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陕西南部宁强地区的李家沟剖面灯影组高家山生物群产有大量磷酸盐化实体化石,包括各类管状化石、瓶状化石、疑难化石以及钙化蓝细菌等,类型丰富。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微生物假形化石在该生物群中也被不断发现。由于微生物假形化石是生物死亡后腐解埋藏过程中生物体被微生物(球状和丝状蓝细菌)直接取代,因而原始生物体的结构形态得以完好保存。微生物可以通过改变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条件使磷酸盐富集和快速堆积,对生物的非矿物组织包括软躯体的保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根据替代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完全替代类型和未完全替代类型。这一发现提供了高家山生物群中生物非矿化组织的另一种保存方式。微生物通过铸型完整复制了生物软躯体以及可能的胚胎形态特征,提供了对此时期软躯体保存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13.
南秦岭东段早二叠世早期管状蓝细菌生物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南秦岭东段的陕西旬阳三里峡发育有较好的生物礁 .它主要由各种钙质管状体 (Girvanella ,管状蓝细菌 ,疑源微生物等 )建造而成 .礁体走向近南北 ,由藻屑和各种有孔虫堆积成的生物碎屑滩构成了该礁体的基底 ,在此基底上粗枝藻类通过障积作用形成最初的障积礁灰岩 ,随后大量钙质管状体和菌藻类迅速形成大规模的粘结礁灰岩 .在礁体侧部为隐藻灰泥灰岩 .该生物礁在礁体结构、形态和生物造礁方式等方面与地台区生物礁极为相似 ,反映了造礁生物在不同大地构造背景下其造礁能力的适应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蓝细菌致病菌群诱发的黑带病是目前全球珊瑚礁衰退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报道发生于南海西沙群岛永兴岛北部礁坪的实例并探讨产生该异常现象的原因.2007年以前该岛北部礁坪的珊瑚一直处于繁盛生长状态,2007~2008年间突发大规模的珊瑚死亡事件.使用通用引物PCR扩增技术和16S rRNA基因技术获知导致黑带病发生的感染菌群,分析珊瑚黑带病席中的微生物组成.从黑带病席中构建的克隆文库表明其中的细菌主要包含六大门类,且蓝细菌是黑带病席中最为丰富的菌群,除了蓝细菌之外,黑带病席中也含丰富的α-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Verrucomicrobia和Actinobacteria.讨论了珊瑚热白化、台风、长棘海星爆发和海洋酸化与永兴岛北部珊瑚短时间内大规模死亡的关系,认为珊瑚黑带病的蔓延才最有可能导致珊瑚礁迅速衰退,产生黑带病的诱因可能与人类的过度干扰导致局部珊瑚礁生长区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自从Kalkowsky在1908年构筑了叠层石的术语之后,叠层石一直是地质学家采用不同方法研究和思考的主题,而且一直被当作证明地球早期生命历史的代表物而得到深入调查。叠层石确实为地球早期生命历史提供了间接而且复杂的证据,所以,现代叠层石确实代表着明显的生物信号而成为研究的焦点。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现代叠层石的多样化构成,确实表明了蓝细菌生物席建造了叠层石,而且进一步表明了微生物席转化成叠层石不是一个直接的作用过程。那些反映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的典型实例包括:(1)南极Untersee地区的湖泊相锥状泥质叠层石;(2)新西兰North群岛被称为煎锅湖的热水湖泊中以及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热泉中的硅质叠层石;(3)巴哈马台地、澳大利亚鲨鱼湾以及巴西东南部海湾碳酸盐沉积物构成的叠层石。由于蓝细菌微生物席是否代表了古代叠层石的形态学前体总是存在争议,而且在生命的图像中叠层石一直是一个迷惑的关键片段,因此,现代叠层石的多样化构成,将成为认识古代叠层石形成的关键和窗口。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追踪和总结现代叠层石的多样化构成,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沉积作用和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丰富而复杂的信息,将不但丰富微生物沉积学的研究内容,还将拓宽沉积相分析的基本内容,对深入了解叠层石复杂的沉积学特征和生物学属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巨鲕的产出时代多见于新元古代和早三叠世,而寒武纪的巨鲕却鲜见报道。近期,笔者在重庆石柱地区下寒武统天河板组中发现厚约35cm的透镜状巨鲕灰岩。在该层巨鲕灰岩中,巨鲕粒径一般为5~7mm,最大可达9mm,约占岩石组分的55%,与大量强烈重结晶的正常鲕粒伴生。钙质生物壳体较常见,颗粒间见亮晶方解石胶结物。研究区巨鲕最外圈纹层上常见蓝细菌化石,形成发育不完全的突起状“夭折的纹层”;巨鲕内的暗色纹层中亦见杂乱交错的、有一定重结晶的蓝细菌等微生物化石。故推测其为微生物成因形成的,且早寒武世频繁的强风暴背景和蓝细菌等微生物的积极参与是该层巨鲕形成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气候和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下,南海珊瑚礁演变出生境各异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对特殊生境的适应离不开体内共生微生物类群的调节.分析共生微生物的生态特征有助于了解珊瑚的环境适应机制,同时可以对珊瑚未来的进化趋势做出评估.本研究从南海低纬度的南沙群岛(NS)和西沙群岛(XS)以及相对高纬度的海南陵水(LS)3个珊瑚礁区采集一...  相似文献   
18.
屈建军  李毅 《中国沙漠》2014,34(2):358-362
在从北京怀柔风沙防治技术示范区采集的沙样中,采用96孔板有限稀释法分离出的微生物,形态学初步鉴定分别为蓝细菌。进行PCR和测序后,利用GenBank中蓝细菌不同科、属种类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分析、系统发育树及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测序样品应为Microcoleus vaginatus和Microcoleus streenstrupii。  相似文献   
19.
南海晚第四纪沉积物中的氮同位素在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中只有微弱的变化,与东太平洋的反硝化记录截然不同,可能反应了局地的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文章对位于南海南部钻取的一根柱状样MD05-2897的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3~5期的有机氮同位素、反映蓝细菌贡献的2-甲基藿烷指数和反映氨氧化古菌Thaumarchaea的泉古菌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有机氮同位素在MIS 5期有明显降低,对应于这一降低,2-甲基藿烷指数和泉古菌醇都显示了升高的特点,暗示蓝细菌固氮作用和古菌氨氧化作用可能是导致OIS 5期的氮同位素降低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20.
孙晟  肖天  岳海东 《海洋与湖沼》2003,34(2):161-168
2000年10-11月和2001年3-4月对东、黄海海区进行了调查,采用表面荧光显微镜计数的方法对蓝细菌(聚球菌属, Synechococcus spp.)的丰度、生物量、生态分布特点以及其在浮游植物总生物量中所占百分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季蓝细菌的丰度为1.72×104 cell/ml,春季为4.83×104 cell/ml,春季是秋季的2.81倍;秋季蓝细菌的生物量为5.07μgC/L,春季为 7.25μgC/L,春季是秋季的1.43倍;秋季蓝细菌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百分比为 43.9%,春季为42.4%,两个季节大致相当,但该百分比的水平分布秋季与春季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