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1.
青藏高原东北部隆升:来自宁夏同心小洪沟剖面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边界地区的研究,尤其是砾石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及隆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北部香山山前小洪沟剖面,对出露的新生界各层位的砾石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该剖面寺口子组上段、红柳沟组下段、红柳沟组上段、第四系以及现今河床出露的砾石成分主要为砂岩和石英砂岩,这与香山地区岩性相符合;砾石主要呈次圆状和次棱角状;长短轴比主要为1至2之间,为近圆状;砾石主要集中在中砾和小砾类别;分选好至中等好。砾石粒径分布显示出向细粒成分偏的特征,主要呈尖峰正态分布。这些特征表明各层位砾石相似的搬运过程,为中距离山前河流冲积砾石。沉积分析表明该砾石与气候振荡无必然联系,为构造隆升的产物。砾石沉积年龄由邻区磁性地层定年结果来限定。砾石特征结合邻区沉积分析表明香山地区在寺口子组沉积时(始新世)沉积之前已具有相当大的高程;至清水营组沉积时(渐新世),该山体被剥蚀剥蚀夷平;到红柳沟组沉积时(中新世早、中期),香山经历了再次的隆升;至干河沟组沉积时(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构造趋于稳定;到更新世时,再次出现隆升事件。始新世香山山体可能与晚白垩世至新生代早期的构造事件有关,中新世的隆升时间可以作为印-藏碰撞效应到达香山地区的时限,显示青藏高原东北边界新生代的变形隆升时间较前人研究结果早,且存在多期隆升。  相似文献   
12.
在长江三角洲、钱塘江及东海陆架广大地区的晚第四纪地层中发育若干层厚度不等的暗绿色、黄褐色的硬质黏土层,简称硬土层。最上面的硬土层称“第一硬土层”,第一硬土层之上为海相地层。第一硬土层一直被认为是全新统的基底而被作为划分全新统与更新统的重要标志层。文中对采自宁波地区第一硬土层及上覆海相层和下伏地层中的19个样品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和14C测年,结果表明,第一硬土层的母体形成于45~55ka BP,它并非连续分布,局部被后期海侵剥蚀而未保留,与上覆海侵层是突变关系。在宁波地区,全新世的底界不能简单地划在第一硬土层和海相层之间,海侵可能早在晚更新世末期就开始发生了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西岸BZ1钻孔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位于渤海湾西岸黄骅坳陷内的BZ1钻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204.51m的岩芯记录了布容正向极性时(Brunhes)、贾拉米洛(Jaramillo)和奥尔都维(Olduvai)极性亚时,钻孔底部年龄约为2.21Ma。本项研究结果为该区约2.21Ma以来的古环境和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层年代框架。与沧县隆起区的BZ2钻孔地层结果对比表明,两个构造单元的沉积物厚度在布容期以来差异较大,即在此期间黄骅坳陷相对沧县隆起下沉40余米,表明1Ma前后发生的新构造运动导致黄骅坳陷区构造下沉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最近140 ka以来黄土元素地球化学演化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对黄土高原南缘白鹿塬黄土剖面8种主要元素含量的测定,研究了该地区元素地球化学的演化及其指示的古气候意义.最近140 ka以来的氧化物演化序列中,Al2O3、 K2O、 MnO和TiO2的变化趋势与磁化率相同,在黄土中高,在古土壤中低,表明黄土中风尘物质的风化程度明显弱于古土壤,这与野外观察的黄土地层变化相一致.Na/Al和Fe/Al分别作为指示粉尘沉积物的风化成熟程度和粉尘来源物质变化的地球化学指标,它们的演化与深海SPECMAP和GRIP冰心中氧同位素曲线对比良好,表明中国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区的古气候变化主要受控于地球轨道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另外,剖面中Fe/Al比值的地球化学演化对气候变化的反映很敏感,表现出高频震荡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伊犁黄土的磁学性质及其与黄土高原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20多年来黄土高原的黄土磁学性质与古气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极大地推动了东亚古季风演化、亚洲内陆干旱化及过去全球变化的研究, 但对亚洲内陆天山地区的黄土磁学性质知之甚少. 选择天山伊犁盆地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测量, 包括磁化率、无磁滞磁化率、高低温磁化率和磁滞参数等, 并与黄土高原进行了对比, 开展了伊犁黄土的X射线衍射矿物学分析, 初步探讨了伊犁黄土磁化率增强的机制. 结果表明, 伊犁黄土磁性矿物的总含量要远远低于黄土高原, 但磁性矿物类型与黄土高原黄土基本类似, 以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为主, 部分样品还有钛铁矿等. 在磁性矿物中磁赤铁矿占的比例总体上要比黄土高原黄土低, 而磁铁矿和赤铁矿占的比例比黄土高原黄土要高. 磁性矿物的粒度要比黄土高原粗, 以准单畴(PSD)和多畴(MD)为主. 成壤作用产生的细粒超顺磁体对磁化率的贡献非常有限, 粒径为PSD和MD的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伊犁黄土磁化率的主要贡献者. 伊犁黄土磁化率增强既有风速论模式(阿拉斯加或西伯利亚黄土成土模式), 又有黄土高原超细颗粒成壤模式, 但以前一种模式为主导. 伊犁黄土磁化率增强除与源区的原生磁性矿物有关以外, 还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环境和地质背景有关. 伊犁黄土磁化率增强的机制十分复杂, 将磁化率应用古气候的解释时要慎重.  相似文献   
16.
