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烟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对烟台3种典型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烟台典型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等,采用MDS和CLUSTER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并用AMBI和m-AMBI对底栖群落和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1种,其中多毛类动物40种,甲壳动物37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1种,鱼类2种,其他动物2种(包括纽虫和腔肠动物各1种)。多毛类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据了群落总种数的36.04%和33.33%。从季节来看,3种类型潮间带物种数均为冬季最低,而秋季则普遍处于较高水平。物种丰度在3种类型潮间带的分布为泥沙质的渔人码头泥质的养马岛沙质的辛安河口,3种类型潮间带的丰度主要贡献者分别为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多毛类动物。渔人码头和辛安河口的生物量均以秋季为最高,而养马岛在冬季达到最高,且远高于其他3个季节;软体动物是3种不同类型潮间带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烟台3种类型潮间带出现的优势种多达15种,但多数优势种仅在某个潮间带的单个季节出现,优势种受季节和潮间带类型的影响明显;日本大螯蜚(优势度为0.29~0.82)是渔人码头全年的优势种,中型阿曼吉虫则是辛安河口的主要优势物种,养马岛的优势物种则为养殖逃逸的菲律宾蛤仔。与以往历史资料相比,烟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原有的潮间带经济种类已经严重退化或消失。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典型潮间带底栖硅藻群落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底栖硅藻是河口、泥质海滩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其数量与分布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多种海洋生物的饵料供给、海鸟的生存与迁徙。通过对我国从南到北14个典型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底栖硅藻的分析,共鉴定出硅藻153种,其物种多样性(Shannon-Weaver 指数范围:1.61~4.39)与生物量(范围:0.09×103 ~ 10×103个/g,干质量)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聚类分析与相似性分析检验(r=0.738,P=0.1%< 0.01)表明,14个调查区域的硅藻群落在空间上可分为4个大的组合,分别对应着渤、黄、东、南海4个区域,吻合了我国近海浮游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征。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底栖硅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受沉积物类型与盐度的影响显著,泥质区域更有利于硅藻的保存,而生物多样性在泥砂质低盐区域相对较高。此外,底栖硅藻生物量与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表现出显著正相关性;δ13C数值的空间变化范围为-25‰~-20‰,指示了有机质陆海混合的特征,其中,涧河河口、黄河口、大沽河口、苏北浅滩区域,δ13C数值明显偏正,表明底栖硅藻可能是这些区域沉积物中有机碳的重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3.
A survey on the hyperbenthic communities was carried out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Sishili Bay in the Yellow Sea in July 2009,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putative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f a sewage outfall, a harbor and an aquaculture site on the benthic ecosystem. An Agassiz net trawl was used to collect hyperbenthos at 10 sampling stations. Species, diversity, abundance, and biomass were analyzed against water sample data and historical data obtained from records from nearby Yantai City. Fifty-two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region, of which Crustacea were the most abundant taxon, followed by Echinodermata. Dominant species included five crustaceans, two echinoderms, one mollusk and one fish species. The results of a BIOENV analysis show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NO3-N and Chl-a were sligh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yperbenthic community structure, while other factor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including sediment grain size and the percentage of TN and TOC in sediment. Abundance- Biomass Comparison (ABC method) curves indicate that the hyperbenthos in Sishili Bay had been disturbed by putative sources of human activities. Eight out of 10 stations were classified as "moderately perturbed" to "perturbed".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福建省九龙江口海门岛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对海门岛红树林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4个季度的调查研究,并利用PRIMER软件进行群落物种多样性单变量分析、群落聚类分析(Cluster)、多维尺度排序(MDS)分析和丰度/生物量曲线(ABC)分析.结果表明:九龙江口海门岛红树林区获得大型底栖动物共计112种,年平均生物量为77. 58 g/m2,年平均栖息密度为991. 0 ind/m2.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2. 42、5. 02和0. 70,其中春季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低,与春季生物的繁殖有关.ABC曲线表明该区域有三分之一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中等到严重程度的扰动,主要集中在春季站位,这与该季节渔民滩涂养殖作业活动有关. 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结果表明,在50%的相似性水平群落可分为6组,且不同组间显示季节差异显著.结合历史资料发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随环境质量的变化已出现了一定的群落演替,物种呈小型化趋势.环境因子与群落分布特征相关性较大,其中最能解释群落丰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的环境因子为水温、盐度和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5.
