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云南地区大震前地倾斜趋势性异常的典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安  刘强  王世芹  李永莉 《地震研究》2003,26(Z1):126-132
用云南地区地倾斜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澜沧 -耿马7.6级地震、丽江7.0级地震前的趋势性变化的典型特征,认为在云南7.0级以上地震前,云南地区地倾斜各分项测值在震前3年内普遍存在一些典型变化形态特征:东西向大多数表现为首先加速东倾,然后又反向加速西倾的典型特征;北南向有的表现首先加速南倾 ,然后又反向加速北倾的典型特征;有的表现首先加速北倾,然后又反向加速南倾的典型特征.这个过程开始加速和反向加速的时间虽不一致,开始加速一般在震前3年左右,而且似乎距离震中越近的测项,反向加速出现的越晚,其速率也较大.  相似文献   
92.
极区大气臭氧总量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TOMS资料分析了南北极区大气臭氧总量的多年趋势变化,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及周期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十余年来南北极区大气臭氧总量都是下降的,并且存在转折现象,但两者具有不同的多年变化特征和地理分布特征;南北极区的臭氧减少都是春季下降最快;南北极区存在不同的周期振荡现象,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表现出更强的周期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93.
塔北隆起-库车坳陷区中新生代基底-盖层构造变形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三维建模软件获取了塔北隆起-库车坳陷区现今及不同时期基底构造格局,为基底构造分析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研究表明,三叠纪-古近纪,塔里木盆地北部块体的基底构造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基底-盖层构造变形不明显;新近纪,克拉苏背斜带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基底明显向天山倾斜,库车基底俯冲变形导致基底转折带逐渐向南迁移,库车前陆盆地形成;第四纪时期,库车-拜城盆地的基底整体向天山下倾斜,基底构造的强转折带迁移到塔北隆起带;新近纪以来库车坳陷的基底转折期与塔北隆起盖层的负反转构造形成期在时间上一致,在空间上,库车坳陷的基底在强烈沉降俯冲的同时,相邻塔北隆起的基底相对隆起,形成库车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前隆;库车前陆冲断带的形成是在库车基底斜坡上伴随天山的推覆而形成的;塔北隆起为库车前陆盆地的前隆,基底俯冲变形及其转折带迁移导致塔北隆起盖层负反转构造的形成。  相似文献   
94.
海洋蓝洞保留了原始的水体、沉积物、化石残骸和完整的生物骨骼, 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地质奇观, 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三沙永乐蓝洞是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最深海洋蓝洞, 有着独特的洞体结构和水体化学特征, 但其成因仍是未解之谜。本文结合南海的构造演化, 分析了永乐环礁碳酸盐岩台地的发育历史, 认为永乐环礁的形成以加积和退积为主, 其台地边缘属于陡崖型台地斜坡, 有利于发育断层/裂缝; 永乐环礁之上钻井岩心的氧同位素数据表明, 永乐环礁在14.75~168.60m的深度范围内发生了地下水溶蚀作用, 这与实际观测到的158m深洞体转折处之上发生的洞穴垮塌作用相符。通过综合对比分析认为, 三沙永乐蓝洞的形成是断层/裂缝溶蚀机制与深部洞穴垮塌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地下水(淡水、海水)首先沿着台地边缘发育的断层/裂缝进行溶蚀, 在158m以上通过洞穴垮塌作用形成了近垂直的洞穴, 而在158m以下则沿着断层/裂缝继续向下溶蚀形成了略倾斜的深部洞穴结构, 最终由于海平面的上升淹没而形成了蓝洞。本研究可为未来寻找更多海洋蓝洞提供重要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95.
木通沟铁矿均赋存于太古界杨家店组上段含铁角闪岩中,处于板石沟复式向斜西部起翘转折端,板石沟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决定该矿床矿体产状变化不稳定性,同时也决定了该矿床与板石沟铁矿南北两条成矿带的连续性。转折端出露南北向薄层矿体是受三期褶皱改造叠加变形作用影响,矿区所含矿体呈北东倾没,南东倾斜的多层斜列宽缓向形盲矿体群,东部被F201逆断层破坏,断层倾向北东东,预测深部矿体主要分布在F201断层的下盘,木通沟向斜横跨板石沟复式向斜两翼,与板石沟向斜两翼具备连续性赋矿因素。  相似文献   
96.
以3D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的解释为基础,通过对济阳坳陷深层进行构造 地层分析和构造解析,系统阐明了中、新生代各期构造运动在研究区的地质表现,确定出收缩构造系统、伸展构造系统和走滑构造系统等多期构造样式;提出印支期逆冲断层系由多条显著向NE或NNE向凸出的弧形展布断裂系组成;识别出代表燕山主期构造运动的不整合界面(Tgm),确定了J3-K1时期断陷盆地的分布格局;认为印支期逆冲断裂系统是控制本区晚中生代和新生代早期盆地发育的重要的控制性先存基底构造。在区域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盆地复杂的叠合结构和山脉 盆地的转换过程及机制。从盆地研究的角度,揭示了华北东部中、新生代陆内动力学过程,对于研究区油气勘探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
中国1960-2010年降雨增减、转折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华荣 《热带地理》2013,33(4):414-419
根据1960-2010年中国563个地面观测站年降雨量资料,采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和ANUSPLIN插值软件对中国年降雨增减、转折变化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中国年降雨量出现环勃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两个减少中心和高原东南地区和江淮地区南部两个增加中心;中国降雨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出现了3次转折变化,其中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两次沿纬向变化,20世纪90年代沿经向变化,3次初始转折时间由西向东转移;降雨的增减沿纬向呈带状分布,大部分地区降雨增减呈交替变化,表现为三极子型分布。中国降雨增减、转折变化中心线与南北分界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8.
合理选择速度传感反馈地震计的工作线圈参数,使之与第一级运算放大器的噪声参数"匹配",就可以设计出自身噪声较低的反馈地震计.探讨了在追求地震计自身噪声最低的前提下工作线圈参数与第一级运放噪声参数之间的关联匹配问题,并给出了定量计算公式.本文用等效地动速度来研究反馈地震计的噪声问题,不仅避免了不同反馈方案的影响,而且使研究结果可直接与最安静台址噪声谱对比,效果直观明了.  相似文献   
99.
2018年2月初,湟源地震台钻孔倾斜南北分量出现南倾变化,东西分量在2月24日出现趋势转折变化,持续东倾。4月20日后,2个分量均恢复以往的变化形态。通过现场异常落实,排除仪器供电系统以及数采系统影响,经分析认为湟源钻孔倾斜南北分量启用新格值不准确,改变了观测曲线原本的趋势变化,而东西分量形态变化主要与地下水位变化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00.
四川省大邑地区地处龙门山南段,是有名的地震多发地区。文章基于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通过地震解释及构造几何分析、断层相关褶皱原理与几何分析方法、运动学正演模拟方法,开展了对大邑地区断裂带活动多期性研究,结果表明大邑地区断裂带活动具有多期性的特点。自印支期以来主要经历了两期三次构造活动:印支晚期的低角度逆冲推覆过程,须家河组四段(T3x4)中上部形成生长地层;喜马拉雅期Ⅰ幕,隐伏断层再次活动,造成侏罗系与下伏三叠系的变形差异;喜马拉雅期Ⅱ幕,龙门山构造带区域应力场向前传递,大邑地区形成高角度逆冲断层,断层沿深部滑脱层在大邑地区向上逆冲直至地表,早期隐伏断层被错断,伴随次级断层、反冲断层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