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7篇
  免费   901篇
  国内免费   1343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536篇
地质学   3178篇
海洋学   285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90篇
自然地理   556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193篇
  2019年   208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193篇
  2014年   376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336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282篇
  2009年   312篇
  2008年   339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242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52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55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142篇
  1993年   113篇
  1992年   135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127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磷形态顺序提取分析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阐述了当前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水体的富营养化与水体中磷、氮的浓度以及二者的浓度比值有着密切的关系。水体富营养化时氮和磷的浓度均很高,但没有一个固定的值,是在一个较宽泛的富营养范围内,氮和磷的浓度比值大多在10∶1~20∶1。湖泊沉积物作为湖泊水体中磷的重要蓄积库,是湖泊流域磷循环的重要归属,也是湖泊水体内源性磷的主要来源,沉积物中极少量的稳定磷转化为活性磷就会造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文中介绍了沉积物中无机磷形态的分类,评述了欧盟标准局在研制湖泊沉积物磷形态标准物质时比对采用的4种提取方法(Willimas法、Hieltjes-Lijklema法、Ruttenberg法、Golterman法),总结了国内外学者所应用的沉积物中磷的各种形态提取方法和磷各形态的分析测定方法,国内学者应用的方法是在国外学者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阐述了顺序提取方法及其地球化学意义。简要评述了湖泊沉积物中磷的生物释放、物理释放和化学释放三种释放机制,这三种释放机制相辅相成,在一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某一过程可能占主导地位来控制沉积物磷的释放。最后提出应该加强对沉积物中磷的各种形态的专属提取剂及其提取有效性的分子表征和检测,更加细化对于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类和创新各种磷形态的分析方法,建立沉积物-水体磷的迁移、循环和转化模型,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富营养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15种痕量稀土元素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溶样试剂、微波消解程序、标准溶液配制、质谱干扰与内标元素对稀土元素测定的影响。加入氢氟酸能有效打开样品,以HNO3-HF-H2O2混合酸溶解样品,稀土元素的溶出率较高。采用模拟土壤、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天然组成比值的校正溶液,对稀土元素间的干扰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单个La、Ce、Pr、Nd和Ba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产率,计算出等效干扰浓度,进而校正多原子离子干扰。利用103Rh内标校正系统,有效地抑制了分析信号的动态漂移。方法检出限为1.2~7.1 ng/g,精密度(RSD)≤5.3%(n=6),加标回收率为86.1%~110.1%。使用土壤、沉积物标准物质进行验证,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符。建立的方法样品处理程序简单快速、线性范围宽、分析重现性好、结果准确,适用于大批量地质样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3.
梅冥相 《地质论评》2011,57(3):419-436
当蓝绿藻被修正为蓝细菌的时候,多年使用的藻席的概念就被修正为微生物席。科学家们长期观察和研究的结果表明:微生物席实际上是一种多种生物共生的、而且是同营养生物的同生微生物群落,这个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几乎包含了曾经出现在地球上的所有的新陈代谢途径。尽管还存在一些争议,多年来认为碳酸盐叠层石是“藻席”(微生物席)的建造物的理念,促使沉积学家们在碎屑岩中寻找微生物席的生命活动留下的痕迹。随着对早年描述的一些可疑的遗迹化石的重新解释,产生了席底和席底构造的新概念;也随着现代和化石记录中更多的与微生物席相关的沉积构造在碎屑岩中的发现,从而出现了将碎屑岩中的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Microbial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简称为MISS构造)归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的新认识;在强调了包含一个较宽泛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基础上,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还被进一步归为微生物席生长、新陈代谢、破坏、腐烂和成岩过程几个大类。成因类型的挖掘和分类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在地球生物学框架下的碎屑岩微生物席沉积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4.
