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吴息  程炳岩等 《气象科学》2001,21(3):343-347
本文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对河南省降水与热带太平洋E1Nino区域的海温的时滞遥相关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6月河南降水距平与各个E1Nino区前一年7-12月及当年1-2月海温距平有显著负相关;7月河南降水距平与各E1Nino区前一年7-12月及当年1-2月海温距平有显著正相关,10月份降水距平与Ninol 2和Nino4区海温距平有正相关,4月河南降水与前一年1月E1Nino4区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2.
通过观测资料分析,认为合肥市东南引风口的夏季通风作用对合肥市夏季城市热岛强度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并通过热量平衡方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了该区域下垫面状况的改变对合肥市区夏季平均温度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23.
江淮地区对流云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基地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9~1999年5~9月资料,从地理环境条件、天气背景及降水资源条件、研究基地开展对流云人工增雨可能性,对江淮地区建立对流云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基地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该地区实验期有足够的对流云可供开展人工增雨研究,适合在该地区建立对流云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24.
城市化增温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吴息  王少文  吕丹苗 《气象》1994,20(3):7-9
通过城市地面气温与850hPa温度之差的逐年变化来反映城市化所产生的增温。对济南,青岛和南昌3城市的资料分析表明,此方法能较客观地反映都市化带来的增温,3城市的城市化增温倾向率分别为0.0294℃/年和0.0062℃/年。  相似文献   
25.
极端气温频率与强度的统计模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息  丁裕国 《气象科学》1995,15(3):281-287
本文借助于平稳时间序列的极值分布理论,对南京地区异常低温事件频次和强度建立统计模型。模拟该地区极端低温的频数分布,给出不同水平下低温事件发生次数的估计及平均强度,平均日期及其方差的推算值。试验结果表明,该类模型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气象极值规律研究,为能源,经济等部门提供应用气候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6.
安徽省自动观测土壤水分质量控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安徽省自动土壤水分站的运行现状,对全省自动站数据质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对人工和自动站数据两者间绝对误差及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导致自动站数据误差的主要原因,初步确定了安徽省自动土壤水分数据业务质量控制的方法。结果表明:对比观测期间部分站点人工和自动站数据存在较明显误差,个别站点数据误差甚至高达20%以上,但有近60%的站点各土层人工和自动站数据线性相关系数在0.7以上,为仪器的订正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分析了自动站在干旱和降水前后数据运行的稳定性情况,进而为特殊土壤水分条件下自动站提出了更高的数据质量要求;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建立了两种比较合理的自动土壤水分质量控制方法,为业务上数据质量控制及仪器运行状态监控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27.
多层土壤温度模拟及其检验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陆面过程模式(BATS)土壤温度模拟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个利用气象站资料模拟土壤温度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热扩散方程模拟多层土壤温度,可与观测站的资料直接比较;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各层土壤温度的年变化、季变化、日变化。冬季下层土壤温度高于上层土壤温度,夏季上层土壤温度高于下层土壤温度,上下层温度的转换时间大约在3月份和10月份,这与实测土壤温度的年变化非常一致;模式较准确地模拟了各层土壤温度垂直方向变化的时滞效应。  相似文献   
28.
利用2011年1月—2013年3月在贵州开展导线覆冰自动观测试验获取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覆冰过程演变及其气象条件变化特征,提出一次完整的导线覆冰过程包括覆冰开始、增长、维持、减弱、消融5个阶段,并得到覆冰过程的气象条件判别指标;基于导线覆冰理论模型的改进并结合气象条件判别,建立了基于过程判别的雨雾凇导线覆冰气象模式,应用该模式对观测获取的多个导线覆冰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检验。结果表明:模式能够模拟自然环境下覆冰的增长,并能够正确模拟出覆冰的减弱、消融,模拟过程覆冰质量变化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20%。该模式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案,主要以常规气象观测要素为输入,能够计算输出覆冰全过程逐小时覆冰质量、覆冰厚度及覆冰密度变化,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9.
城市化对近地层风速概率分布及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息  吴文倩  王彬滨 《气象学报》2016,74(4):623-632
通过地面风速Weibull概率分布参数的阶段变化来描述城市化对地面风速的影响,并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城市化进程导致其尺度参数c缩小,位置参数r增大的趋势效应的结论。将北京等8个城市1982—2005年地面天气资料定时数据按时间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段,分别拟合分布曲线的参数,对比前、后两个时段的拟合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所得结论,即随城市的发展,各城市风参数c不同程度地缩小,r不同程度地增大,同时概率密度曲线的峰值均增大;不同城市的风速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变化特征有所不同,根据前、后时段概率密度曲线变化的特征,8个城市风速概率分布变化大致可分为A、B两种类型,两者的主要差异是A型变化特征为在曲线两端(大风和静风)的概率都减少,曲线分布更加集中;B型则是大风概率减少而静风的概率则增大,曲线向左移动;A型变化城市的r参数平均增大46.3%,明显大于B型城市的15.7%。初步资料分析还表明,风参数c和r变化幅度与城市化扩张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30.
合肥市不同天气条件下大气气溶胶粒子理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讨合肥市霾天气大气气溶胶粒子的组成及来源,在2012-2013年代表性月份用安德森分级采样器在合肥市区进行大气气溶胶粒子采样,并分析各样本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成分(NH4+、Mg2+、Ca2+、Na+、 K+、NO2-、NO3-、Cl-、SO42-)。根据同期气象资料把采样背景天气分为晴空、雾、霾、轻雾等4类,详细分析了这4种天气下大气细粒子(指PM2.1)和粗粒子(粒径大于2.1 μm部分)的浓度、组成以及主要离子组分的异同。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晴空天多对应空气质量优良,雾、霾天对应轻度到重度污染,从晴空天到雾、霾天,PM2.1浓度大幅度上升,且其占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比例显著上升。(2)从晴空天到雾、霾天,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占PM2.1质量浓度的比例上升,分别为46%(晴空)、67%(霾)、61%(雾)、80%(轻雾)。PM2.1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居前3位的雾、霾天是SO42-、NO3-和NH4+,晴空天为SO42-、Ca2+、NO3-。(3)与晴空天相比,霾天PM2.1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变化倍数最大的是NO3-(为晴空的6.1倍,下同)、其次是NH4+(3.6倍)和SO42-(3.0倍);雾和轻雾天PM2.1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变化最大的是NO3-(>10倍)、其次是NH4+(>5倍)和Cl-(>4.0倍)。(4)4种天气下,与人为污染有关的离子(SO42-、NO3-、Cl-、NH4+)尺度谱存在显著差异,呈双峰型、单峰型、三峰型等;而Ca2+的尺度谱无明显变化,基本上都呈双峰型。(5)在粒径3.3 μm以下,阳、阴离子平衡较好,随着尺度增大变差,且晴空天比雾、霾天差。主要阴离子浓度间、Cl-和Na+间的比值和相关性,在晴空天和雾、霾天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