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3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81.
街谷环流生热力结构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一种用于模拟街谷流场和温度场的动力学模式和热力学模式。应用动力模式模拟了方桩体塔楼和圆柱体塔楼形成的流场,应用动力和热力模式模拟了街谷中流场和温度场的日变化过程。计算实例表明,上述模式可用于城市街谷和建筑群风环境和热力环境研究以及街谷中空气污染物传输和扩散的计算。  相似文献   
182.
183.
本文利用新的太阳EUV辐射资料、中性大气结构模式及大气成分的吸收及电离特性,计算了100—200km大气的光电离率随高度、太阳天顶角及太阳活动的变化,求得了E-F_1谷的变化特征;利用完整的光化模式求得了电子密度随太阳天顶角的变化及对太阳活动的响应,并与IRI模式作了比较.结果表明,1.太阳活动指数与光电离率间的相关关系一般为正,但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或在天顶角大于临界值X_(cr)=60°时,两者之间可出现负相关;2.太阳活动明显地影响E-F_1谷高与谷厚,当天顶角不变时,谷高与谷厚均与太阳活动成正相关;3.本模式与IRI间的偏差因子明显随高度及太阳天顶角而变化.  相似文献   
184.
185.
地层学的分类体系和分支学科—对修订中国地层指南的设想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鸿祯 《地质论评》1989,35(3):271-276
地层学的分类体系与名词系统是对地层理论,概念、方法的概括和规范化,是地层工作实践的总结。地层学的分支学科是地层工作中引入新技术,开阔新领域和形成新概念的产物。现已形成的有较稳定研究范围和系统研究方法的分支学科有磁性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定量地层学、事件地层学、生态地层学、构造地层学以及月球地层学等。地层分类和名词系统应以简明合用为主,要避免分类过繁和名词烦琐。分支学科以研究方法为主,无须都建立分类体系。中国地层指南的修订应博采国际之长,保持传统特色,要阐明各类地层系统之间的主次关系,提出较详的程序方法和较全的参照标准,应广泛征求第一线地层工作者的意见并为其服务,并应充分发挥全国地层委员会和地质矿产区域地质调查部门的组织领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6.
187.
用理论模式研究电离层F1-ledge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一个时变电离层理论模式,研究武昌地区(30.5°N,114.4°E)电离层F-ledse现象.表明利用当前关于中性气体和太阳辐射的经验模式,观测到的F-ledge出现与演化的基本规律将可基于现有电离层理论加以再现.指出较明显的F-ledge结构同较低的中性原子-分子含量比有直接关系,并同原子-分子成份的过渡高度、背景温度及其垂直分布形态有一定联系.同F-ledge形态相关联的F-F谷,其出现主要是由于亚稳态氧离子参与光化过程,以及电离气体参与具有一定垂直变化的输运过程.  相似文献   
188.
李纯 《西北地质》1995,16(4):90-93
本文探讨电子被势谷散射的问题,把讨论延伸至菲涅尔型衍射的情形,问题的复杂性是显然的。  相似文献   
189.
李纯 《西北地质》1995,16(4):86-89
本文探讨电子的圆孔和矩孔的夫朗和费衍射的量子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0.
利用MLS卫星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比较了青藏高原和北美夏季臭氧谷的垂直结构和形成机制。结果如下:青藏高原夏季臭氧谷在垂直方向上存在两个低值中心,一个中心位于对流层顶附近,强度约为-15 DU,形成原因主要为水平幅散,另一个中心位于上平流层,强度约为-1 DU,形成原因可能为光化学反应参与的氯自由基的催化损耗。北美夏季臭氧谷仅存在一个低值中心,位于对流层顶附近,该中心强度约为-5 DU,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平辐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