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1篇
海洋学   109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1.
象山港海岸带为研究区域,利用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4期TM遥感影像数据,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8大类,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及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综合指数4种指标模型,分析了象山港海岸带1985-2015年土地开发利用的速度、结构、程度以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1985-2015年象山港海岸带养殖用地及盐田扩张速度最快,动态度最高可达11.97%,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次之,但面积增幅最为显著,滩涂缩减速度最大,耕地面积明显减少;(2)30年间土地类型主要转变方向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其次为林地转变为耕地;(3)信息熵逐时期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不断加强,区域发展在逐渐走向成熟;(4)各时期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变化率均大于零,象山港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2.
象山港水交换数值研究──Ⅰ.对流-扩散型的水交换模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溶解态的保守性物质作为湾内水的示踪剂,建立了对流-扩散型的海湾水交换数值模型。数值模型使用参数化的方法把重力环流和潮振荡的垂向剪切作用的水平混合效应包纳在水平二维的示踪剂对流-扩散方程中。在空间网距较小时,模型的稳定性和守恒性均可满足海湾水交换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象山港水交换数值研究 Ⅱ.模型应用和水交换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使用水平二维对流-扩散型水交换模式模拟研究了象山港的水交换,对不同区域的水交换控制机理作了初步探讨,象山港水交换状况与其控制机制的区域性变化很大。牛鼻水道至佛渡水道是一个潮流较强的潮通道;90%水交换周期为5天左右。象山港狭湾内水交换周期较长,湾顶处90%水交换的周期约为8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4.
象山港潮坡响应和变形研究:II.象山港潮波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象山港水域的潮波运动数值模拟,分析了象山港M4分潮的生成和增长机制。结果表明,潮波传播中非线性底摩擦效应是M4分潮生成和增长的主要控制因子,M4分潮在湾内的共振现象上重要的放大作用,平流效应在绝大部分区域中抑制了M4分潮的发展,只有佛渡水道中一些岛屿周围极小区域内对M4分潮有增强作用,潮滩在湾内对M4分潮的影响极其微弱。  相似文献   
15.
通过象山港水域的潮波运动数值模拟,分析了象山港M4分潮的生成和增长机制.结果说明,潮波传播中的非线性底摩擦效应是M4分潮生成和增长的主要控制因子,M4分潮在湾内的共振现象也起着重要的放大作用二平流效应在绝大部分区域中抑制了M4分潮的发展,只有在佛渡水道中一些岛屿周围极小区域内对M4分潮有增强作用.潮滩在湾内对M4分潮的影响极其微弱.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5年4月(春季)和6月(夏季)象山港主要岛屿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生态调查数据,采用优势度、生物多样性指数、次级生产力、聚类、多维尺度排序及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等方法,分析了主要岛屿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春、夏季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52种,其中底栖动物与底栖藻类各有45和7种,春、夏季共有物种数为34种,短滨螺、中间拟滨螺、齿纹蜒螺、青蚶等11种为春、夏季共有优势种;(2)夏季平均丰度(2074.85g/m~2)高于春季(1505.01g/m~2),春季平均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2373.75ind./m~2,16.31g/(m~2·a))高于夏季(2210.17ind./m~2,12.17g/(m~2·a));(3)春季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sevenness均匀度指数(2.742,1.679)高于夏季(2.580, 1.623),夏季Margalef丰富度指数(0.716)高于春季(0.667);(4)熊本牡蛎、黑荞麦蛤、日本菊花螺等是引起春、夏季港口区(外干门岛、野龙山岛、大列山岛和小列山岛)和港中区(缸山岛、双德山岛、悬山岛、白石山岛和中央山岛)岛屿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贡献种;春、夏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所引起的中度扰动,且港口区岛屿所受的扰动程度高于港中区。本研究可为象山港潮间带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港中区白石山人工渔礁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简述2009年象山港海域环境现状,总结该海域中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 (DIN)、活性磷酸盐 (DIP)3项主要水质因子的超标情况及海水富营养化状态,并与往年数据进行对比,叙述象山港海域水质发展趋势;其次,利用FVCOM中的污染物输运数学模型对象山港海域中以 COD、DIN、DIP为代表性水质指标进行现状模拟,将几组不同工况的模拟结果分别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可用于模拟象山港海域现状水质环境的排放口浓度。  相似文献   
18.
海岸带景观是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岸带景观生态风险演变对海岸带景观规划与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0—2010年间3期的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研究了象山港海岸带景观生态风险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1)20 a间,象山港海岸带景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耕地、海域和林地等景观类型面积呈下降趋势,而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和养殖用地不断增加;(2)1990年以来,象山港海岸带景观生态风险等级有不断增高趋势,部分低、较低等级生态风险区演变为中等级以及较高等级;(3)从不同等级生态风险区的空间分布上看,1990年以来海岸带景观低和较低等级生态风险区空间分布在沿海地区减少,而中等、较高和高生态风险区在沿海地区不断形成并向陆侧扩张。从演化速率上看,近10 a的较高和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增加速率较前10 a显著加快。  相似文献   
19.
用于海洋环境科学的一种新方法--影响因子分析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影响因子法对象山港海域叶绿素a与海水理化因子之间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DO)、气温、盐度、化学耗氧量(COD)因子为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重要有效影响因子,其中水温、溶解氧因子占主导地位。由于该海域的富营养化,N、P和Si营养盐已经不再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有效因子。在特定海域资料有限的情况下,影响因子法比普通的相关和灰色系统分析更具有透明性,能够有效剔除无效因子,定量表达各理化因子对叶绿素a的影响程度。用影响因子法可以明确地判断出特定海域各海水理化因子对叶绿素a影响的主次程度及其有效性,从而定量确定出影响叶绿素a浓度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