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松嫩沙地沙漠化面积最大的县,他拉哈镇是该县沙漠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土地沙漠化分布在全镇各村屯,面积为109.91 km2,占全镇土地总面积22.95%,主要为轻度和中度沙漠化类型。在沙地的沙丘中普遍发育1~2层古土壤层,经14C测年为(4 197±383)a BP~(7 463±143)a BP。经孢粉分析,草本植物花粉较多,乔、灌木植物花粉较少,古土壤层属全新世大暖期时期形成。沙地沙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原因。对中度沙漠化土地(包括沙丘地)一般采取疏林、灌、草治理模式;对轻度沙漠化土地(含沙平地)采取林、果、药(草)、杂(小杂粮)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2.
毛乌素沙地现代人为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娜  颜长珍 《中国沙漠》2015,35(2):487-492
毛乌素沙地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随着农牧业的发展、能源开发以及区域政策措施的实施等人为活动的增强,该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为活动产生了相应的生态环境效应。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对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从土地沙漠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植被演变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该地区的人为活动(重点关注人口变化、自然资源开发及重大环境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并总结了该区域有关人为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等。这可为进一步在该区域开展环境保护的实践与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主要植物叶片性状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30种主要植物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性状的变异特征,分析植物叶片各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0种植物的比叶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大,比叶面积与叶片干物质含量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叶片干物质含量与叶片碳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叶氮含量与叶片碳氮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叶面积与其他所有的叶片性状都无相关性。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叶面积、叶氮含量和叶碳含量在不同功能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叶片碳氮比在不同功能群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环境变化对植物种群的作用,增进对丘间低地植被演变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4.
毛乌素沙地土壤凝结水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土壤凝结水是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重要的水源,为阐明毛乌素沙地臭柏(Sabina vulgaris)冠层下土壤表层5 cm凝结水的水汽来源,应用自制凝结试筒于2008年9—10月在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院内开展试验。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土壤表层凝结水由吸湿水、大气水汽凝结水和土壤水汽凝结水组成;大气中的水汽总是先于土壤中的水汽到达和离开表层5 cm土壤;大气中水汽对土壤表层5 cm凝结水的贡献率小于土壤水汽的贡献率,9月上旬至中旬大气中水汽和土壤水汽的贡献比为2∶5,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3∶10;单日凝结量和蒸发量呈现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5.
位涡和Q矢量诊断在毛乌素沙地沙尘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井喜  屠妮妮  井宇 《中国沙漠》2008,28(4):762-769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卫星云图、湿位涡和Q矢量等,对2007年4月30日和2007年5月2日发生在毛乌素沙地的两次沙尘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低层MPV1<0中尺度对流不稳定区的生成,为干对流的发生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来自上游对流层中高层的干侵入和扰动干侵入在沙尘天气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流层低层由Q矢量辐散、辐合激发生成的次级环流为沙尘天气发生、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机制。在对毛乌素沙地中β尺度沙尘暴的预报预警过程中,同时应考虑下沉对流有效位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嫩江沙地土壤风蚀与土地沙漠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郭世武 《中国沙漠》1990,10(4):56-64
土壤风蚀与土地沙漠化是影响齐齐哈尔地区农牧业生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国土整治、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黑龙江省有近4000平方公里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地区的嫩江及乌裕尔河下游沿岸的湖沼平原上。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400~600mm,春季降水量少,春旱频率在70%以上,有"十年九旱"之称。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0mm、50mm、100mm和150mm灌水量处理下的4种植物生长状况观测,50mm处理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都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处理;灌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提高土壤含水量来实现的;五星蒿与鸡眼草一样,在适宜的土壤温度时,其生长速率大小与土壤湿度的关系较密切,虫实和猪毛菜的快速生长期都在前期,后期的灌水对他们生物量的形成没有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108.
采集来自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巴图湾、大沟湾和三岔河等3处典型湖相地层出露点的3个样品,分别提取石英和钾长石矿物组分,采用小片技术(样品直径2 mm)进行释光年代测试,并将两种矿物年代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应用单片再生剂量(SAR)流程测试了石英样品的等效剂量(预热温度选为260℃).剂量恢复实验和光释光特性显示,SAR流程测试条件选择合适,样品沉积前光释光信号晒退完全,说明石英年代结果可靠.另外,应用两步红外激发(激发温度分别为50℃和150℃)的单片再生剂量流程(post-infrared infrared-stimulated luminescence,简写为p IRIR流程)测试钾长石样品的等效剂量,剂量恢复实验和释光特性等各项检验均符合要求,剩余剂量在-0.2~0.026 Gy之间,可忽略不计.钾长石的p IRIR150信号异常衰减速率为0.55~1.71(%/decade),因造成的误差较小,故无需对年代结果进行校正.3处湖相地层的石英年代分别为11.3±0.9、6.5±0.6、2.7±0.2 ka BP,钾长石p IRIR150年代分别为10.0±0.7、6.9±0.5、2.4±0.2 ka BP,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全新世湖相沉积物适合用钾长石p IRIR150流程进行释光测年.本研究为毛乌素沙地部分样品因石英信号较弱而无法测年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也为该区域全新世,尤其是历史时期(近20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了年代学支撑.  相似文献   
109.
作为亚洲风尘源区的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Sr?Nd同位素组成已得到很好的研究,但位于欧亚黄土带最东端的松嫩沙地尚是空白,这影响了对该地区风尘系统的深入理解。为此,系统采集了松嫩沙地19个区域90个河流沙和风成沙样品,并对这些样品进行了分粒级处理(<63 μm、63~30 μm、30~10 μm、<10 μm和<30 μm)。对116个分粒级子样的酸不溶物(硅酸盐组分)进行了Sr?Nd同位素组成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松嫩沙地可划分出两个大区(嫩江水系和松花江水系)和七个小区,嫩江水系沉积物的Nd同位素组成显著高于松花江水系,而Sr同位素组成明显偏低。松嫩沙地8个剖面纵向上的同位素特征显示,Sr?Nd同位素组成存在“时间效应”,即随时间发生了明显变化,表明了源区地球化学组成的不稳定性。分粒级组成表明,粒度对87Sr/86Sr比值的影响很小,但对Nd同位素组成有明显影响,且存在Nd同位素比值富集在粗颗粒组分中的趋势,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无论是地质历史时期还是现在,嫩江水系沉积物(大庆、杜蒙、齐齐哈尔、泰来、白城)对哈尔滨粉尘的贡献都很小。哈尔滨黄土与现代尘暴粉尘有不同的物源,哈尔滨黄土是春季尘暴天气作用的产物,有一个混合源,松花江水系沉积物(扶余、德惠、榆树等地)是哈尔滨黄土的主要粉尘源区,内蒙古中东部的沙地也为哈尔滨黄土贡献了部分的细颗粒粉尘。  相似文献   
110.
毛乌素沙地南缘横向沙丘粒度分布及其对风向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风季发生转换期间, 根据不同方向风的持续时间, 对毛乌素沙地南缘长48m, 高8m 的 横向沙丘进行了7 次断面形态测量和表面沉积物采样分析。结果表明, 横向沙丘断面形态及表面 沉积物粒度分布随区域气流方向和强度而发生变化。在沙丘各部位, 丘顶及附近两侧的沙粒活动 性强, 表面沉积物粒径及分选参数变化显著。在粒径及分选参数中, 粒径频率曲线、平均粒径和偏 度对风的作用比较敏感, 随时间的变化也明显, 利用它们的变化可以解释区域气流变化对沙丘的 影响。风向发生转换时期的短期观测和采样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采样时间是影响沙丘表面沉积 物粒度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