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1篇
  免费   452篇
  国内免费   745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135篇
地质学   2144篇
海洋学   491篇
天文学   119篇
综合类   289篇
自然地理   12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51年   7篇
  1950年   11篇
  1949年   10篇
  1948年   18篇
  1947年   6篇
  1946年   10篇
  1945年   13篇
  1944年   21篇
  1943年   12篇
  1942年   14篇
  1941年   17篇
  194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郭向博  任东 《地质论评》2022,68(5):1871-1880
二纺蛛总科包括5个现生科、5个化石科以及一些科级位置未定的化石物种,是蜘蛛目中较为古老的一个类群。目前已知最早的二纺蛛总科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早侏罗世,但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推测其起源时间为二叠纪。二纺蛛总科蜘蛛在中生代最为繁盛,化石物种相对较多,是蜘蛛化石类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生二纺蛛总科蜘蛛十分稀少,且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年来的系统发育研究认为二纺蛛总科可能是复杂生殖器类的姐妹群,是蜘蛛演化研究的关键类群。因此,本文对二纺蛛总科分类系统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总结了二纺蛛总科化石类群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组成和分布,统计了二纺蛛总科蜘蛛化石的名录。目前,二纺蛛总科蜘蛛化石分类研究基础薄弱,部分化石类群的系统位置存疑,二纺蛛总科内部系统发育关系尚不清晰。在将来的研究中,需要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获取化石材料的形态学信息,打好分类学基础;结合化石类群和现生类群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进而联系古地理、古生态、生物学行为等研究,全方位分析二纺蛛总科的自然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2.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水泉南山附近采集到酒局子组植物化石,通过系统鉴定,共计12属18种,包括楔叶类、木贼类、瓢叶类、真蕨和种子蕨类及科达类等,其中以Pecopteris (Asterotheca) hemitelioides和Cordaites principalis为代表,均为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常见分子或代表分子,表明赤峰地区在宾夕法尼亚亚纪时应属华夏植物地理大区.酒局子组的时代应当归于宾夕法尼亚亚纪.植物群中发现高大的科达类,并有大量反映热带、亚热带气候的真蕨和种子蕨类,显示该区当时应处于亚热带-暖温带雨量充沛的湿热环境.  相似文献   
23.
详细介绍了8 Ma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地球上主要发生过3次冷气候事件:第一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7 Ma,一股强烈的干冷气流刮过欧洲大陆,穿越赤道地区直达非洲大陆,使得原始森林开始萎缩,面积的缩小导致古猿与人类发生演化分异;第二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4.2 Ma,那时干冷气候持续发展,非洲大陆的原始森林进一步萎缩,并逐渐演化为稀树草原,出现了南方猿人和傍人;第三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2.3 Ma,全球气候变化波动较大,冷-暖气候交替发育,地球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属),并逐渐演化成现代人。根据目前的研究,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与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人类演化历史大致可分为7个时期:撒海尔猿人—原初猿人时期、地居猿人时期、南方猿人—傍人时期、能人—鲁道夫人时期、匠人—直立人时期、先驱人—海德堡人时期和智人时期。  相似文献   
24.
本文在系统收集、整理阜新—义县盆地和医巫闾山地区的地质学、古生物学、地貌学和年代地质学资料的基础上,对辽宁锦州古生物化石和花岗岩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进行了系统总结.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阜新—义县盆地和医巫闾山同属于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系统,阜新—义县盆地的发育、热河生物群兴起与医巫闾山的形成密切相关.这一结论为整合地质遗迹资源,整体规划建设锦州国家地质公园,打造地质旅游品牌提供了科学支撑,同时也为将来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提供了基础地质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古植物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各类植物实体或遗迹的残留。对古植物化石产地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区划研究是开展古生物化石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在资料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甘肃省24处重要古植物化石产地进行了评价和区划研究。甘肃省古植物化石产地可划分为北山地区、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鄂尔多斯和秦岭地区4个古生物化石大区以及6个古植物化石产地集中区。根据古植物化石产地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具体从科学性、稀有性、完整性、保存程度、可保护性5个单因素分别对24处重要古植物化石产地进行了评价。在单因素评价基础上进行了综合鉴评,共鉴评出世界级化石产地1处,国家级化石产地7处,省级化石产地16处。根据产地自然区划、行政区划等要素划分了古植物化石产地集中保护区6个。根据保护区内古植物化石产地级别及重要程度,划分出特级保护区2个,重点保护区2个和一般保护区2个。提出对重要古植物化石产地实行化石标本保护加原产地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26.
27.
