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21.
利用2018—2019年国控站观测,评估CAMx和CMAQ模式对广东珠海主要污染物时空分布与演变特征的预报能力,并引入多元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方法对预报结果进行集成,探究不同集合方法的改进能力。结果表明:CMAQ在各污染物浓度季节-日变化方面明显优于CAMx,但两者存在明显系统偏差,并对多数污染物(除O3之外)的昼夜和空间变化的模拟能力仍存在明显缺陷。例如,CMAQ合理地还原了CO、PM2.5、PM10、SO2、O3和NO2的季节变化,相关系数介于0.72~0.84,但NMB分别达到-0.58、-0.18、-0.30、1.52,-0.16和-0.20,RMSE分别达到0.40 mg/m3、6.86、16.02、10.71、25.05和10.21μg/m3。同时,基于不同污染物构建的两种集合方法均有效移除了系统偏差,加强了CMAQ的模拟优势,并且随机森林方法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但两者均对模式缺陷无明显改进。进一步分...  相似文献   
122.
对甘肃省范围内的区域气象站和国家级气象站2011-2020年的汛期降水和极端降水等资料进行了质量控制,筛选出1253个区域气象站和75个国家气象站开展了降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区域站和国家站降水的平均数量非常接近,无显著性差异,全省区域站汛期平均降水为382.9 mm,国家级站为379.7 mm;区域站各月降水平均在31.7~87.1 mm;国家站各月为30.4~86.4 mm。但两类站点降水的极端值存在显著差异,汛期总降水量区域站最大可达917.5 mm,本站最大为710.7 mm;单月降水量区域站最大为776 mm,本站为541 mm;暴雨日数区域站最大为46 d·(10a)-1,本站为17 d·(10a)-1;两类站点降水极大值发生的空间位置比较接近,但区域站的数值显著高于国家站。两种站点降水的空间趋势非常一致,其汛期降水相关系数达0.95,月极端降水相关系数为0.92;而区域气象站比国家站有更多小斑块的高值和低值中心;两类降水空间差异在甘肃省的东部和南部比较明显。总体上,区域气象站更精细地描绘了甘肃省的降水特征,在地形复杂区域监...  相似文献   
123.
西安地裂缝两盘地层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典型的地裂缝段进行钻探和取样,根据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对西安地裂缝两盘地层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地裂缝两盘的地层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地表下6.0m、平面宽度10.0m范围内影响最为显著,表现为地裂缝南盘地层的含水率、压缩系数增高,抗剪强度指标明显降低,相应地,地基承载力也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24.
暴雨洪水灾害人口损失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背景下,暴雨洪水灾害损失风险加剧,给人口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评估暴雨洪水灾害的人口损失成为灾害风险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归纳了基于“致灾因子(H)—承灾体(V)—孕灾环境(E)—人口损失(D)”的暴雨洪水灾害人口损失评估的概念框架;基于现有国内外典型研究,梳理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以“影响指标—损失指标—分析方法”多维图显示,认为“综合影响因素—人口损失”关系分析是评估暴雨洪水灾害人口损失的核心。目前人口损失的评估方法依据其考虑的要素可划分为:基于“H-D”关系的脆弱性曲线法、基于“H-V-E-D”关系的多要素综合法和刻画过程的灾害系统模拟法等。着重从数据可获取性和方法有效性两方面进行综述,认为单一方法不能满足人口损失风险评估的需求,因此从灾害系统角度出发,从单一要素向多要素综合发展、从指标统计分析向过程动态模拟发展、从单一方法向综合集成方法发展是人口损失及风险定量评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5.
海南岛海风演变特征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静  苗峻峰  冯文 《气象科学》2016,36(2):244-255
本文利用2012年海南岛19个常规气象站、5个海岛站的逐时资料以及海口站的探空资料,对海南岛海风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海风发展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全年海南岛的海风多发生于春、秋季,频率分别为40%和33%,冬季最少(约为19%),尤其是一月,大部分站点均不足10%。夏季海风出现时刻较早;南部沿海海风结束时间晚于北部沿海;冬季海风开始得较晚,南部海风结束时间早于北部沿海。海风平均持续时间约为10 h。沿海站的海风风速主要集中在3~6 m·s~(-1),且最大风速值出现在春季,除琼山、海口站外,最大海风强度多出现于春夏季。内陆站中部山区附近海风出现频率较高、开始时刻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强度也较大。海风向内陆的传播距离至少为70 km;海风易发生在阴天,其次为多云天气,少云日的海风最少。  相似文献   
126.
利用11年高分辨率的(OGCM for the Earth Simulator,OFES)模式数据,计算南海涡致热输运(EHT),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卫星高度计数据验证OFES模式模拟南海涡致热输运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涡致热输运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边界流区,在南海北部和越南东南条带状区域,沿着中尺度涡运动路径,北部条带为向极输运,南部条带为向赤道输运,最大值达到了180MW/m。两高值区中间输运很小,沿着2500m等深线,为涡中心运动路径。南海中部涡致热输运较小。无论暖涡、冷涡,产生的致热输运均为顺时针方向。南海涡致热输运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越南东南秋季输运最大,春冬季次之,夏季最小;南海北部则是春冬季最大,夏季最小。而在年际上,越南东南在2003、2007、2011年较大,南海北部则在2004、2007、2010年较大。  相似文献   
127.
阐述了BDS/GPS单历元解算函数模型的相关理论,并进行了相应的公式推导。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正则化的载波相位解算模型,解算宽巷模糊度。首先将BDS卫星宽巷模糊度值作为约束固定出IGSO和MEO卫星的模糊度;然后再将IGSO和MEO卫星模糊度值作为约束来固定GEO卫星模糊度。通过实测数据对该方法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BDS/GPS组合系统单历元宽巷模糊度成功率为100%;基频模糊度成功率90%以上;N、E、U方向定位精度达到了毫米至厘米级。  相似文献   
128.
黄河源地区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实地查勘调查、依据多年积累的原型观测资料,在分析可源地区基本情况、水文气候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近年来黄河源地区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变化的特点;解答了这种变化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得出了在河源地区封山育林植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初步对策;提出了河源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纳入全河统一调度、开发、利用规划的建议;以期找出对付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9.
介绍了香港海水利用技术,重点阐述了海水冲厕技术,系统综述了海水冲厕规模、供水系统、用后水处理系统以及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其他海水利用技术在消防、空调冷却水以及海水淡化等方面做简要介绍.最后,从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民参与、建设示范工程等方面阐述了香港海水利用技术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0.
??????ж?????????????о???????????1982??2006????Z??????ж??????????????????????????Ms??5.0????????????????????????1??????25?????????????????о???????19?Σ??????11????????????????13?Σ????15?????鱨3?Σ????2?Σ?2??????????????????????????????????????????????????3??????????Ч?????R=0.44????????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