新疆巴里坤湖粒度组分分解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位于西风影响区的天山东段巴里坤湖湖泊岩芯样品,对沉积物粒度组分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并探讨各分量的环境意义.结果显示,EOF1组分与沉积物粒度小于2μm组分相关系数达0.64以上,并与代表区域有效湿度的碳酸盐氧同位素指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故将EOF1解译为区域有效湿度的替代指标.EOF2组分与粒级为45-...  相似文献   
105.
现代大洋不同热液区地球化学特征及微生物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圈将地球其他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已有研究发现,地质与生物密切相关,地质过程为生物提供生活场所、能量和营养物质,生物活动改变地质过程,如微生物改变洋壳和海洋的化学组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改变元素的迁移。研究发现,陆地上已发现的一些矿床,是生物成矿的或与生物作用有关。微生物在现代大洋中的多金属结核和结壳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对大  相似文献   
106.
Fe-Si氧化物是现代洋底热液系统最为普遍的沉积产物之一,它可以构成低温烟囱体、形成氧化物丘、充填围岩裂隙,或者以无规则沉积体出现(Hekinian et al.,1993),也可以在弥散流区形成更大规模的多金属沉积物(Hrischeva et al.,2007;  相似文献   
107.
对青海湖南盆沉积中心钻取的一根长18.6 m的高取芯率沉积岩芯(1F)进行磁化率测试显示,该岩芯在8.15~8.96 m和15.50~17.28m两沉积段具有非常高的磁化率.详细的岩石磁学测量和矿物分析表明这两段沉积物中有大量的胶黄铁矿存在,其磁畴特征主要以单畴(SD)为主,并显示少量超顺磁(SP)颗粒特征,这是导致磁...  相似文献   
108.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滆湖3种沉积物(表层湖泥、硬底湖泥、表层覆岸泥)对菹草和伊乐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于表层湖泥、硬底湖泥、表层覆岸泥的菹草和伊乐藻生物量分别为4.07、1.98、3.69kg/m2和1.86、1.27、1.74kg/m2,表层湖泥较适合这两种沉水植物生长.3种沉积物对菹草和伊乐藻的干湿比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9.
湖南台地泥盆纪末绝灭事件后的微生物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南中南部浅水碳酸岩台地,泥盆系顶部假整合面之上,石炭纪海进最早期,相当四射珊瑚Cystophrentis-Uralinia间隔带和单房室有孔虫带的层位,普遍发育厚度不等(7~30m)的微生物沉积.宏观上为条带状或斑块、瘤状构造,大部分由核形石组成,局部发育凝块构造内碎屑.它们均属微生物成因,代表汉根卑尔格绝灭事件后(...  相似文献   
110.
王爱军  叶翔  陈坚  黄财宾 《海洋学报》2015,37(1):125-136
运用时间序列的沉积物捕获器对海岸与陆架海域沉降颗粒物进行采集,估算沉降通量,并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分析沉降颗粒物的来源、组成、时空变化及控制因素,可以为海岸与陆架沉积动力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福建罗源湾的实验表明,夏季罗源湾潮下带小潮至中潮期间的沉降通量为133.20~256.18g/(m2·t);由中潮向大潮变化期间单个潮周期的沉降通量明显增大,台风过后的大潮期间的沉降通量为373.99~590.51g/(m2·t);台风显著影响期间的沉降通量为746.34g/(m2·t);粒度分析及水动力观测结果显示,观测期间罗源湾潮下带沉降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台湾海峡西北部内陆架海域的实验研究表明,该海域近底部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最大值为13.34g/(m2·d),由小潮向中潮沉降通量逐渐增大,这主要是由于近底部温盐跃层层位上移,近底部垂向混合作用增强,致使底部再悬浮沉积物向上扩散,并最终被沉积物捕获器捕获。沉积物捕获器可以接收到再悬浮沉积物,结合底部边界层过程的观测研究,可以深入认识海底沉积物的侵蚀、沉降及埋藏过程,在研究海岸与陆架区沉积动力学、泥质区沉积记录的形成过程与保存潜力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