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天山南北两侧山前坳陷带中新生代构造特征与地震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形成于中新生代的南天山库车山前坳陷带和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带表现出类似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即坳陷内都发育 4排近东西向展布的逆断裂 -背斜带 ;新生代 (特别是第四纪以来 )表现出强烈的由山体向盆地的逆冲活动 ;逆断裂 -背斜带的形成、演化和发展都受控于统一的近南北向构造应力场。然而 ,南北两个山前坳陷在变形强度、地球物理细结构、地球动力学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对这些不同点进行了讨论 ,认为正是这些不同点的存在 ,使得天山南北两侧山前坳陷内的现今地震活动性显示出不对称性 ,即南天山库车山前坳陷 5级以上地震基本都分布在第 3排 (秋里塔格 )逆断裂 -背斜带上 ,而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坳陷 5级以上地震基本都分布在坳陷南部准噶尔南缘断裂附近及其以南的天山内部  相似文献   
13.
基于碳酸盐岩风化的碳源分析及土壤的影响作用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朱明秋  曹建华  郭芳 《中国岩溶》2007,26(3):202-206
在CO2 - H2O- 岩石系统中由于碳酸盐岩的可溶性,使其回收土壤/大气CO2 的通量比硅酸盐岩更大。通过大陆河流湖泊HCO-3 来源和海洋碳来源两种计算方式得出,碳酸盐岩溶解回收大气CO2 的量是其它岩类的3倍以上。与同纬度地带性土壤相比,岩溶地区土壤通过促进土下碳酸盐岩的溶解与固碳作用对大气CO2 产生更为强烈的汇效应: 土壤的覆盖使土下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平均提高4.35倍,从而加快了对土壤/大气CO2 的回收速率;富钙的土壤地球化学背景使石灰土富含胡敏酸钙,胡敏酸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长达780~ 3 000年,是其它类型土壤有机质如富里酸的4~ 5倍,稳定的胡敏酸钙使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增加、周转周期延长而得以累积,固碳作用将减少土壤CO2 向大气的排放。石灰土的平均有机质含量比同纬度红壤、黄壤分别提高了44%、33% ,固碳作用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4.
云南路南石林裂隙渗透张量特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章程  谢运球  姜光辉  郭芳 《中国岩溶》2001,20(2):97-100
路南石林是世界上六大剑状喀斯特景观地区中最大的一处,总面积达350km2。测量统计资料表明,本区主要发育NE、NW、NNW和NWW向四组区域性高角度裂隙。隙宽多在0.025~0.075mm之间,隙间距相对较大,多在0.5~3.0m之间。各向异性渗透系数相对较小(<0.2m /d) ,总体上有玄武岩>第三系>栖霞灰岩>茅口灰岩。最大渗透主轴方向以NW— SE为主,倾角大。来自非可溶岩盖层内的具很强侵蚀性的裂隙水,对进入成熟演化阶段的裂隙系统快速溶蚀动力学过程的产生起重要作用,为石林快速发育创造条件。质纯层厚的碳酸盐岩高角度裂隙系统和盖层所提供的强侵蚀性裂隙水是石林的形成过程中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峰丛洼地表层岩溶动力系统季节变化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峰丛洼地表层岩溶动力系统与土壤CO2密切相关.土壤CO2体积分数变化受气温和降雨影响, 其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 冬季的波谷、夏季的波峰交替出现, 秋季出现次波谷和次波峰.受降雨影响, 表层岩溶动力系统运行强度春、夏季较强, 秋、冬季较弱.从冬至夏, 在土壤CO2逐渐增多时, 系统溶解、转移碳的能力也逐渐增强.在土壤CO2和温度双重支配下, 系统由冬季的沉积趋势转为春、夏季的溶解趋势.   相似文献   
16.
郭芳 《中国岩溶》2011,(4):378-378
由中国科学院,美国EPA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承办的地下水污染与水系统安全国际会议,2011年12月1日至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支持单位有美国EPA国家实验室地下水与生态修复分部、国家自然基金委等国内外十余所相关,  相似文献   
17.
