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本文研究了温度、盐效应、晶体用量和搅拌速度对氯柱硼镁石在水中溶解过程及相转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复盐属不同步溶解,先溶脱MgCl·6H_2O,生成中间产物MgO·B_2O_3·4H_2O,随后发生相转化和结晶过程。最终产物在10—50℃时是多水硼镁石,在60℃时是柱硼镁石。提出了相转化机理,计算了溶解度、溶解热等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22.
盐卤硼酸盐化学ⅩⅩ.:天然含硼盐卤的蒸发相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世扬 《盐湖研究》1993,1(4):39-44
在进行青藏高原盐湖含硼盐卤天然蒸发和25℃等温蒸发实验的基础上,绘制成复杂盐卤的蒸发相图。该相图与Na~+、K~+、Mg~(2+)//Cl、SO_4~(2-)—H_2O体系25℃介稳相图基本上相符合。在将蒸发相图与该五元体系平衡溶解度相图进行比较后,从盐溶液化学的角度对蒸发相图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3.
本工作采用pH值,电导率和Na+、Ca(2+)选择电极的电极电位四种物理参数跟踪测定了钠硼解石在10℃~35℃纯水中的溶解过程,结合取样进行化学分析和对固相的物相鉴定确定了溶解机制.拟合出溶解动力学方程,计算了Arrhanius活化能,并根据最终平衡的各离子浓度计算出溶度积常数、溶解度、溶解热和溶解熵等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24.
本文首次测定了含Li2SO4和MgSO4盐对醇水混合溶剂工溶度的影响和相关系.Li2SO4盐在室温范围内不会使乙醇─水体系分层,但在MgSO4─C2H5OH—H2O体系中加入少量的Li2SO4会使分层温度下降10℃左右,Li2SO4和MgSO4作为混合盐加入乙醇─水体系中表现出加合性.  相似文献   
25.
青藏高原钠硼解石在水中溶解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离子选择电极对钠硼解石在水中10~40℃的溶解行为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它的溶度积常数、溶解度、溶解热和溶解熵,指出在低温下钠硼解石是稳定的矿物,在高温转化为白硼钙石,为地球化学和地质化学方面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6.
基团贡献法计算水合硼酸盐的热力学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军  李冰 《盐湖研究》1998,6(4):13-19
硼酸盐是一类分布于自然界和可在实验室中合成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具有多种结构类型,是性能优良的特性材料。其物理化学性质特别是热力学性质在科研和工业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关联和预测水合硼酸盐热力学性质的方程。根据结构类型,一种水合硼酸盐的热力学性质是水溶液中阳离子、硼酸盐多聚配阴离子和结构水分子相应热力学性质之和。该方法可称为基团贡献法,它广泛用于计算各种无机化合物的热力学性质,如硅酸盐、粘土矿物等。  相似文献   
27.
盐水体系热力学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相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海水Na+、K+、Mg(2+)//CI-、SO4(2-)-H2O体系在25℃时或室温条件下采用合成复体法得到的平衡溶解度相图,蒸发结晶方式得到的蒸发相和采用过饱和溶液封闭静置结晶法得到的过饱和区相图进行对比分析,把它们划分成两种类型,热力学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相图。对这两类相图关系进行探讨基础上认为,热力学非平衡相图主要是由于同一种盐在水溶液中是双粒子形式共存而引起过饱和溶解度现象所致。  相似文献   
28.
本文报道了在四硼酸十八铝晶须材料制备实验中,原料明矾、脱水明矾和硼酸,以及制成品四硼酸十八铝晶须的熔样处理和分析方法,同时给出有关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9.
蒋世仰 《天文学进展》2002,20(3):245-255
δScuti型变星是赫罗图上A3-F5区间的主序及其以上的一种周期短于0.3d的单周期或多周期小变幅脉动变星,与它们相关的变星有矮造父变星,γDol变星,蓝离散星,金属线星,A型特殊星,λBoo变星的δDel变星,有些赫比格Ae/Be星也存在类似的脉动,对自1964年起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给出了1995年后新发现的相关变星数和最可靠的周期变化表,提出应当用双星轨道光时效应来解释实测得到的变星周期变化中的幅度很大的成分,统计表明自转越快变幅越小,因此年轻星团中不可能存在大变幅变星,变幅随周期的分布有3个极大值,最大变由是周期0.17d处的1.0mag,恒星系统内变星的平均周期越短系统的年龄越大,金属丰度也越低。  相似文献   
30.
林士扬  季建清  苏君 《地质科学》2019,54(4):1167-1184
地震数据可以反演地球内部的构造信息,能够查明地球内部层圈结构及地震发生的机制,对揭示地球结构,进行地震预测及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对地震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获得地壳变形及其深度层次的相关信息。本文利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记录的1900~2018年近3 000 000条全球地震数据进行分析,立足地震震源计算方法,排除不确定性数据,使用震源深度频次分析及高斯分解得到地震层和地震集中区深度的推定。以国际地震中心(ISC)的1970~2016年近2 000 000条数据及中国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2009~2018年近300 000条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地球标准椭球体深度10 km左右普遍存在一个全球性的地震集中区,与地壳中脆韧性过渡带一致。其上的地壳是全球绝大多数地震发震的深度范围,推定其为地震层;与此同时,局限在洋壳俯冲带中,约35 km处出现了另一个地震集中区,认为是地球岩石圈深度内不容忽视的界面。研究表明,在地球表层(40 km以内),层圈结构对地震有较大的控制作用;而对有洋壳俯冲区域的地震三维结构图成图显示有“贝尼奥夫带”形态,表明俯冲机制能将具有弹性力学性质的刚性块体带至地球较深部,并孕育中、深源地震。因此,地震震源分布可以指示地震层,即刚性块体,在岩石圈中的分布,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区是岩石圈和中、上地幔最主要的变形和能量释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