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从MODIS资料提取土壤湿度信息的主成分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沿袭了遥感地物分类中K-L变换思想, 以归一化处理后的遥感数据, 结合地面土壤湿度观测数据, 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采用MODIS不同红外波段数据, 通过相关关系计算, 在监测结果中融合MODIS具有250 m分辨率的第2波段数据, 建立了青海省多维特征空间土壤湿度监测模型。模型的建立克服了热惯量法监测干旱需多时相遥感数据的缺陷, 经初步检验, 此模型可以在一定精度范围之内监测表层土壤湿度, 具有业务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8—2006年20景LandsatTM和ETM+数据分析了北京市城市热岛的季节变化特征。通过反演地表温度,建立统一的城市和农村区域,计算了城市热岛强度,并采用多项式拟合获取了城市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曲线;同时,分析了热岛强度季节特征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另外利用4景2005—2006年不同季节Landsat TM影像,分析了不同季节城市热岛的空间变化特征,并选择穿越北京城区的两条不同方向剖线(SE-NW和SW-NE),分析了沿剖线方向城市热岛与地表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北京城市热岛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与总云量的季节变化关系显著。最大热岛强度出现在夏季,呈现片状发散和零星热岛并存的空间分布特征。冬季为冷岛特征,其空间分布与夏季热岛一致。春秋两季热岛强度最小,但春季热岛空间差异较大。在相同季节,城市热岛强度和空间尺度在不同剖线方向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与不同地类的空间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一次高压型海雾中的液态含水量演变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8年3月16—17日在粤西电白出现了一次在高压天气系统控制下的海雾过程。利用这次海雾的综合观测数据,分析了这一高压型海雾的液态含水量演变特征,讨论了液态含水量与雾滴平均直径和数密度以及气温、风速、湍流交换等的关系。结果显示:(1)海雾有发展-消散-再发展的准周期性变化特征;(2)海雾过程中的雾滴数有显著的变化,而雾滴平均直径的变化较小;雾滴数变化对海雾的发展、消散起主要作用;(3)在海雾生成和发展阶段,空气的冷却机制起主要作用;而在海雾的维持阶段冷却机制的作用并不明显;(4)在雾的生成阶段,弱湍流交换有利于雾的生成;而在雾的发展和维持阶段,湍流交换减弱,液态水增长,反之液态水减少。湍流交换的强、弱与海雾发展-消散-再发展的周期性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强降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深圳市1961~2008年遥测站整点自记小时雨量,对强降水变化趋势、突变和周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8年来,强降水量(≥20 mm/h)主要出现在汛期,占年强降水量93.6%。月值变化呈双峰型分布,峰值为6月和8月。(2)汛期强降水量20世纪60年代先下降后上升;70、80年代持续上升,趋势不显著;90年代以来显著增长。降水时数60年代末开始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分别在70年代和21世纪初达到α=0.05显著性水平,趋势显著。(3)汛期强降水量在1992年发生突变,而强降水时数有2个突变点为1965和1991年。降水时数的突变早于降水量的突变。(4)汛期强降水存在以6~8年和1~2年为主周期的多时间尺度的震荡;6~8年的震荡有4个明显的高值中心,分别是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和21世纪初。最后未闭合的高值中心表明未来几年强降水将处于一个较丰富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重庆10 kV高压输电线路雷击火灾事故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2007年7月12日重庆华浩冶炼有限公司粉末厂火灾事故,用力学性能分析和剩余磁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厂火灾发生处的10 kV高压输电线路进行鉴定,并结合雷电天气分析,得出该火灾事故是由雷击10 kV高压输电线路造成。