岩溶含水系统中水源组分的识别能帮助认识系统的结构,解决岩溶水文及水化学研究的基础问题。以灵水岩溶大泉为例,分解了4个水文年的电导率频率分布隐藏的峰,并对其所代表的水源组分进行分析。发现灵水泉口的水源组分主要有4种:① 含水系统中岩溶裂隙或管道中释放的重力水,占53%~77%;② 源于泉口附近携带污染物质的水源,占3%~7%;③ 强降雨期间通过覆盖层分散入渗的水源,或先前存贮在管道或裂隙中流动性差的水被带出含水层,占13%~42%;④ 地面径流以及直接降落到湖面的雨水,占2%~3%。将灵水的电导率频率分布与峰丛洼地的两个典型岩溶水系统对比,分析了电导率的频率分布所蕴藏的含义。研究结果为西南3 620个岩溶水系统的进一步归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南岩溶区表层岩溶带的水文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西南地区10个表层岩溶泉的长期观测和自动化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表层岩溶带的水文动态特点。表层岩溶泉的月径流量变化和连续的水位变化表明表层岩溶带具有水文动态不稳定的共性,不稳定性和表层岩溶带的功能和降水有关。根据表层岩溶带的形态和水文动态变化特点进行分类,认为以间互型碳酸盐岩为基础的溶丘洼地表层岩溶带和以连续型碳酸盐岩为基础的峰丛洼地表层岩溶带是西南岩溶区两种重要的表层岩溶带类型。溶丘洼地表层岩溶带相对于峰丛洼地表层岩溶带具有较连续的土壤盖层和较大的表层岩溶泉密度以及较稳定的水文动态变化。白云岩上发育的表层岩溶带水文动态比灰岩稳定,森林覆盖下的表层岩溶带的水文动态比灌木林稳定。表层岩溶带的水文动态受控于它的补给类型和径流特征。土壤层的厚度和植被类型会使表层岩溶带集中补给的比例发生变化,而岩性则通过影响表层岩溶带的空隙类型来控制径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张海廷  杨林青  郭芳 《岩土力学》2019,(7):2713-2722
针对层状地基,采用改进的比例边界有限元算法(SBFEM)与有限元算法相结合,求解层状地基内刚性埋置管道动力响应问题。改进的比例边界有限元算法引入一个新的坐标变换关系,以一条相似轴代替传统SBFEM的相似中心,并利用加权余量方法得到层状地基动力刚度矩阵方程,最后与有限元法在远场和近场交界面进行耦合,由此求得层状地基埋置管道的动力响应。数值算例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并利用该算法分析了层状地基的非均质特性、泊松比以及埋置深度对管道动力响应的影响,以期为工程实际提供必要的数值依据。结果表明:地基的非均质特性和泊松比对埋置管道的动力响应均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埋置深度的加大,管道在相同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均减小。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污染场地水质空间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污染场地的监控需要依据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流场和溶质运移特征,利用水化学的示踪作用开展空间分析,以识别地下水和溶质运移特征。该方法具有简易和经济的优点。以台湾苗栗县某化工污染场地为例,通过对地下水中多种离子浓度的空间等值线分析及对比,判断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范围。采用离子浓度的统计特征值P95、P75、P50、P25构成的等值线,作为判断离子空间分布特征的依据,并形成离子之间对比的统一标准。所有离子都采用浓度P95等值线包围的区域作为其污染源,其它三种等值线表示可能出现的污染物扩散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发现10种离子的污染源集中出现在场地一个范围内,并形成一个污染带,表明它们的来源具有密切的联系。10种离子P75等值线划出的污染物分布范围同样比较集中,但几乎都分布在污染带的南部,显示离子的迁移方向和迁移距离是一致的。根据离子空间分布的相似性将其分为三组,空间分布相似性高的离子组同时出现在一个区域的机会更多。通过多种水化学成分识别地下水流场和溶质运移特征,提高了结论的可信度,为污染物监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