海洋浮游植物硝酸还原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硝酸还原酶(NR;EC1.6.6.1)是存在于包括浮游植物在内的光合自养生物体内的一种诱导酶[1]。作为浮游植物吸收同化硝酸盐过程中的第一种酶,它既是硝酸盐吸收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的酶,也是硝酸盐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主要调节酶[2,3]。该酶主要以NADH(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福建省闽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于2014年11月—2015年8月对闽江口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4个季度的调查研究。在获得3条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的基础上,利用Brey经验公式计算年平均次级生产力(P)。研究结果显示:闽江口4个季度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63种,其中优势类群为多毛类。闽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为6.13 g (AFDW)·m-2·a-1(AFDW,去灰分干重,ash-free dry weight)。在季节分布上,次级生产力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为11.04 g (AFDW)·m-2·a-1,最低值出现在冬季,为2.25 g (AFDW)·m-2·a-1;在空间分布上,次级生产力最高值出现在P03断面,为10.23 g (AFDW)·m-2·a-1,最低值出现在P01断面,为2.54 g (AFDW)·m-2·a-1。大型底栖动物年均P/B值(B=Biomass,生物量)为2.31 a-1,最高值出现在春季,为3.17 a-1,最低值出现在夏季,为1.74 a-1;且P02断面的P/B值高于其他2条断面。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次级生产力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B值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但与p H呈显著负相关。因此,环境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闽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中以个体小、生活史短、繁殖快的小型甲壳类蜾蠃蜚(Corophium sp.)为主,使该潮间带区域的P/B值高于其他临近潮间带区域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7.
淮北煤田松散层电性特征及富水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淮北平原电测深资料结合钻探工作,评述了第四系松散层中砂质类和粘土类的电性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松散层中含水层各岩性的电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视电阻率与含砂量和颗粒度与正比,与矿化度成反比;介绍了含水层富水性特征参数的提取方法及电性参数与水文地质参数相关关系,认为视电阻率与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成正比.通过对电性资料的认识和区域水质资料的分析,获得了该区面积性水文地质参数.该区富水性评价成果已被实际水文地质资料验证.  相似文献   
18.
2009年8,10,12月及2010年3月分别对烟台四十里湾的12个站位开展了四个航次的季节调查.研究发现浮游植物3门45属73种,其中硅藻46种,甲藻24种,褐胞藻3种.硅藻是构成调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类群.浮游植物种类与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8月)物种数最多(57种),秋季(10月)次之(40种)...  相似文献   
19.
渤海3个河口区底栖硅藻群落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系统中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其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可显著影响到河口底栖动物生产力。本研究选取渤海区域的大辽河口、汉沽河口和黄河口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泥滩中底栖硅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2014?2016年)与空间差异,并探讨了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3个河口区底栖硅藻多样性和生物量高峰均出现在秋季,优势种存在显著季节演替特征;在空间上,大辽河口和汉沽河口的底栖硅藻生物量显著高于黄河口。底栖硅藻群落结构与多种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和营养盐浓度变化对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特征影响显著;河口沉积物的粒径、潮差与径流量可能是造成底栖硅藻群落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黄河口较低的底栖硅藻生物量显著受限于较粗的沉积物粒径和显著的磷限制。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胶州湾水体和表层沉积物营养环境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19年8月在胶州湾30个站位点采集了海水和表层沉积物样品,并于2021年5月在胶州湾沿岸采集了18个站位点的水样,对水体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浓度和组成以及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及生物硅含量和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内水体和沿岸水体中溶解无机氮、溶解无机磷和溶解硅酸盐浓度空间分布相近,高值均位于湾东北部,主要受到河流输入和沿岸污水排放的影响,低值主要出现在湾中部和湾口处。结合近30年来的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胶州湾夏季营养盐浓度在1990?2008年期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政府实施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以及河流径流量下降使得2006年以来营养盐浓度呈现下降的趋势,该变化在空间上主要体现为大沽河氮、磷输入量的减少及其对应的湾西部营养盐高值的消失。胶州湾氮、磷营养盐输入的不平衡使得“磷限制”在2000年后逐渐加剧。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高值均集中于东北部和东部沿岸,结合生物硅和水体营养盐含量分析显示,这主要是河流与排污输入及其带来的高初级生产力造成的,沉积物生源要素与水体营养盐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好的耦合关系。沉积物粒度较粗对有机质保存的不利影响以及湾口较强的水动力作用共同导致了湾西部、中部以及湾口的生源要素含量较低。δ13C以及二端元混合模型显示,胶州湾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总体以海源为主,平均占比为64%,东部沿岸受陆源输入影响较明显。δ15N的空间分布显示,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氮元素受到了海水养殖与污水排放的共同影响。水体和沉积物营养环境现状共同表明,对东北部河流和沿岸污水排放的控制是后期胶州湾污染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