红光固体二极管点阵在释光测年中的光照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释光测年实验室照明光源的特征(波长与功率)直接影响到释光测年数据的准确性,因此释光测年技术对照明光源的要求很严格。通过对比,选择了典型的红光固体二极管R LED1(661±15)nm作为研究对象。利用R LED1点阵对已知剂量的石英和钾长石样品进行不同时间的光照后,再用单片再生法恢复样品的等效剂量,发现样品的等效剂量与已知剂量差别不大,表明石英和钾长石经过不同时间的R LED1点阵光照后没有发生明显的信号衰减,对测年样品没有影响。因此,利用波长为(661±15)nm的红光固体二极管作为释光测年实验室的照明光源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海陆交互相沉积的磁性地层学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渤海湾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对研究海陆环境变化、新构造活动及华北平原的演化历史等均有重要意义,而建立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是上述研究的前提。对取自渤海湾西岸天津市深度为203.57 m的BZ2钻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钻孔岩心包含4个正极性段,分别可与标准极性柱中布容(Brunhes)、贾拉米洛(Jaramillo)、奥尔都维(Olduvai)和高斯(Gauss)正极性世对比;获得的3个负极性段则与松山(Matuyama)和凯纳(Kaena)事件对应,从而获得钻孔岩心底部年龄约为3.18 MaBP。磁性界限之间平均沉积速率的相对一致性,指示了渤海湾在晚上新世以来总体稳定的下沉趋势。  相似文献   
18.
对洛川末次冰期的黄土细颗粒混合矿物红外释光(IRSL)信号异常衰减行为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1)预加热只能部分消除异常衰减对等效剂量测定的影响,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影响,IRSL异常衰减过程也许存在着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种组分; 2)对16个已知年龄的马兰黄土(15~70ka)样品细颗粒混合矿物天然IRSL信号的ED值与期望ED值的比较初步显示,马兰黄土细颗粒混合矿物IRSL信号异常衰减不断发生,导致混合矿物IRSL的年龄测定值可能被低估达20 % 以上。  相似文献   
19.
海原-六盘山地区位于现今青藏高原东北部, 该地区活动构造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地震安全评价提供依据, 也可以为第四纪青藏高原的扩展提供限定.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运用光释光定年技术, 限定研究区活动构造的活动时间.研究显示, 海原-六盘山断裂和香山-天景山断裂在晚第四纪存在剧烈活动, 产生了如角度不整合(夷平面)、褶皱和断层构造.这些结果表明, 研究区应该作为地震安全评价的重点关注区域, 同时也显示青藏高原东北部在晚第四纪存在持续的扩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比中国东部沙漠/沙地典型地层序列的年代和古环境代用指标,文章揭示了中国东部沙漠-沙地全新世以来的地表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风沙-古土壤沉积序列中一系列的古环境代用指标和光释光测年数据显示:(1)库布齐沙漠大规模现代沙丘景观形成于全新世时期;并在4~2ka期间普遍发育古土壤,指示了该时段区域降水量或有效湿度增加并促进了植被生长,风沙活动减弱,进而导致有机质累积、土壤发育;最近2ka沙丘大规模的扩张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还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丰富的沙源和人类活动共同促成了该沙漠现代景观的形成.(2)浑善达克沙地现代沙丘景观可能形成于12ka左右,而在此之前浑善达克沙地西部应是一个大湖;在9.6~3ka期间,浑善达克沙地比现代明显湿润,普遍发育古土壤,然而风沙活动并未完全停止;全新世湿润期在该沙地可能具有穿时性,沙地东部气候条件的转好早于西部.(3)呼伦贝尔沙地的古土壤早在14.5ka便开始发育,可能一直延续到最近2ka.中国东部各个沙地的古土壤发育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甚至各个沙地内部不同地点的古土壤发育时间也不一致,但是总体上中全新世(尤其是在7.5~3.5ka)各个沙地趋于固定,风沙活动强度显著减弱.近十年来中国东部沙地的古环境记录数量迅速增长,但是已经发表的数据数量与中国东部沙地广大的空间范围仍然不匹配,要全面理解中国北方风沙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还需对更多的风沙沉积剖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