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34篇
  2018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车镇凹陷车古201潜山形成过程的构造物理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车古201潜山的三维地震剖面进行解释分析和构造反演的基础上,根据构造模型和相似理论,用砂箱模型模拟了对该区潜山的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结果表明:a.车古201区的主控断层形态具有上部铲式,深部坡坪式的构造特点,正是这样的边界特点造就了本区的潜山构造;b.主控断层坡折带处的逆断层是在伸展作用下由正断层倒转形成的;c.本区的复杂构造变形是正断层上盘变形和柔性基底不均匀伸展的复合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22.
同沉积挤压盆地构造演化恢复的平衡剖面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周建勋 《地球学报》2005,26(2):151-156
平衡剖面技术是构造演化定量恢复的有效手段,但须根据实际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本文针对中国西部的陆相同沉积挤压盆地的特点,提出更好地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进行构造演化恢复的方法:①采用变速时一深转换获取可靠的地质剖面;②采用分层恢复方法抑制变形恢复误差;③对浅部地层按弯滑机制进行恢复,对深部或塑性地层则按垂直/斜滑和塑性变形机制进行恢复;④对岩性横向变化大的地层进行分段去压实以减小去压实校正误差。并以柴达木盆地为例,探讨这一方法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3.
曲折边界斜向裂陷伸展的砂箱实验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建勋  漆家福 《地球科学》1999,24(6):630-634
根据黄骅盆地边界几何特征简化所设计的3个砂箱实验模型表明,同一裂陷伸过程可以形成不同走向的正断层,基底菜边界方向的变化可以引起裂陷内部断层走向的变化,陷盆地断瞳向受基底展边界方向和裂陷伸展方向的共同影响,裂陷边界及其附近断层走向主要受基底伸展边界方向的影响,裂陷内部、离伸展边界较远部位的断层走向主要受展方向影响,凸菜曲折边界可以引起断层转向,而凹工折边界的复合方向构成对断层走向的控制,黄骅新生代盆  相似文献   
24.
“这不只是一本书,接触到这本书时,也就是接触到一个生命”。 ——惠特曼《草叶集》  相似文献   
25.
何文刚  周建勋 《地球科学》2018,43(6):2133-2148
川东南地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天然气探区,气藏分布受与该区的褶皱带构造演化密切相关.该区褶皱带呈现马尾状平面构造样式,对于这种特殊褶皱样式的形成机制存在不同的观点.构造物理模拟是研究构造形成机制的有效手段.为此,笔者在对该区马尾状褶皱特征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5组模型,分别考虑边界几何形态、地层流变学结构、韧性层粘度和基底摩擦系数等4个因素,对该褶皱带的形成机制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马尾状褶皱带的形成与川东华蓥山断裂和齐岳山边界断裂形态关系密切;(2)脆/韧性地层厚度比和脆性层的厚度差对褶皱波长和样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3)适当的基底摩擦力是形成马尾状褶皱带的重要条件;(4)四川盆地内部、川东地区和湘鄂西地区基底流变学强度差异对该区马尾状褶皱带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6.
设计了基底均匀伸展半地堑正反转、基底均匀伸展书斜式正反转和对称地堑正反转等3个砂箱实验模型,着重研究后期构造反转对前期正断层构造的叠加与改造作用.单侧挤压实验结果表明,正反转过程中,挤压变形主要通过形成新的低角度逆冲断层实现,前期正断层多数可被保存下来,仅倾角不同程度地变陡.前期正断层全部反转为逆断层的可能性极小,仅在强烈逆冲变形带,逆冲断层才有可能完全取代前期的正断层.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柴达木盆地的实际资料,认为柴达木盆地早-中侏罗世时期为挤压性质的盆地.  相似文献   
27.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增强型CCD电视摄像技术,实现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内的多光谱遥感成像。采用该技术可适时获取窄带光谱内的多光谱图像,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出更多的多光谱图像信息。  相似文献   
28.
岩石强度对冲断层形成特征影响的砂箱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通过地形变化的砂箱模型模拟了两盘岩石强度差异对冲断层形成特征的影响作用。模型设计为在基底收缩参与的情况下 ,变形前地面坡度递增的单侧挤压系列。实验结果显示 ,当变形前地形水平乃至初始地面坡度很小 (<7°)时 ,挤压作用形成两组倾向相反的冲断层。若初始地面坡度显著 (>7°) ,则只形成倾向与挤压方向相反的一组冲断层。结合应力分析认为 ,若两盘岩石强度均一或相近 ,挤压作用形成两组对冲断层 ;当强度明显差异的两盘发生碰撞时 ,强度大的一盘优先向能量弱的方向释放能量 ,形成向另一盘仰冲的一组冲断层。实验结果与陆陆碰撞带剖面断层形态上有较好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9.
渤海湾盆地基岩地质图及其所包含的构造运动信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油气勘探资料编制的渤海湾盆地基岩地质图 ,分析了基岩露头分布及其反映的中、新生代构造运动特征。基岩地质图显示渤海湾盆地基底岩层受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影响发育有一系列近EW向、NNE—NE向的褶皱和逆断层等挤压构造变形。基岩露头展布表明渤海湾盆地西部、北部在侏罗纪之前的剥蚀作用明显强于东部和南部地区。基岩地层形成的区域褶皱轴向及各亚构造层之间的不整合面接触关系反映出在下—中三叠统沉积之后至下—中侏罗统沉积之前的某个“关键时刻”渤海湾地区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变革 ,导致早期的近EW向构造被NNE—NE向构造替代。而从区域应力体制来看 ,下—中侏罗统沉积之后渤海湾地区的区域构造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 ,从中生代早期的挤压构造环境变为以裂陷作用为主的构造演化时期  相似文献   
30.
多年来 ,雁列构造被作为走滑作用的结果、并得到物理模拟实验模型的支持 ,通常作为走滑断层的判据加以运用。本文根据针对黄骅盆地所设计的曲折边界基底均匀伸展模型和针对焉耆盆地所设计的基底均匀收缩斜向挤压模型的砂箱实验结果 ,给出了雁列构造另外的成因解释。认为雁列构造的成因并非局限于基底走滑作用 ,基底均匀变形条件下的斜向伸展或斜向挤压作用均可形成雁列构造 ,因此雁列构造不能作为走滑断层存在的充分判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