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6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455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776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69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使用2005年8月14~23日各层(850、700、500 hPa等)天气图资料,以及有关物理量场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2005年盛夏十堰市一次连续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珊瑚"台风、东南急流、南支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线等系统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贝加尔湖低槽持续分裂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对峙是该过程能够维持的基本条件;短带状强回波与新生的强对流窄回波带相叠加并维持较长时间,中-β尺度云团在本地发展为中-α尺度云团且受地形作用维持近5 h,使得灾情更趋严重。  相似文献   
122.
对黑龙江省2005年7月20日的一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的卫星云图和新一代雷达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此次过程中回波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总结出对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的一些有指示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3.
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模型的双多普勒雷达研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使用双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对2003年6月26-27日合肥和马鞍山多普勒雷达探测到的江淮梅雨锋大暴雨资料进行了三维风场反演,对其中β和中γ尺度三维动力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及其上的中γ尺度对流云团是此次暴雨的主要降水系统.中低层的中β尺度辐合线对此次暴雨的触发、发展、维持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辐合带的逐渐减弱,强降水也逐渐减弱.中尺度对流系统低层的正涡度大值区与辐合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并且对应地面的强降水区.文中还给出了此次暴雨的三维动力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24.
通过个例分析,认为对于高影响低概率事件应引起高度重视.首先应明确环流形势,特别要注意天气图上微小变化及观测数据的突变,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充沛的水汽条件、不稳定能量、抬升机制.然后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确定未来天气演变趋势;提出制作临近预报的思维过程.归纳总结出影响强降水天气过程的要素变化及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认为当地强降水天气过程和飚线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最后根据天气系统和气象要素的演变及雷达回波特征,找出其各类指标,从而成为制作强降水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5.
云南冬季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许美玲  段旭 《高原气象》2007,26(2):414-421
利用MM5中尺度非静力模式对2003年1月5~6日发生在云南省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偏南低空急流是造成冬季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上的扰动导致一个相对大的风速核从急流主体分裂东移,风速显著加大,风向呈气旋性弯曲,引起低层涡度增加,产生强的辐合上升运动。(2)低空急流的形成和移动与中层南支槽的关系较为密切,南支槽前的辐散为低空急流的形成提供了启动机制。(3)强降水天气出现在冷暖空气交汇的区域,锋生强迫作为暖湿气流上升的强迫机制之一,对强降水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4)水汽条件的分析表明,暴雨区的水汽主要由低层水汽辐合来提供。  相似文献   
126.
积云并合在强对流系统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付丹红  郭学良 《大气科学》2007,31(4):635-644
利用中尺度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模拟研究了积云并合过程在北京2001年8月23日一次产生强降水和冰雹对流天气形成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积云并合在此次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形成中有非常重要作用。整个形成过程经历了从单体并合、积云团并合和强中心并合的多尺度并合过程。首先,相邻孤立对流单体之间通过在中层形成云桥并合成为积云团,接着相邻积云团之间也通过中层云桥并合形成具有多个强中心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最后,中尺度对流系统内强中心实现并合。而强中心并合过程伴随着强降水、大风等剧烈天气的产生。积云下沉气流对于积云并合有着重要作用,由强辐散出流形成的上升气流及与环境风相互作用有利于并合的形成和发展。并合过程导致云内上升-下沉气流增强,对流运动发展加强,有利于水汽转化,形成大量过冷云水和冰相粒子。大量冰晶和霰的形成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7.
针对2018年7月18—19日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强降水过程,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集合动力因子预报系统中的12个动力因子进行分析和预报研究。结果表明:(1)在本次降水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呈块状分布,稳定少动,伴随高空低槽的缓慢东南压,使得低空急流不断加强,并配合高、低空急流的相互作用、辐合切变线的北上及河套地区多山区、水域等复杂下垫面的地形条件,为本次降水提供了水汽通道畅通、水汽汇聚、动力抬升强、不稳定能量、持续时间长等有利条件,造成强降水;(2)动力因子在明显降水区表现为强信号,在弱降水区和非降水区表现为弱信号,其在明显降水区的空间平均值为弱降水区和非降水区的2倍以上;(3)动力因子预报降水与实况降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空间相关系数集中在0.4~0.7之间。对于10.0~24.9 mm降水,平均ETS评分为0.37;对于25.0~49.9 mm降水,平均ETS评分为0.28;对于50.0 mm及以上降水,平均ETS评分为0.17。总体而言,各动力因子对区域性降水的落区和强度把握均较好,具备一定的诊断和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28.
卫星云图在短时降水预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正本  赵守春 《气象》1998,24(2):31-33
  相似文献   
129.
城市建设对太原局地气候的影响分析李艳红张贞秀(太原市气象局030002)引言现代的城市总是与稠密的人口,高度集中的工业,密集的房屋建筑和错综复杂的交通设施分不开的。人们在创造了现代化城市的同时,也为自己居住的城市环境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作为环境...  相似文献   
130.
三小时降水定量预报的雷达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雷达气象方程,推导得出了雷达回波立体资料预报短时降水的数学模式。然后对其主要因子进行了讨论;并在考虑数字化雷达回波立体资料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模式进行了简化,最后通过格点应用,建立了有限区间短时面雨量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