该方法为在没有安装录波器和闪电计数器的情况下,判断输电线路故障是否由于雷击引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ADTD系统的雷电流波头陡度频率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ADTD闪电定位系统2006 2008年在重庆地区监测的729598次闪电进行统计,重点分析雷电流陡度的频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雷电流波头陡度及其频率随极性不同而差异较大,正闪陡度明显大于负闪陡度,而同陡度负闪频率却显著大于正闪;雷电流幅值与陡度相关系数为+0.613;采用电力行业标准DL/T620推荐波头时间反推得到的雷电流陡度和采用Ciger推荐公式计算得到的雷电流陡度的概率分布特征与统计特征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ADTD系统获取雷电流陡度资料的局限性,为合理选取雷电流陡度参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DEM的江西潦河流域河网信息提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GIS环境下数字高程模型(DEM)的预处理、水流方向确定、汇流累积量确定、河网生成,以及其他水文信息提取的原理和方法;基于DEM对江西潦河流域进行河网提取和流域边界的划分,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基于DEM提取的潦河中上游数字河网与实际河网基本吻合;DEM精度和汇流能力阈值对提取的河网精度有着明显的影响,对于中小流域的潦河来说,1:50000精度的DEM和汇流能力为1000的阈值可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基于DEM和ArcGIS提取的数字化河网,其水文要素(如坡度等)可直接作为流域预报模型参数,不仅大大提高了模型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方便地利用遥感等数据源,数据获取快速且成本低。从宏观效果上看,利用现有的GIS软件,基于DEM数据提取河网、流域范围等水文信息,从提取效率和结果的精度来说都是切实可行的;从微观上讲,已有的算法还无法确保计算结果与某些特殊地形区域(如平坦区域)的实际河网一致。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蒸腾速率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找到不同土壤含水量对蒸腾速率的影响程度,通过对L1-6200便携式作物生理测定仪在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的蒸腾速率观测值与气象条件计算得出的理论值进行比较,确定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蒸腾速率修正系数.分析发现:①在不同的土壤含水量下,未考虑修正系数的情况时,土壤含水量越小,理论计算误差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大,理论计算误差越小.②土壤含水量小时蒸腾速率计算值的修正系数大,而土壤含水量偏大时修正系数小.③考虑修正系数后,计算误差显著减小,除了土壤含水量为14.89%稍有偏差外,其它土壤含水量状态下的理论计算值非常接近实际观测值.同时验证了不同土壤水分下的修正系数足显著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MODE对模式预报强风风场的检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笑  赵东  何晓凤  沈历都  申双和  宋丽莉  刘善峰 《气象》2018,44(8):1009-1019
基于专业气象服务领域十分关注的模式强风预报性能的客观检验和致灾性强风预警服务效果的合理性判别问题,利用一次强风过程对电网专业气象预警服务效果的检验示范,探讨基于目标(面向对象)的诊断检验方法(Method for ObjectBased Diagnostic Evaluation,MODE)对强风事件检验的适用性。通过对强风空间检验的各个关键参数的选择确定、匹配分析,发现:(1)MODE检验的卷积半径、诊断量权重和匹配阈值等参数的选择,将影响检验目标的适度聚焦和误差表达的客观性,因此需要综合考虑预报和实况场的水平分辨率、用户对该类强天气预报误差的空间和时间冗余度等;(2)MODE检验可较好地量化给出模式预报的整体效果,包括:强风落区的范围大小和位置偏差、强风过程的时间相位差等,从而可量化判别出模式在各个时刻的空报和漏报区域以及对强风过程移动速度和生命周期长度的预报性能。  相似文献   
20.
利用吉林省45个气象站1970-2014年逐日的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吉林省最高、最低气温不对称变化在年、季尺度上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法(EMD)分解年、季最高、最低气温序列,分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5年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增加趋势,且最低气温增幅是最高气温的两倍。四季的最高、最低气温变化形式与年变化一致;不同地区之间最高气温的增幅差异不大,最低气温增幅存在一定区别,东部最低气温增幅小于中、西部。相对稳定的增温区出现在西部和中部,不同季节的增温幅度不同,春、夏要强于秋、冬。经验模态分解(EMD)结果显示吉林省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为增加趋势,而春、冬季中最高气温趋势分量的倾向率与原始序列不同,为负值。夏、秋季中最高气温及四季中最低气温趋势分量序列与原始数据序列的倾向率一致,均为正值但大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