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61.
通过对2000年版Veron类星体星表和NVSS巡天数据进行交叉证认,得到了301颗新发现有射电辐射的类星体.计算了射电类星体的射电话指数、射电光度、偏振度等物理量并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射电类星体所占比例随红移和绝对星等的分布,以及偏振度随红移的演化关系.结果发现,强射电类星体在所有类星体中所占的比例F(RLQ)随着MB的增加而增大,随红移的演化是从。=0.0到z=0.8逐渐上升,在z=1.5附近开始缓慢下降,到z= 2.0附近降到谷底,然后又有上升趋势.射电偏振度大部分小于 4.0%,偏振度越小,类星体数目越多.而射电偏振度与红移之间似乎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2.
用能量累积法检测地震波雷达信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具有高度重复性的地震波雷达长时间向地壳内发射线性调频信号,经过地下介质的传播后到达地面,用地震仪器在监测点和检测点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数据来了解地壳速度结构及波速变化.线性调频信号是一种非平稳信号,它的频率随时间线性变化,有很好的能量聚集性,非常适合做时间-频率分析.本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对监测点的信号进行时间-频率分析,以检验地震波雷达发射信号的时间和频率是否和控制系统一致.通过WignerVille分布将地震波雷达发射的信号能量聚集在线性调频直线上,再用Hough变换累积聚集的能量形成波峰,按照线性调频直线的倾角提取波峰所在行,计算到时后构成地震波走时曲线图.用靠近本次实验地点的H-21剖面得到的地壳速度结构正演该测线的Pg、Sg、PmP和SmS的折合走时曲线,并与用能量累积法提取出的地震波走时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波雷达发射线性调频信号的时间和频率都符合控制要求,重复性高达99.9%以上,可以清晰地分辨出Pg、Sg震相,并且PmP和SmS震相可辨.  相似文献   
163.
用于地震预警的通用数据采集系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朝勇  杨建思  薛兵  陈阳  李江  朱小毅  徐志强  郑钰 《地震》2015,35(1):140-148
地震预警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研究, 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减灾实效。 但是, 这些地震预警系统中都是以秒为单位组织数据包进行传输的, 使得在使用P波前三秒数据进行τc-Pd计算时, 会出现一定的延迟, 尤其是当P波开始位置处于数据包的前半部分时, 延迟会超过0.5 s以上。 另外, 由于现有的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在同一时刻只能输出一种采样率, 采集到的数据无法在同一时刻用于多种研究目的。 针对这两种情况, 研制了一种适用于地震预警的低延迟数据采集系统, 以100 ms的延迟进行实时数据的传输, 有效提升了预警时间, 最多可增加0.8 s。 同时, 在系统中增加了同步多采样率输出, 使得采集到的数据在同一时刻既可用于全球地震学研究(1 Hz), 又可用于常规地震台站观测(50/100/200 Hz), 提高地震计产出数据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4.
探究了地震构造区内地震相对震级大小分布或b值系统地取决于断裂类型的假设。因为b值已被证明与应力成反比,我们希望发现b逆断b走滑b正断。我们针对意大利的例子检验这一期望。我们首先建立了地震构造分区模型,它包含10个不同的构造区。然后基于震源机制用初动和全波形的矩张量之和表述每个构造区断裂类型的特征。我们计算了每个构造区的b值,发现逆断层区的b值最低,在0.75~0.81之间,正断层区的b值最高,为1.09,走滑区的b值居中,介于0.9~0.92之间。我们的结果表明,b值作为所有地震危险性评估的一个关键参数,应该根据当地的断裂状态确定。另外,地震构造分区模型中应将b值的变化作为一个输入参数。  相似文献   
165.
汶川地震后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建立了精密可控震源发射台,结合布设的28套流动地震仪的信号记录,尝试监测地下介质的动态应力变化。为了提取记录中的主动源发射的信号,本文采用了匹配滤波方法来实现弱信噪比条件下的信号检测并进行了波形变换。在提取出每个周期的主动源信号后,利用信号叠加,分别获得了1、5、10天时间的波形,有效地提高了记录波形的信噪比。然后通过互相关检测精确得出地震波的走时变化,并分析了计算误差。最后,针对实验期间发生的绵竹M_S5.6地震进行分析,获得了地震前后的走时剖面和信号变化,结果表明,距离较远的龙门山断裂北段地震未能对南段实验区域的地下介质波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6.
地震数据自动批处理系统EDSP_LX是针对水库流动观测台网海量观测数据快速处理的需要设计的,软件实现了基于文件系统的自动数据检索、地震事件检测与数据存储、连续数据存储等功能。文中阐明了软件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重点介绍了系统结构和波形数据自动检索方式。  相似文献   
167.
基于eCos的海底地震仪嵌入式软件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海底地震仪在文件存储,数据通信等方面的观测要求,在海底地震仪的研制中引入了eCos(Embedded Configurable Operating System)系统,开发了基于该系统的具有数据采集、文件存储、仪器状态控制、网络数据通信、无线通信等功能的海底地震仪控制软件.本文在对海底地震仪的系统结构和工作模式作简要说明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eCos系统构建过程,海底地震仪控制软件的结构,指出该软件系统可有效地提高海底地震仪观测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8.
在2012年秋季选取天气状况相对稳定的12d,运用细颗粒化学组分在线观测仪(ACSM),观测西安大气颗粒物变化;利用正矩阵因子分析法(PMF)对大气细颗粒物中的有机物进行源解析,探讨其对能见度的影响;最后,结合IMPROVE公式中吸湿增长因子和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方法重建散光系数。结果表明:在观测时段,PM1(不包括黑碳和矿尘等难熔组分)和PM2.5质量浓度时间序列的相关性较好(判定系数为0.67),PM1约占PM2.5质量浓度的60%,有机物约占PM1质量浓度的58%,其他组分(包括SO2-4,NO-3,NH+4和Cl-)约占42%;高相对湿度(大于85%)伴随着一次组分质量分数的增加,雨水对一次组分的湿沉降作用也更加明显;利用正矩阵因子分析法对有机物进行源解析,分解出烃类有机气溶胶(HOA)和氧化性有机气溶胶(OOA)两种组分;OOA约占有机物质量浓度的54%,HOA约占46%,并且在下午时段,HOA发生挥发,经过光化学反应快速转化为OOA;硝酸盐对光的散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69.
城市化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为城市化发展信息的获取提供新的研究途径。文中以2003年、2005年和2007年3期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为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提取出西南地区城市空间信息。考虑区域差异性,将西南地区分为川渝、云贵和广西3个区域,分别进行城市化发展过程和趋势的分析。将夜间灯光数据应用到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在数据提取精度上还需进一步结合中尺度遥感影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0.
利用1951-2010年长沙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运用国际上通用的百分位阈值法确定暖日、暖夜和冷日、冷夜,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K突变检测等方法,研究长沙市60 a来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暖日和暖夜数分别以3.5 个·(10 a)-1和3.1个·(10 a)-1的速率显著增加,冷日和冷夜数分别以-2.1个·(10 a)-1和-1.8个·(10 a)-1的速率显著减少,白天增暖幅度大于夜间增暖幅度。研究还表明, 阶段性特征明显,近60 a来暖日和冷日、冷夜数发生了明显的突变。暖日数增加秋季最显著,春季其次;暖夜数增加夏季最显著,冬季其次。冷日(夜)数的减少主要是春季和冬季;四季都在变暖,但以春季、冬季变暖最明显。7月暖日(夜)数增加最显著,4月和2月冷日(夜)数减少最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