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李媛  刘希康  刘峡  杜雪松  万永魁 《地震》2019,39(1):39-47
唐山地震台多条短基线测线自2012年以来出现的破年变和趋势转折异常现象得不到合理解释。 经核实, 潜在干扰因素为观测场地附近的大型建筑施工。 为定量分析建筑施工对趋势转折现象和年变消失现象的影响, 本文基于多年跨断层数据, 利用二维线弹性模型有限元方法, 对断层运动进行模拟分析。 结果显示: 场地附近的大型建筑施工会造成断层水平张性运动趋势的转缓, 且在时间上与观测异常现象匹配, 但不会导致由张性转为压性的运动; 同时, 建筑施工会造成跨断层基线年变振幅减小, 但不会引起年变消失。 唐山台基线的短期快速变化和年变消失的异常变化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与区域构造运动和应力场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2.
春夏东亚大气环流年代际转折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多变量联合经验正交分解(MV-EOF)方法揭示了近30年(1979~2010年) 春季和夏季东亚大气环流所发生的年代际转折及其与中国南方降水年代际季节反相变化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局地性大气热源年代际变化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年代际转折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1)东亚大气环流春季第一模态和夏季第二模态在90年代中期都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转折;(2)与春季大气环流第一模态和夏季大气环流第二模态年代际转折相对应的是中国南方降水明显的年代际季节反相变化,即春季降水年代际减少,夏季降水年代际增多;(3)春季青藏高原和夏季贝加尔湖地区大气热源年代际变化对东亚大气环流年代际转折有一定贡献,是造成中国南方降水年代际季节反相变化的直接原因;(4)春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年代际减弱,使得高原东南侧的西南风减弱,导致中国南方上空水汽输送不足,春季降水减少.夏季贝加尔湖大气热源偶极型分布由“南负北正”转变为“南正北负”,由此在贝湖上空激发高压异常,使得夏季雨带北进受阻而停滞南方,造成中国南方夏季降水增多.  相似文献   
103.
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南段发生M_W6.7强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芦山地震发生后,针对发震断层是高角度还是低角度断层?断层的归属、性质和地震构造模型等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和争议.本次研究采用了芦山震区的三条高精度二维人工地震反射剖面,结合区域地质、钻井资料,对芦山震区浅层沉积与构造变形进行综合解释;研究同时综合了震源机制解、小震重定位结果以及深地震探测剖面,并结合龙门山地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史,对震区地质构造进行解析.研究认为龙门山南段主要发育了三套不同层次的滑脱层并控制了上地壳形变,呈现多层滑脱、多期变形、构造叠加的复杂特征.2013年芦山地震的主要活动断层发育在深部约20 km滑脱层之上,倾向NW、倾角较陡大约在45°~50°,并产生反冲断层形成Y字状结构.地震地质解释表明,芦山地震的同震活动断层没有突破中生界和新生界,并非先前认为的双石—大川断裂(F4)或山前大邑隐伏断裂(F6);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一基底盲冲断层;深地震反射结果进一步揭示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早期(古生代)形成的正断层.研究认为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符合简单剪切断层转折褶皱模型(Simple-shear Fault-Bend Fold),2013年芦山地震为一次非特征型地震.晚新生代以来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强烈挤压持续作用下,早期正断层重新活动并产生了芦山地震.这种深部隐伏断层活化产生的特殊型地震,无疑增加了龙门山地区地震灾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4.
《国土资源》2015,(2):14
1月15日,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姜大明部长对新常态下国土资源领域的重大趋势性变化予以深刻阐述,引发与会代表热烈讨论。无疑,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新常态下国土资源领域的阶段性特征,观大势,谋大事,懂全局,管本行,努力把握新常态给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些重大的趋势性变化,折射、传递到国土资源领域,不可避免地带来国土资源  相似文献   
105.
去年3月12日在温州永嘉召开信息化工作会议后,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变化,厅信息中心领导班子作了调整,内部关系进一步顺畅,信息化工作更加务实,信息化业绩更加显著。厅党组对信息化工作充分肯定。这次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检查各市“六网”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交流各地信息化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确保去年年初省厅提出的“六网”行动计划按计划按时完成。年底我们要向厅党组交出满意的答卷。  相似文献   
106.
地图上字线粘连符号的分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地图上的粘连现象分成字线相交和字线相切这两种情况,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线划转折度和距离变换的字线粘连分割方法,实验效果较好,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7.
针对时间序列趋势转折点的提取,提出一种基于矢量转角和极值点相结合的改进算法,并应用到地震观测资料的分析中。结合地震对应规则,对山西断陷带北部小磨流动水准XM1-XM2测线的地震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该算法可用于时间序列趋势转折点的自动提取,提高了人工判别的工作效率,实现了转折点的定量化识别;2)从数据统计的角度考虑,该测线与200 km范围内M4.5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预测效能评估结果R=0.63(R0=0.43);3)2000年以后该测线的地震虚报率较高,分析认为可能与远场强震引起的应力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8.
2008年5月12日龙门山汶川(Ms8.0)地震导致了北川断裂、彭灌断裂和小鱼洞断裂发生了地表破裂,显示为两条近于平行的北东向逆冲-走滑型断层.同震变形在瞬间就改变了地形坡度,并产生了巨量的滑坡和泥石流,导致河流地貌产生相应的变化和响应.本文在整合汶川地震所导致的地表破裂、地形和水系变化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标定了汶川地震驱动的逆冲-走滑型构造作用对河流坡折点、河流转折点、河道走向的控制作用,刻画了平行的走滑-逆冲断层对河流地貌与不规则水系样式的控制作用,讨论了汶川地震驱动的隆升作用对河床梯度剖面的影响,探讨了汶川地震和暴雨驱动滑坡、泥石流和洪水及其剥蚀卸载作用对河道地貌和龙门山地形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驱动的右行走滑作用导致水平位错和偏转,使水系产生新的河流流向的转折点;2)汶川地震驱动的逆冲作用导致的垂向位错使水系产生新的河流坡折点;3)汶川地震驱动的活动断层走向对河道走向具有控制作用;4)汶川地震驱动抬升作用导致河床梯度平衡剖面和剥蚀基准面的变化;5)汶川地震驱动的滑坡使得该地区剥蚀作用加强,同震滑坡量远大于同震岩石隆升增加的山脉体积,导致了龙门山造山带的物质亏损;6)龙门山地形雨的“雨影区”产生的强降雨带与汶川地震驱动的地表破裂带和滑坡带的空间分布位置一致,暴雨季节来临时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和洪水,这是未来几十年所面临的地质灾害.因此认为,在龙门山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河流地貌和水系样式主要受地震构造活动控制.  相似文献   
109.
秋醉川西     
正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大自然经过春孕、夏盛,到秋天,把自己最灿烂、最绚丽的一面展示给人间的时刻,她充满着诗一般的韵味。我们的路线是从成都出发,向西南到雅安,从雅安向南,沿新修的雅西高速南下,经荥经、汉源到石棉,绕过二郎山,穿越大相岭,再转折向北,沿大渡河河谷北上抵达泸定,最终与从雅安向西延伸的318国道汇合继续西进。  相似文献   
110.
王慧  张璐  石兴东  李栋梁 《大气科学》2022,46(1):133-150
本文利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PLFIM),分析了1982~2018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0个气象站点地表感热趋势演变特征的季节差异,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和方差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影响不同季节地表感热变化的关键气象要素.结果 显示:(1)高原中东部四季平均地表感热通量均存在显著趋势转折特征,整体来看,秋、冬季转折时间较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