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36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刘晶  吉立  李志威  余国安  田世民 《水文》2018,38(5):34-41
选用泽库气象站(1959~2011年)的降水量、唐乃亥水文站(1956~2011年)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分别与相邻位置的δ18O测定序列构造相关关系,建立以10a为滑动期的降水量变化曲线、以5a和10a为滑动期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变化曲线(公元192~2003年),研究千年尺度的降水量和水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了以5a为滑动期的唐乃亥年输沙量率定方程外,其它拟合方程的R2均大于0.6,相关性较高。黄河源的年径流量总体呈减小的趋势,但年输沙量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其变化主要与降水量有关。以唐乃亥水文站为代表,1800a尺度上黄河源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的趋势变化可分为9个阶段,且5次呈增大趋势,4次呈减少趋势,表明水沙序列的长期变化呈多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2.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的主要泥沙来源,为了确定1955-2016年红水河流域输沙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尝试采用有序聚类分析确定了流域输沙量变化的3个时期,并利用泥沙归因诊断分析计算了含沙量、径流系数和降雨因子在不同时期对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955-2016年间红水河流域输沙量存在1963和1991年2个突变点,在突变点前后输沙量存在明显变化,且这一变化主要受含沙量因子控制,人类活动是造成流域输沙量变化的根本原因。其中在1955-1991年间,红水河输沙量的上升主要由毁林开荒引起的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增加所导致;而在1964-2016年间,水库修建使红水河流域输沙量减少了83.49%,而同时期植被覆盖度的增长贡献了输沙量减少的12.03%。将WaTEM/SEDEM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同样发现1964-2016年输沙量变化的绝大部分(81.03%)由修建水库所贡献,而土地利用变化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相对较小(18.97%)。  相似文献   
103.
黄晨璐 《水文》2021,41(2):101-108
应用祖厉河流域1956~2016年实测水文资料,采用水文统计法、差积曲线法、突变检验法等方法,分析了流域水沙时空分布规律及水沙关系。结果表明:祖厉河流域年降水量、年径流深从上游向下游减小;支流关川河巉口以上年输沙模数相对较小,中游会宁-郭城驿最大。4个代表站历年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降水量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5~9月,径流量和输沙量主要集中在6~9月;水沙变化的突变年份为1999年,基准期1956~1999到措施期2000~2016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减少了39.6%、72.9%。流域降水量年均减少0.53~1.23mm,气温年均升高0.029~0.042℃/a,植被覆盖度年均增加0.85%/a,降水减少、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增加和植被覆盖度大幅提高是流域水沙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4.
对于雨洪河流,河流年输沙量主要来源于1场或几场高强度暴雨洪水过程,开展流域次洪输沙规律研究对认识流域水沙变化特性、提升流域产输沙的预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嘉陵江流域小河坝站、罗渡溪站、武胜站及北碚站的历年场次洪量与输沙量资料,基于径流侵蚀功率理论和M-K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嘉陵江不同区域的次洪输沙特性。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汛期洪量和输沙量主要来自于嘉陵江干流;嘉陵江不同区域场次洪量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次洪输沙模数(输沙量)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但小河坝站2013—2020年次洪输沙模数(输沙量)呈显著增加趋势;随着径流侵蚀功率的逐渐增加,各区域不同时段的次洪输沙模数(输沙量)的变幅逐渐减小;嘉陵江干流区武胜站场次洪水输沙过程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渠江罗渡溪站次之、涪江小河坝站最小;受汶川地震及强降雨等影响,小河坝站和北碚站2013—2020年次洪输沙量较1999—2012年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北碚站增幅小于小河坝站。  相似文献   
105.
水库下游河道冲淤调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对防洪、航运、生态等均会产生一定影响。为探究长江中游沙市—汉口河段演变趋势并为不利变化的防控提供参考, 分析了三峡建库后悬移质分组冲淤时空变化规律: 建库后, 沙市—监利河段各粒径组泥沙均发生冲刷, 沙市流量为10 000~25 000 m3/s时, 0.125~0.250 mm粒径组泥沙冲刷量最大; 以0.125 mm为粗细颗粒分界粒径, 监利—螺山段呈现汛期、蓄水期"粗淤"而枯水期、消落期"冲细"现象; 螺山—汉口段各粒径组泥沙均发生冲刷, 且流量越大冲刷量越大。在此基础上, 通过建立流量—分组输沙量关系并根据水流挟沙力公式, 发现建库后沙市—监利、螺山—汉口河段冲淤受泥沙、水力因素共同作用, 其中泥沙因素对沙市—监利河段影响大于螺山—汉口河段; 监利—螺山河段"淤粗冲细"主要受含沙量恢复程度的影响, 与上游河床冲刷补给及本河段粗、细颗粒泥沙交换有关, 反映了冲刷条件下河道通过水流挟沙能力级配调整加大输沙能力。  相似文献   
106.
流域输沙量变化是水文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与区域水资源、土壤管理、甚至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紧密联系,因而如何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变化的相对贡献率成为水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论文主要系统总结了流域输沙量变化归因分析的9种方法: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双累积曲线法、泥沙归因诊断分析法、库坝拦沙量法、SEDD模型、SWAT模型、弹性系数法、相似天气条件法和水保法,阐述了各方法的计算过程及其适用性,并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同时对未来的流域输沙量变化归因分析方法进行展望:① 尝试新方法的应用,以探索更为适当的输沙量预测新方法;② 考虑流域内极端降雨事件对输沙变化的定量影响,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准确度;③ 明晰各归因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和差异性,进行科学的结合与相互验证。研究结果可为流域内生态水文综合治理和土地资源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7.
干旱半干旱地区尘卷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尘卷风是一种发生在对流边界层的垂直涡旋,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旋转过程中强上升气流携带大量沙尘粒子,成为沙尘气溶胶排放的一个重要起沙过程。然而,相对于沙尘暴研究,目前对尘卷风及大气边界层的起沙过程的认知相当有限。从尘卷风发生的时空变化、边界层特征、形成原因和输沙量4个方面对尘卷风当前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并指出当前尘卷风研究重点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8.
自约 6ka前我国海岸轮廓形成以来 ,海岸线主要呈淤进状态。在距今 6~ 3ka前 ,因黄河等河流泥沙主要填淤平原洼地 ,岸线稳定微涨 ;在距今约 3ka至 2 0世纪 60年代 ,河流以巨量泥沙使海岸线 ,尤其是低平的平原海岸线迅速外移 ;最近 30 a来 ,因为黄河等河流入海水沙大量减少 ,造成目前除行水河口处淤涨外 ,多数岸段转为侵蚀或稳定 ,且被侵蚀岸线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这种变化导致了新淤土地的减少 ,也破坏了原有的沙滩、湿地资源 ,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以减少海岸侵蚀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9.
面积、平均水深相同的断面,形态不同,输水、输沙能力有较大差异。导得了断面特征值,包括表称流量、表称输沙率、表称含沙量、宽深比等的计算式。讨论了断面形态的变化及其表达方法。提出了几种平均水深的算法。讨论了常用的√B/H关系,认为用它来表达断面形态、判断变化性质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0.
祖厉河流域水沙时空分布及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居礼 《水文》2001,21(2):47-50
应用水文站实测水沙资料序列,分区间分阶段统计分析了祖厉河流域的水沙时空分布特性及雨~水~沙关系,并对水沙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计算了各区间不同阶段的水沙变化量以及由于降雨影响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水沙变化量所占的比重,对比分析了各区间水沙变化状况。结果表明,70年代后祖厉河流域年径流量、年输沙量明显衰减,主要是人类活动(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措施)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