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魏兴琥  刘志民 《中国沙漠》1996,16(4):422-427
在海拔3810m的西藏日喀则河谷沙地上,引进P2、郑杂5号和金龙宝3个西瓜品种,采用小拱棚、地膜加盖帽子棚和露地3种不同的栽培方式进行了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小拱棚和地膜加盖帽子棚技术栽培西瓜完全可以成熟,露地西瓜不能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   
72.
大兴沙地草本植被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进  宝音 《中国沙漠》1995,15(3):237-240
在分析植物群落和生态因子数据的基础上,利用PCA排序、相关和回归分析等多元分析技术,描述了大兴沙地草本植被的空间分布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性,数量地表达了植被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中小于0.001mm颗粒含量和土壤全P含量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73.
采用人工模拟试验方法研究毛乌素沙地沙生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油蒿在高浓度CO2条件下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土壤干旱胁迫使油蒿生长与生物量下降,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而增加负面影响;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对油蒿的生长发育起到“施肥作用”;虽然在高浓度CO2条件下发生土壤干旱胁迫对油蒿的影响也是负效应,但CO2的“施肥效应”依然存在,“施肥效应”的生理机理是CO2浓度升高提高了光合作用速率。  相似文献   
74.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原因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入手,分析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原因,进一步证明了:沙漠化主要是人造成的,也只有人类才能够控制它。  相似文献   
75.
根据一系例地表景观指征将沙漠、沙地分为流动、半流动、半固定和固定四种类型.据此标准以TM影像为信息源,在全数字方式下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了我国1:10万比例尺的砾质戈壁和沙漠、沙地空间数据库.通过分析得出:2000年全国有砾质戈壁387,347km2,有沙漠、沙地1,242,301 km2,其主要以流动沙(丘)地为主,占41.46%;其次是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地,分别占24.21%和20.38%;固定沙(丘)地最少,仅占13.94%.全国沙漠、沙地分布在28个省区的719个县市的不同生物气候带,有62.33%分布在极干旱区,以流动与半流动类型为主;有21.94%分布在干旱区,固定半固定类型超过流动半流动类型之和.有8.78%分布在半干旱区,也以固定半固定类型为主.有6.78%分布在半湿润区,绝大部分是固定类型.有0.15%分布在湿润区,以固定半固定为主,但流动类型比例高于半流动与半固定类型.  相似文献   
76.
《干旱区地理》2021,44(4):1083-1092
干旱区湖泊是环境变迁中最为敏感的地理实体之一,因此一直是历史沙漠地理研究中的重要载体。清代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佟哈拉克泊又称清湖、青山湖,其定位及所纳河流今天仍有争议。通过运用古今地名定位、史料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等方法,判断佟哈拉克泊位于今天的靖边县宁条梁镇以北的平坦地带,所纳河流应为今天的红柳河,在清末以后逐渐消亡。毛乌素沙地是人类活动改变自然环境的典型地区,佟哈拉克泊的消失跟小冰期气候背景下清代禁留地放垦、伙盘地开发有很大关系。因此,佟哈拉克泊的复原与演变研究对于揭示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7.
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产业对沙漠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贡献,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更是迎来新的契机。结合数理统计以及SWOT分析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内外资源条件。结果表明:(1)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毛乌素沙地降水有所增加,风速逐渐减小,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逐渐改善。(2)毛乌素沙地土地、光热、水、旅游及政策等资源条件具有明显的优势。毛乌素沙地逐渐改善的自然环境以及优势资源可为沙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相似文献   
78.
呼伦贝尔沙地风蚀坑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呼伦贝尔沙地现代风蚀坑表层沙质沉积物与坑后沙丘垂直剖面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讨论了坑后沙丘剖面的形成过程及风成沙粒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沙地风蚀坑表面及坑后沙丘剖面沉积物粒径以细沙和中沙为主;风蚀坑表面沉积物粒径及分选参数在风蚀坑各部位呈现波动式变化;平坦草地上的现代土壤与坑后沙丘下伏古土壤为同一层。基于粒度和沙丘移动过程综合分析,认为坑后沙丘剖面中风成沙粒度的垂向变化与沙丘在堆积和移动过程中剖面在坑后沙丘相对位置的变化具有紧密联系,密集采样得出的剖面中风成沙粒度的垂向变化是否能直接指示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9.
吕书君  田广玉 《地下水》2007,29(4):45-47
通过对陕北毛乌素沙地不同农业措施土壤水分的观测分析,揭示出沙区土壤水分受补(灌)水量与农业措施如地下衬垫与地表覆盖的双重影响与控制,地下衬膜和地表覆膜抑渗、抑蒸保墒效应促进了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系中水分有效循环,增加了耕层土壤贮水量,加大植物可利用的土层水分,从而使苜蓿增产,并可节水32%~40%,为沙区推广地下衬垫(膜)与地表覆盖(膜)节水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0.
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7个地点的沉积剖面进行了年代测试,结合地层特征,获得了最近60kaBP以来两个沙地沙丘固定与活化时间的年代学控制60kaBP以来毛乌素沙地的固定期分别为距今37.71ka、8.54ka、8.32ka、7.93ka、7.77ka、7.57ka、7.39ka和2.39ka以后;活化的时间分别为距今57.08ka、52.50ka、13.65ka、13.13ka、7.20ka前后、2.39ka以前和0.29ka以来。在10.97kaBP、10.04kaBP、9.81kaBP和8.67kaBP前后沙地处于气候干湿交替时期。全新世期间,浑善达克沙地在距今8.74~8.72ka、7.79ka前后,沙丘活化;5.69kaBP、4.25kaBP、2.75kaBP、1.53kaBP和0.71kaBP前后,沙丘处于相对固定阶段,0.15kaBP以来,沙丘处于半固定状态。晚第四纪气候千年至百年尺度的变化可能是两个沙地沙丘活化与固定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