换完全一致。青藏高原地面总辐射场季节变化的关键是高值中心位置和范围的变化,它的变化不仅改变整个高原上地面总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而且还与高原地面热低压的位置、范围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平均云量的估算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地面热源观测试验期间拉萨等四个热源考察站的十次定时总云量观测资料,分析了总云量的日变化规律,讨论了全天平均的和白天平均的总云量与定时总云量之间的关系,並提出了由后者计算前者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由同期NOAA-7卫星云图判读出的2°×2°经纬度网格上的平均云量进行订正,得到了高原上各旬、月平均总云量的分布图。青藏高原上月平均总云量的分布大致可以分为冬、夏两种型式,它们都是不同季节即不同的环流形势下高原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的结果。高原上月平均总云量分布的年际变化,主要表现在云量的变化上,分布型式可能各年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