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采用地震活跃期的观点,综合层序地层、年代地层及生物地层等,对北中国板块东部震旦系提出了新的对比方案。对徐淮地区一些构造岩片的重叠衔接提出了质疑。重新厘订了徐淮地区震旦系各岩石地层组的顺序。  相似文献   
22.
中国北方青白口系碳酸盐岩Pb-Pb同位素测年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北方青白口系的底界年龄一直是椎定的碳酸盐岩Pb-Pb同位素测年是地质年代学一个新的分支,用该方法直接测定中国北部不同地区的青白口系碳酸盐岩年龄,发现嵜拭娴那喟卓谙档捉缥梗埃埃停幔氪车牡捉纾保埃埃埃停嶂洳郑保埃埃停岬募涓舾荻院幽下成健⒒茨霞靶陆昂湎堤妓嵫窝遥校猓校獠饽晁竦玫男率荩匦绿致哿酥泄睄半部新元古界的年代格架,其中1000Ma,900Ma,800Ma,700Ma及600Ma是5个重要的界线年龄。青白口系(1000-800Ma)可分为下统及上统,900Ma为统的界线年龄;震旦系(800崱叮埃埃停幔┥稀⑾峦车慕缦吣炅湮罚埃埃停帷  相似文献   
23.
1991年,笔者等应内蒙古地矿局邀请,对腮林忽洞组及白云鄂博群进行了初步踏勘性研究;在国家攀登附加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资助下,于1994年和1996年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与新的认识。 (1)腮林忽洞组剖面露头良好,被若干个大陆风化壳所分隔,可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or-thosequence)。依岩石地层单位定义,应称其为腮林忽洞群。 (2)白云鄂博群以宽沟背斜为轴部可分为南、北两翼。腮林忽洞群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变质  相似文献   
24.
华北地台震旦纪—早古生代地震节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乔秀夫  李海兵 《地学前缘》1997,4(3):155-160
在华北地台的震旦系与下古生界中的固定层位中,赋存并呈区域性分布着泄水胶灰岩,泥质岩,它们是强地震时,距震中一定距离内未成岩的沉积物经受水平振动时产生的液化泄水构造,是鉴别地层中地震灾变事件的依据。  相似文献   
25.
桂西北晚古生代地层中的沉积灰岩墙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2,他引:8  
桂西北晚古生代地层中近直立的二叠纪、三叠纪沉积灰岩墙与围岩时代相差最大超过80Ma(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墙插入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中),有人推测岩墙至少切穿整个石炭系、是海底扩张造成的巨型张裂隙;有人认为它是古构造间断面上古褶皱轴面裂隙充填。但这两种认识都有无法解释的矛盾。笔者识别出沉积灰岩墙内的变形平行层理和垂直贯入层理为地震灾变事件记录,认为沉积灰岩墙是地震液化沉积物流贯入地裂缝形成,是强地震事件在软硬岩层中的不同响应。同时发现与同沉积断裂伴生的台地边缘角砾岩是震裂岩、并有同期斜坡相塌积砾屑灰岩和盆地浊积岩(夹多层玄武岩),从而揭示右江盆地内二叠纪—早三叠世火山—构造—地震—沉积系统、并初步解释了沉积灰岩墙成因。沉积灰岩墙表明右江盆地晚古生代有多个地震活跃期,灰岩墙与围岩的时间差标志多期局域构造活动。从而质疑早石炭世一中二叠世“右江盆地为稳定碳酸盐岩台地阶段”,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将可能引起地层和构造关系的重新调整,进而对右江盆地演化和全球超大陆裂解提出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26.
辽宁金县寒武纪早期生物矿化迹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宋天锐  乔秀夫 《矿床地质》1992,11(4):359-366
从地质背景、沉积环境模式、矿化部位的宏观特征、显微特征研究,扫描电镜描述、电子探针分析和X-光衍射分析等数据,总结了生物矿化及其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7.
吉林新元古界被识别出三个层序,重点研究了上震旦统万隆组、八道江组及青沟子组的副层序类型及堆叠形式;用层序地层理论讨论了组的穿时,重新研究了已有年龄资料;并根据层序地层、事件地层、生物地层与年代地层资料,对吉林与辽南新元古界提出了新的对比方案。  相似文献   
28.
