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162篇
海洋学   67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北京东灵山三种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北京山地白桦林、辽东栎林和油松林的植被、地表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 生物量净增量和凋落物量, 以及植被和土壤呼吸的实际观测, 构建了北京山地三种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 结果表明, 北京山地温带森林总碳密度在250~300 t C·hm-2之间, 其中植被碳密度为35~54 t C·hm-2, 土壤碳密度(深度为1 m, 包括地表凋落物)为209~244 t C·hm-2. 三种森林的植被生物量都处于增加之中, 净增量为1.33~3.55 t C·hm-2·a-1. 凋落物量为1.63~2.34 t C·hm-2·a-1, 群落植被呼吸量为2.19~6.93 t C·hm-2·a-1, 土壤异养呼吸量为1.81~3.49 t C·hm-2·a-1. 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介于5.39~12.82 t C·hm-2·a-1之间, 其中约一半(46%~59%)转变为净初级生产力(3.20~5.89 t C·hm-2·a-1). 碳平衡分析表明, 在研究时段(1992~ 1994)内, 人工油松林是一个较大的碳汇(4.08 t C·hm-2·a-1), 而次生的白桦林和辽东栎林与大气之间的CO2交换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2.
碳循环及对气候变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碳循环及全球变暖已成为影响气候变化、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共同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问题,引起了全球科学、政治、外交政策等部门的重视。本文着重探讨碳循环的由来、生态系统与碳循环的科学相关、在碳循环方面,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科学技术方法以及碳循环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改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3.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永强  唐艳鸿  姜杰 《中国科学D辑》2006,36(12):1140-1147
青藏高原草地碳动态对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采用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CENTURY模型4.5版本探讨了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0~20 cm)在1960~2002年间的年际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分异特征. CENTURY模型模拟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土壤表层有机碳与实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从1960~2002年, 8个典型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出明显年际的波动, 变化幅度随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增大; 青藏高原草地有机碳总量和主要草地生态系统有机碳总量也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 而以1990~2000年期间的年际变化幅度最大, 在这期间主要生态系统有机碳总量都呈现出先上升而后迅速下降的变化.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区域分布特征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降低的地带性分异, 同时在东北和东南表现出非地带性分异特征. 该研究表明: 近40年来青藏高原典型草地生态系统随气候变动有比较敏感的响应, 同时, 在假定生态系统生理特性不变的条件下, 近10年来的气候变动增加了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排放速度.  相似文献   
104.
《海相油气地质》2006,11(1):F0003-F0003
该书由陈泮勤主编,黄耀、于贵瑞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本书阐述了国内外近20年来在地球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碳循环的历史记录:碳通量、碳储量的测定方法与技术等等。书的出版受到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资助。  相似文献   
105.
Soils are the largest carbon reservoir in the terrestrial system. Soils contain about three times more carbon than vegetation and twice as much as that present in the atmosphere.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is very complex in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formed of heterogeneous substances and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minerals in soils. SOM is classified as labile and stable fractions on the basis of residence time, determined not only by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OM, but also by types of protection or bonds within soils. The stable carbon fraction is protected either physically or chemically.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SOM stabilizati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organic-mineral complexes were determined by Fourier transformed infrared (FTIR) with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ATR) and diffuse reflectance (DRIFT),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and nuclear magnetic spectroscopy (NMR). Humic acids and carboxylic acids with relatively short carbon chains were used as sorbates, and goethite, kaolinite, and montmorillonite as adsorbents. Humic acid was fractionated during adsorption on the minerals, which was highly influenc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erals. For instance, long-chain aliphatic carbon was likely to be adsorbed onto the surface of kaolinite and montmorillonite, while goethite surface attracted carboxylic functional groups of humic acid.  相似文献   
106.
张伟  张宏  泽柏 《山地学报》2006,24(B10):266-274
在我国,高寒草甸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之一,它对青藏高原大气与地面之间的能量平衡、水气交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随着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关注,高寒草甸,这个全球气候敏感生态系统的源、汇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成了认识全球碳循环的关键之一。分析了草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研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对我国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现状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包括植物、凋落物和土壤三大碳库以及主要含碳温室气体通量等。  相似文献   
107.
气候演变中的冰和碳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汪品先 《地学前缘》2002,9(1):85-93
地质历史上充满着冰盖消长 (“暖室期”和“冰室期” ,“冰期”和“间冰期”)与大气CO2 增减的周期性变化 ,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由于冰盖变化的地质标志比大气CO2 变化的标志容易认识 ,长期以来古气候研究侧重“冰” ,而对“碳”即碳循环的研究不足 ,通常将碳循环的变化解释为冰盖变化的结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现表明 ,单纯用水循环的物理过程不能解释冰盖演变的许多现象 ,而且大气CO2 变化往往领先于冰盖。揭示碳循环变化对冰盖演变的影响 ,认识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冰期旋回中的作用 ,将不同纬区对地球轨道驱动全球气候的影响区分开来 ,才有可能正确预测未来气候的演变方向。  相似文献   
108.
张廷军 《冰川冻土》2002,24(3):331-334
冻土是地气之间热量交换的产物, 因此, 冻土对气候的微小变化和变动都非常敏感. 同时, 冻土条件的变化对地气之间水热交换,气候及环境条件,地表径流及地下水, 地气之间的碳循环,植被生长及生态系统, 以及寒区工程建筑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研究冻土与环境以及人为活动的相互作用及其反馈效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9.
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定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选择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带(SL)、灌丛一草甸过渡带土壤剖面(GC)进行薄层取样,根据土壤有机质^14C放射性水平,运用模型计算土壤有机质更新速率(m)。结果表明上部0-10cm土层有机质更新速率(m)最高;向下,m锐减;剖面下部m值极低,这说明土壤有机质由不同更新周期(T)组分构成。表层快循环组分占绝对优势,向下,慢循环组分为主,剖面下部为稳定组分。根据m、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土层厚度计算有机质更新CO2产量,表层0-10cm层段CO2产量约为整个剖面的98%。SL剖面m值及有机质更新CO2产量均明显大于GC剖面相应值。分析表明在同一气候植被是制约土壤有机质更新及CO2产量的第一要素,这为通过绿化加强土壤碳汇功能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0.
陆地生物圈动态模式:生态系统模拟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田汉勤 《地理学报》2002,57(4):379-388
陆地生物圈是一个通过能量,水及各个化学要素与大气及物理气候系统进行交换而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由于生物圈平衡模式有很多局限性,目前迫切需要发展新一代模式-生物圈动态模式,用来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评价和预测陆地生物圈初级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陆地生物圈动态模式的目的是模拟自然和人类活动扰动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变化,以及陆地生物圈与大气之间能量,水和碳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发生物圈动态模式的关键差距并不在于我们没有构建模式源代码的能力,而在于不能很好地描述经验与构建模式所应用的要领之间的联系,尤其是缺乏构模式所必需的数,以及对陆地生态系统复杂机理的认识尚不完整,对如何提高和扩展我们已有的知识以及如何对模式进行验证缺乏了解。数据,模式结构,参数库和预测不确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会推动生物圈动态模式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