为了研究地质体中分子标志物随热成熟度的演化规律,开展了烃源岩热模拟实验,并对产物进行了分子标志物定量及分子解析.结果表明,随着模拟温度的增高,三环萜烷和藿烷含量均逐渐降低,但降低幅度有差异,藿烷和高相对分子质量的三环萜烷降低幅度大于低相对分子质量的三环萜烷,导致在热模拟温度升至370℃的情况下,低相对分子质量三环萜烷的峰高高于藿烷;高相对分子质量甾烷含量降低幅度大于低相对分子质量甾烷,相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构型化合物甾烷热解速率不一致,同碳数 ααα 甾烷热解速率大于αββ 甾烷,低相对分子质量的甾烷定量结果随热模拟温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低碳数的芳烃含量随热模拟温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高碳数芳烃含量则一直处于降低状态.分子解析认为,C19和C20三环萜烷主要来自于高碳数三环萜烷的裂解,藿烷的贡献极低;17α(H)C27三降藿烷(Tm)来自高碳数藿烷的贡献,18α(H)C27三降藿烷(Ts)没有其他化合物加入;相同质量前提下,C29甾烷裂解速率为:C29ααS>C29ααR>C29ββS>C29ββR;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升高来自高碳数甾烷的裂解;低碳数的芳烃含量随温度升高来源广泛,高碳数芳烃主要起裂解作用.  相似文献   
28.
李猛  王钊飞  姚志亮 《地球科学》2021,46(11):4072-4083
华北克拉通南缘古元古代晚期汝阳群白草坪组页岩中产出大量的具刺和细网状纹饰的球形疑源类,其中以Shuiyousphaeridium macroreticulatum与Dictyosphaera macroreticulata化石标本最具代表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光学生物显微镜对其膜壳微细构造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膜壳表面的刺饰形态具有多样性分叉;其膜壳壁可能是由多边形网脊及膜层构成,而不是由多角形板片及膜层构成.同时通过对比研究,认为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分子可能是同一生物不同阶段的产物.此外,通过对赋存微体化石页岩进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检测到的姥鲛烷/植烷比(Pr/Ph)大于1、伽马蜡烷丰度中等及生物标志化合物(C30藿烷、C27甾烷和三环萜烷),结合前人关于汝阳群沉积环境的研究,不仅指示了汝阳群微体化石群沉积古环境应为正常的海洋环境——滨海-浅海相,也指示了元古代真核生物已经存在,为重建微体化石群和探讨早期生命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
薛江凯  邓娅敏  杜尧  罗义鹏  程一涵 《地球科学》2021,46(11):4140-4149
长期摄入高碘地下水(碘浓度>100 μg/L)会造成人体甲状腺机能损伤.天然有机质被认为是影响高碘地下水形成的关键组分,为研究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分子组成对碘富集的影响,选取长江中游沿岸浅层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MS)表征不同碘浓度地下水中DOM分子组成差异.研究发现碘易富集在还原环境的浅层地下水中,地下水中碘的浓度与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无显著关系,DOM分子总数越多碘浓度越高;高碘地下水较低碘水DOM分子均一性、多样性更强,氧化程度和不饱和程度更高,含更多芳香性结构.长江中游沿岸高碘地下水的形成受DOM分子组成控制,主要与不饱和程度高尤其是含芳香性结构的大分子DOM有关,含芳香性结构的DOM分子与碘络合在高碘地下水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0.
抱球虫灰岩是印尼东爪哇盆地已发现油气藏的主要储层岩性之一,是该盆地重要的勘探目的层。该套发育于上新世的抱球虫灰岩,其储层性质优,为高孔中高渗型性储层。但对该类灰岩储层的形成条件、沉积环境因缺乏可靠的相标志而认识不一,从而影响了对该类储层的油气勘探。通过对该套灰岩发育的遗迹化石研究,共识别出Ophiomorpha,Asterosoma,Palaeophycus,Thalassinoides,Phycosiphon,Zoophycos,Teichichnus及Terebellina等8个遗迹属。按其古生态和及其宿主岩性沉积学特征,将其划分出三类遗迹组合:1)Ophiomorpha?Asterosoma遗迹组合,主要发育于抱球虫颗粒岩和泥质抱球虫颗粒岩中,代表中低等水动力能量的下临滨沉积环境,以颗粒滩沉积为主;2)Zoophycos?Palaeophcus遗迹组合,主要发育于泥质抱球虫颗粒岩和抱球虫颗粒质泥岩中,代表远滨过渡带和棚内洼地沉积环境,主要为正常浪基面以下正常海洋沉积夹风暴作用沉积,以抱球虫灰泥沉积为主;3)Zoophycos?Phycisophon遗迹组合,主要发育于抱球虫颗粒质泥岩中,代表滨外陆棚沉积环境,为风暴浪基面以下正常的海洋灰泥和泥岩沉积。综合岩石类型、岩石序列组合及遗迹化石组合,提出研究区该套抱球虫灰岩下临滨至滨外陆棚的沉积模式。这对研究区该类储层的沉积和成因有重要意义,为此类储层控制因素及展布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该类海域储层的油气勘探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