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3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雅江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P波初动求解震源机制解的程序求得雅江6.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对其可靠程度进行了分类,结合地震序列空间分布和现场宏观考察等烈度线,讨论了地震的破裂面和雅江地区的应力场.分析表明雅江5.0级和6.0级地震具有相同的震源机制解,但其余震的震中分布明显不同,5.0级地震的余震近南北分布,而6.0级地震的余震分布为北42°西.构成共轭破裂.雅江地区的应力场与鲜水河断裂上的应力场相近,主压力轴近东西,而与九龙附近的应力轴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2001年2月四川省雅江县发生的MS5.0前震、MS6.0主震及序列地震的震源机制、波谱参数及应力降的变化过程与震区地震活动.根据雅江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余震空间分布图象分析,选雅江5.0级的节面Ⅰ为推测的地震断层,走向NNE;选雅江6.0级地震的节面Ⅱ为推测的地震断层,走向WNW,分析前震与主震的断层面走向是斜交的.雅江6.0级地震发生前震区应力降水平有所增加,这一现象与震区地震活动的增加是一致的.雅江地震序列的衰减起伏过程, 前、余震波谱变化, 以及震源力学错动机制等均呈现复杂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利用计算与画图相结合的半几何方法,对汶川M8.0级地震主震及其部分余震的震中位置和发震时刻进行了重新计算,并与四川台地震网定位结果进行比较,对比结果显示,震中位置的误差范围在±4.5 km以内,一般在±2.5 km;发震时刻误差范围在3秒以内,结果的可靠性较好。计算过程中消去了深度项,因此无法确定震源深度。它适用于近震,对小台网或小动态范围仪器记录确定震中位置很方便。该方法无需速度模型,其结果可用来检验区域速度模型。  相似文献   
14.
四川地区Sn波偏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1994年、1995年成都遥测地震台网实时处理系统记录的50多个ML3.0~4.0级地震的Sn波偏振,研究这一地区地壳介质的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在短周期三分向地震图上,对来自不同传播方向的,有可靠到时的Sn波偏振是一致的,其优势取向与其它方法观测的这一地区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相同。这意味着,这一地区地壳介质存在地震波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5.
1989年6月9日石棉5.2级地震后,在震中附近架设了两个三分向数字地震仪,从1989年至1992年进行了4年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无论是余震,还是周围地区的微弱地震,在横波窗内的地震记录上都存在横波分裂.横波分裂随时间改变.在余震活动时期,快横波偏振平均为N18W,与5.2级地震主破裂面走向一致;1990年以后,平均为N46W,转向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1990年以后两个分裂横波到时差为1989年观测的一半左右.从两个台的资料分析中得到的结果相同,这意味着观测到的横波分裂的时间变化可能与石棉5.2级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6.
AtenuationofcodawavesandQcvaluebeneaththeChengdutelemeteredseismicnetworkJIANZENG1)(曾健)TIANCHANGCHEN1)(陈天长)WEIBINHAN1)(韩渭宾...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changes in focal mechanisms) parameters of wave spectra, and stress drops for the Ms=5.0 forcshock and Ms=6.0 mainshock in February 2001 in Yajiang County, Sichuan, and seismicity in cpiccntral region are studied. Comparison of focal mechanisms for the Yajiang earthquakes with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aftcrshocks, the nodal plane Ⅰ, striking in the direction of NEN, of the Yajiang M=5.0 event is chosen as the faulting plane, the nodal plane Ⅱ, striking in the direction of WNW, of the M=6.0 event as the faulting plane. The strikes of the two faulting planes are nearly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The level of stress drops in the cpicentral region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M=6.0 earthquake increase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increase of seismicity in the epicentral region. The rate decay of the Ya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changes in wave spectra for foreshocks and aftershocks,and focal mechanisms are complex.  相似文献   
18.
四川沐川5.7级震群子序列的震源参数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993-1995年发生在四川沐川县的5.7级震群,由3次5.0级以上地震序列构成。1993年首发5.0级地震序列频率衰减慢,1994年5.7级主震序列衰减快,1995年5.0级强余震序列双衰减缓慢。首发5.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增强显著。但在5.7级主震和强余震前的震区地震活动不突出。震源机制解给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向,呈近走滑兼倾滑型,利用小震波形记录资料,研究了Pn,Pg,Sg波段拐角频率和应力降值随时间的变化。各波段计算值变化幅度大体一致,形态略有差异,首发5.0级地震前起伏较大,在5.7级主震前后变化不显著。这与此期间地震活动图像的变化过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waveform data, several methods to determine focal mechanisms of small earthquakes were developed since 1980. Kisslinger (1980) and Julian, Foulger (1996) proposed an approach to determine solution by using amplitude ratio of P and S wave. Schwartz (1995) devised a method to determine solutions by the use of polarity data and amplitudes of seismogram envelopes. Amplitudes of short period seismic waves propagating in an inhomogeneous medium are sensitive to the variation in velocity a…  相似文献   
20.
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的破裂过程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鲜水河断裂带是我国西南地区地震活动最强烈的断裂带。本文通过研究发生在断裂带上强震的震源机制、震源过程、余震分布、地震迁移并结合宏观等震线、地震裂缝分布等资料,研究强震破裂过程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鲜水河断裂带的基本破裂方式是左旋走向滑动,强震的压应力主轴存在一致性较好的优势方向,即北东东-南西西方向,且均接近水平。2.用P波频谱及面波方向性函数等研究结果表明,除北西段及南东段几个地震外,七级以上地震及多数六——七级地震的破裂面均为北西向,与鲜水河断裂带的总体走向基本一致。3.1890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破裂面展布及1955年以来3.0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表明,在道孚——乾宁间存在的破裂面空段(长约10多km)比1955年以来3.0级以上地震活动缺震段(长约40km)明显的短,这表明1890年乾宁地震破裂面在近期有所愈合。这个缺震段的长度约相当七级左右地震的破裂长度。4.自1890年以来,带上发生的四个七级以上地震有两头迁移的特点。考虑到最后一次七级地震是1973年的炉霍地震,估计下次七级地震的位置在南东段,且在道孚——乾宁间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