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77篇
海洋学   34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深水Stokes波列的不稳定调制演化与实际海面的瞬变性、波浪破碎、畸形波等海洋现象密切相关,且波列在长期演化的过程中,演化特性会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而改变,前人的研究多是针对其空间分布特性,对于波列内部能量的分布和变化趋势尚不清楚,因此引入熵的概念用于描述调制Stokes波列长期演化过程中任意时刻波浪场中不同频率波浪能量分布的均匀性。通过高阶谱方法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初始波陡条件下调制Stokes波列波数谱熵值的长期演化,给出不同阶段初始波陡和熵的关系,并将稳定状态熵值及谱形与典型海浪谱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调制Stokes波列长期演化的波数谱熵值和谱形均趋向实测JONSWAP谱,表明其经过长期演化发展,谱变宽变连续,波场内的能量分布趋向均匀并保持动态的平衡,同时也更加趋近于真实海浪。  相似文献   
102.
对航海常用等角航线的航迹计算公式存在的常数化和近似化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由地图投影等角变形理论,推导其严密计算的表达式,并借助计算机代数系统对其中复杂的数学公式进行优化,提高了航线的精度,为航海人员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用公式。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墨卡托航法航迹计算公式精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正解误差和反解误差均在毫秒级,满足航迹精确计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3.
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锌对55~65代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肾细胞系的毒性效应。采用MTT法测得氯化锌24 h半致死浓度为308.41μmol/L。酶活力测定的结果显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在氯化锌浓度为0~250μmol/L时,随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在250μmol/L浓度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氯化锌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在氯化锌浓度为125μmol/L浓度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氯化锌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微核实验结果是微核率随氯化锌浓度增加而增加,最高达12.33‰。彗星实验发现在半致死浓度条件下松江鲈肾细胞拖尾率为48.00%、迁移长度15.03μm±2.51μm,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氯化锌会引起肾细胞氧化酶活性的改变以及细胞核DNA损伤,本研究认为松江鲈肾细胞系可以作为Zn2+污染的监测平台。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高淀粉饲料中添加精氨酸对松浦镜鲤(CyprinuscarpioL.)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形态的影响。【方法】选用初始体质量(6.84±0.02)g的松浦镜鲤36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鱼。实验饲料分为5组,分别在45%水平的高淀粉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0%、0.6%、1.2%、1.8%、2.4%的精氨酸,实验周期为8周,进行肠道消化酶和形态的测定。【结果】前、中、后肠的淀粉酶活性,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 0.05);添加2.4%精氨酸组的前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中肠和后肠的脂肪酶活性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前、中、后肠蛋白酶活性随精氨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添加1.8%和2.4%精氨酸组的前肠和中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2.4%精氨酸组后肠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淀粉饲料中添加Arg显著影响了肠道皱襞高度,但对肠绒毛宽度和肌层厚度没有显著影响。2.4%精氨酸组前肠皱襞高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1.8%精氨酸组中肠和后肠皱襞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1.2%、1.8%和2.4%组肠体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2.4%精氨酸组肠长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各组前、中、后肠肠绒毛密度没有显著差异,且排列较整齐。【结论】高淀粉饲料中添加1.8%~2.4%精氨酸可以增加松浦镜鲤肠道消化酶活性,同时改善了松浦镜鲤的肠道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05.
1996年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上海土地发展中心,随后,杭州、武汉、青岛、济南等地也相继成立了不同形式的土地收购储备机构.  相似文献   
10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会议。全会围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个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实事求是地回顾总结了党的执政历程和执政经验,全面准确地分析了当前执政形势和执政环境,高屋建瓴地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和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7.
中央已经明确提出,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部门之一。在土地管理的实践中,土地利用如何实现宏观调控是一道重要课题。我们结合最近的学习和思考,总结出对土地利用参与宏观调控的若干体会,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8.
基于Landsat长时间序列数据估算树高和生物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andsat长时间序列数据为研究对象,旨在以光谱序列信息反演森林参数为视角,应用Landtrendr算法从时间序列数据中提取森林扰动变量,使用随机森林计算方法建立扰动变量、反射率和GLAS激光点森林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获取树高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信息。为多源遥感数据反演森林参数提供参考,研究证明基于Landsat长时间序列数据获得的森林扰动变量能够增强反射率和森林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可提高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09.
柴北缘乌兰地区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及其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才来  雷敏  吴迪  李天啸 《地球学报》2016,37(4):493-516
柴北缘乌兰地区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哈德森沟岩体的年龄为(413±3)Ma,许给沟岩体的年龄为(254±3)Ma,椅落山岩体的年龄为(251±1)Ma,察汗诺岩体角闪闪长岩和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249±1)Ma和(248±2)Ma,察汗河岩体年龄为(240±2)Ma,晒勒克郭来岩体的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年龄分别为(250±1)Ma和(244±3)Ma。从年龄上看,这些花岗岩明显地分为两期:早期属早泥盆世(年龄为413 Ma),形成的岩石组合为:石英二长岩+碱长花岗岩;晚期属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年龄为254~240 Ma),又可进一步细分为254~251 Ma、250~248 Ma、244~240 Ma三次侵位,对应的岩石组合为: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早期花岗岩类不仅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且还富集部分高场强元素(Zr、Y、Nb等),属A型花岗岩;晚期花岗岩类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属I型花岗岩。早期花岗岩的87Sr/86Sr比值(0.710 8)和Nd模式年龄(T2DM=2.10 Ga)均高于晚期花岗岩(0.707 6~0.710 7,T2DM=1.41~1.58 Ga),但晚期花岗岩的εNd(t)值(-11.6)低于早期花岗岩(-4.8~-6.8),表明早期A型花岗岩可能起源于古元古代的大陆地壳,而晚期I型花岗岩起源于中元古代地壳。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我们认为,早期A型花岗岩的形成与祁连岩石圈拆沉导致欧龙布鲁克陆块北缘减薄、拉伸有关,也标志着宗雾隆裂陷的开始;而晚期I型花岗岩类的形成与宗雾隆洋壳向南俯冲于欧龙布鲁克陆块之下有关。  相似文献   
110.
铜陵矿集区3000 m科学钻揭示,舒家店地区在1775 m以下存在红色的正长花岗岩,从该深度继续钻进约700 m后仍为这种岩石,而这种岩石在地表或其他钻孔中从未见到过。研究表明,正长花岗岩以富硅、富碱,富含高场强元素如Zr、Nb、Y和轻稀土元素(Eu除外)和较低的Mg O、Ba和Sr的含量为特征,全岩的10000Ga/Al比值为2.6,Zr+Nb+Ce+Y350×10-6,稀土元素配分模型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具有明显的Ba、Sr、P、Ti亏损,表现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锆石LA-MC-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该A型花岗岩的年龄为126 Ma,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他A型花岗岩的时代一致,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期岩浆活动当中的第二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3次岩浆作用与岩石圈的多次拆沉作用密切相关,而且每一次拆沉作用都会使壳幔附近的深位岩浆房向地壳浅部迁移,而A型花岗岩则是迁移到浅部的深位岩浆房诱发的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沿断裂带侵位而形成,也标志着本区的构造背景在126 Ma时处于拉张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