中国末前寒武纪古地理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古地磁学与地质学方面的资料再造了末前寒武纪800-600Ma期间中国大陆区内4个板块的原始位置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9.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界底界年龄与盆地性质讨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乔秀夫  王彦斌 《地质学报》2014,88(9):1623-1637
国际地层委员会将中元古界底界界线年龄定为1600Ma,1600~1400Ma为Calymmian(盖层系),表示全球地台盖层形成时期。华北地台基底固结时间为1800Ma,固结后即进入伸展裂解作用时期,首先是山西吕梁山区、晋南中条山、豫西熊耳山区裂解发展成三叉裂陷槽(Aulacogen)。吕梁山区小两岭组火山岩形成年龄有1778±20Ma(SHRIMP U-Pb锆石)及1779±20Ma(LA-ICP-MS U-Pb锆石)两个数值;豫西熊耳群顶部马家河组和中部鸡蛋坪组及下部许山组火山岩年龄分别为1776±20Ma、1791±20Ma和1783±13Ma(SHRIMP U-Pb锆石),1776~1800Ma为火山岩的形成年龄;将1800Ma作为小两岭组与熊耳群两个火山岩组的底界年龄应当是合理的。吕梁山区的汉高山群为碎屑岩夹火山岩,代表吕梁-陕豫三叉裂陷槽北支中的快速充填,与小两岭组为同时期沉积。汉高山群、大古石组(熊耳群底部沉积岩)为1800Ma裂解开始的盖层沉积,小两岭组火山岩、相关的辉绿岩墙及熊耳群火山岩均为裂解时期的岩浆作用产物。北京密云环斑花岗岩侵位时间为1700Ma,代表燕山-太行山裂陷槽裂解的起始时间也即燕山地区长城系常州沟组底界年龄。北京密云地区环斑花岗岩风化壳上覆常州沟组年龄可确定为1650Ma,它不应被看作常州沟组最低层位的年龄,而是裂陷槽裂解后密云地区开始接受沉积的年龄,1700Ma、1650Ma代表常州沟组在不同地区的底界年龄,但均不等于长城系或中元古界的底界年龄。1600Ma为高于庄组底界年龄,即长城系与蓟县系的界线年龄,也是国际地层委员会中元古界的底界年龄。1600Ma代表燕山-太行山裂陷槽闭合的年龄,也是华北地台始自1800Ma伸展裂解作用的最终结束时期。1600Ma是新的陆表海盆地发展的起始时间,是重要的华北地台构造转换的时期。因此,1800与1600Ma代表华北地台重大地质构造事件的年龄,具大区域构造意义,依据对前寒武系界线年龄确定的原则,两个年龄值均可被选择为中元古界底界的界线年龄。但本文赞同中国全国地层委员会采用1800Ma作为中元古界的底界年龄,因其更符合中国的地质构造实际:华北地台裂解-克拉通内裂陷槽中的盖层充填,底界为1800Ma。华北地台中元古界盆地在不同时期,它的构造性质完全不同:1800~1600Ma为裂陷槽;1600~1400Ma发展成陆表海;1400~1300Ma转化为弧后盆地;1800Ma、1600Ma及1400Ma代表中元古代三个重要的区域构造转换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30.
王焕  李海兵  乔秀夫  司家亮  何祥丽 《岩石学报》2017,33(12):3973-3988
强地震是断裂活动的表现形式,可以诱发地表沉积层序顶部未固结的软沉积物发生变形,形成新的变形层(即震积岩***)。因此,在连续沉积剖面中赋存的多层震积岩应是断裂活动的直接证据。川西前陆盆地中的软沉积物变形记载了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信息,对认识龙门山造山带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1)和三号孔(WFSD-3)连续岩心剖面的岩性分析和构造研究,识别出11段不同深度的液化角砾岩层,它们是地震触发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岩层。11个液化角砾岩段厚度从~20m至102m不等,分布在晚三叠世须家河组二-五段。这些液化角砾岩层记录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形成过程中晚三叠世断裂活动特征及趋势。这些厚度不等的震积岩粗略指示约2~20万年的地震活动长周期(地震幕),以及约4至70万年的间震期(地震幕的间隔时间),反映了龙门山断裂早期脉动式(幕式)活动特征。从不同段液化角砾岩层分布间隔规律来看,地震活跃期间隔(即间震期)越来越短,显示龙门山造山带断裂活动越来越强的趋势。结合前人地表软沉积物变形研究,我们认为龙门山造山带在晚三叠世经历了多期次的正断-逆冲活动的造山作用(至少经历14个地震活跃期),形成龙门山雏形及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