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59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研究了 1 3次 7级地震和 49次 6级地震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发生的二个显著地震地方平太阴时τ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在 62次 6、7级地震中 ,有 47次地震 ,其显著地震地方平太阴时的夹角≤ 45°,且 47次地震中有 68%的地震 ,其第二个显著地震发生以后 ,主震在未来2、3个月之内发生。因此这一现象可能是一种短期和临震前兆。作者用裂隙串通地震孕育模式即 IPE模式对这一现象作了解释 ,并把这一研究结果初步应用于地震预报实践中 ,较好地预报了新疆伽师地区 1 997年 4月 6日 6.3、6.4级 ,4月 1 1日 6.6级和 4月 1 6日 6.3级地震。  相似文献   
122.
南海深水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沉积通量与物质组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调查所获得柱样沉积物氧碳同位素测年资料及多学科综合分析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南海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总体上为间冰期沉积速率低、冰期沉积速率高,冰期沉积速率是间冰期沉积速率的 1.3~ 1.6倍;(2 )南海沉积速率趋势面分析表明,氧同位素 1期东北陆坡和西南陆坡沉积速率高,氧同位素 2、3期沉积速率分布特征相似,与 1期有所不同,东北陆坡沉积速率高于西南陆坡,表明氧同位素 2期之后,南海的沉积环境发生明显的改变,造成上述沉积速率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南海周围的河流分布、季风、海流等;(3)南海东部沉积通量与物质组成分析表明,末次冰期以来沉积总通量北部陆坡区明显高于深海区,前者是后者 2~ 3倍,并有自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4)硅质生物沉积通量冰期明显高于间冰期,末次冰期以来东北部陆坡区的硅质生物沉积通量最高,末次冰期之前恰好相反,深海盆高于陆坡区;(5 )末次冰期以来,陆源沉积约占南海东部海域沉积的 4 4 %以上。  相似文献   
123.
以X-射线衍射仪和偏光显微镜为主要手段,对南海调查区表层底质沉积物中黏土和碎屑矿物组分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黏土矿物主要有伊利石、蒙皂石、高岭石和绿泥石,其组合特征在不同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碎屑成分主要由生物壳(钙质和硅质)、轻矿物(石英、长石为主)和含量低但种类多的重矿物组成。一般认为物质来源是调查区沿岸风化岩石遭受进一步剥蚀后细小组分通过水动力搬运沉积而成的。钙质和硅质生物壳分布受南海碳酸盐补偿深度(CCD)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4.
宁波洋沙山近岸海域浅部地层特征与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波洋沙山近岸海域进行了浅部地层探测和浅部地层特征描述、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区地层中不良工程地质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结果表明:(1)在海底面以下约20m的剖面记录中,有3个反射界面比较清晰,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4个层组,前三层为全新世的海相沉积地层,第四层为晚更新世时期的沉积地层。(2)海底面以下地层中存在着埋藏基岩和浅层气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埋藏基岩分布区共有4处,其中3处集中分布在洋沙山沿岸,基岩顶面埋藏深度一般为8~12m,最小埋深为3~4m;另一处埋藏基岩位于平石礁以南约1900m处,其顶面埋藏深度大多超过14m,最小埋深为9m。相当一部分海域地层中含有浅层气,分布面积约占调查海区面积的25%,其东部浅层气顶面埋深一般为6~8m,而西部埋深一般达11~15m,显示出该区浅层气分布较分散,强度不大,气顶面埋得较深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5.
洋山港内及航道水域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洋山港内和航道水域进行沉积柱状取样,对这些沉积柱状样品分别进行沉积物粒度、^210Pb和^137Cs分析。结果表明,港内水域沉积物粒度总体较粗,砂和粉砂的含量平均近80%,粘土含量平均20%,平均粒径为5.62—6.22φ。航道和附近水域沉积物粒度比港内水域略细,砂和粉砂含量平均为75%,粘土含量平均为25%。^210Pb和^137Cs年代测年表明,港内水域的沉积速率为每年0.93—1.56cm,航道水域的平均沉积速率为每年0.66cm,航道南部水域沉积速率为每年2.71cm,北部水域平均沉积速率为每年1.77cm,局部地区处于冲刷侵蚀状态。总体来说,该海区沉积环境较为稳定,水动力作用较强,沉积速度缓慢,处于基本冲淤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6.
127.
通过对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体地质特征、矿石质量、探矿因素进行总结,认为该矿床为赋存于下石炭统石磴子组碳酸盐岩与燕山期酸性侵入岩的接触带及附近,为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联合控制.矿床类型、矿体分布、围岩蚀变种类均与岩体接触带、地质构造及控矿地层的分布密切相关,具有明显分带的特点,依据这一成矿规律,近年的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勘查工作,在原黄沙坪大型铅锌矿床深边部,新发现了一处特大型钨钼铋锡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28.
通过对柳塘矿区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体地质特征、矿石质量、成矿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该矿床赋存于上古生界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碳酸盐岩与燕山期酸性侵入岩的接触带及附近,为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联合控制。矿床类型、矿体分布、围岩蚀变种类均与岩体接触带、地质构造及控矿地层的分布密切相关,具有良好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29.
详细记述了对辽宁省岫岩地区1999年11月29日Ms5.4地震和2000年1月12日Ms5.1地震的短临预测过程及其依据。预测意见和地震实况对比表明:显地震地方平太阴时分布特点是地震短临预报的一个较好的指标;一次较大地震发生后,其震后趋势的判定往往也是十分复杂的,需发挥综合分析的使用。某地区历史上的地震类型只能作为参考,一次地震的震型主要应根据该次地震本身的特点来判定。在对地震发生后趋势判定有较大分歧和较多疑点的情况下,不应过早地宣布这次地震已进入晚期的衰减阶段。  相似文献   
130.
陈荣华 《地震》2003,23(1):53-56
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震源区及其附近地壳应变能的积累和快速释放过程。当地震孕育到后期, 震源区及其附近应变能高度积累, 处于极不稳定的临界状态。因此, 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必须基于临界状态的特点。临界状态的最重要特点是触发因素将起重要作用。固体潮的引潮力是一种重要的触发因素。笔者改进了过去仅用月亮固体潮引潮力的地方平太阴时方法, 而用月亮与太阳整个固体潮引潮力作为触发因素, 显然这样更为科学和合理。研究表明, 大地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发生的几次显著地震易受固体潮引潮力某个方位附近触发。并应用这一现象结合其他地震前兆方法成功预报了2001年2月23日四川雅江6. 0级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