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56篇
  免费   9416篇
  国内免费   3311篇
测绘学   2182篇
大气科学   2311篇
地球物理   30681篇
地质学   15588篇
海洋学   1817篇
天文学   1393篇
综合类   2232篇
自然地理   879篇
  2024年   122篇
  2023年   790篇
  2022年   1174篇
  2021年   1507篇
  2020年   1160篇
  2019年   1364篇
  2018年   979篇
  2017年   970篇
  2016年   841篇
  2015年   1367篇
  2014年   2224篇
  2013年   1823篇
  2012年   2431篇
  2011年   2236篇
  2010年   2191篇
  2009年   2467篇
  2008年   2412篇
  2007年   1885篇
  2006年   1907篇
  2005年   1950篇
  2004年   1775篇
  2003年   1812篇
  2002年   1884篇
  2001年   1779篇
  2000年   1560篇
  1999年   1486篇
  1998年   1454篇
  1997年   1564篇
  1996年   1574篇
  1995年   1641篇
  1994年   1479篇
  1993年   1487篇
  1992年   1536篇
  1991年   1397篇
  1990年   1209篇
  1989年   853篇
  1988年   115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51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51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43篇
  1979年   47篇
  1977年   19篇
  1976年   18篇
  1974年   20篇
  1954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地震科学进展》2020,(1):F0004-F0004
《地震科学进展》期刊简介:本刊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2020年第1期由原刊名《国际地震动态》变更为本刊名,是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月刊。本刊是地震系统内容覆盖面广的优秀刊物之一,创刊50年来以其独具特色的办刊宗旨和出版质量经久不衰。本刊以多种形式刊登国内外在地震预报、地震预防和地震应急等防震减灾工作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本刊设有综述与评述、学术论文、地震科普、重大工程与科研项目进展、探索与争鸣、中国地震学会动态等栏目,本刊以出版周期短、内容丰富、可读性强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22.
建设韧性城乡的技术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地震多发、灾害严重,迫切需要提升抗震能力,实现韧性城乡的建设。本文围绕建设韧性城乡的技术途径,梳理了工程抗震技术发展的历史沿革,阐述了韧性城乡的提出背景。基于震害类比、实验验证和理论分析,总结提炼工程结构抗震能力“散”、“脆、”偏、“单”评估法,指出应以“整而不散”、“延而不脆”、“匀而不偏”、“冗而不单”的传统抗震技术及隔震与消能减震新技术作为实现韧性城乡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3.
对会昌台数字化洞体形变观测资料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会昌台大多数洞体形变观测资料稳定可靠,年变动态清晰,受气象因素影响不大,形变与洞温相关性较好,年变受控于洞温变化。雷电击坏仪器导致断记是影响连续率的主要因素,更换仪器可能对形变的趋势变化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4.
地震速报是地震部门一项重要地震信息服务职能,地震速报信息传播效率影响着地震系统的社会服务能力。本文结合当前地震速报概况和地震速报信息内容特点,对地震速报在各类平台的信息内容形式、技术服务特点进行分析,提供不同层次的地震速报信息服务需求,实现地震速报信息的社会效益和服务价值,为提高地震行业信息服务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26.
27.
28.
利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的固定地震台站与南迦巴瓦流动测震台站在2017年11月18日至2017年11月24日记录到的430个余震的直达波走时数据反演得到了震源区的三维P波速度、S波速度结构,并利用三维速度结构对余震进行了重定位.成像结果显示,米林地震震源区在0~5 km深度内存在低地震波速度异常;在5~15 km深度内,存在高地震波速度异常,该高速异常致使震源区西南侧的地震波速度高于东北侧.重定位结果中,余震呈条带状以NW-SE走向展布,震源深度具有西南方向深、东北方向浅的特征.主震位于11 km深度处、高地震波速异常体顶部,余震主要分布在高地震波速度与低地震波速度过渡的区域.对成像结果的分析表明,震源区浅部的低速异常具有低泊松比的特性,与富石英的沉积变质杂岩体-东久杂岩单元的岩性特征有关;深部的速度结构特征则可能反映了发震断层上盘地震波速度高,下盘地震波速度低的介质特性.余震重定位结果与成像结果联合表明:此次地震发震断层从11 km深度处,东久杂岩体下方的高地震波速度异常顶部开始破裂,继而在5~15 km深度内发生后续破裂,后续破裂的发生区域正处于喜马拉雅构造单元与冈底斯构造单元接触的形变区内.此外,根据地震波速度计算的泊松比反映了震源区持续的低泊松比特征,暗示此次地震与流体活动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9.
太行山南端浅层速度结构成像和隐伏断裂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行山南端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运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该区域的浅层P波速度结构和基底面展布形态,发现剖面浅部的P波速度变化与沉积盖层厚度和断裂分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跨断裂完成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对区域内2条第四纪隐伏活动断裂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结果表明,汤西断裂为东倾的正断层,控制汤阴地堑的西边界,活动年代为中更新世;汤东断裂为西倾的正断层,是汤阴地堑的主控边界断裂,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30.
以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地区——贵州乌蒙山七星关区为例,参考"全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形成的评价理论和方法,结合岩溶石山区地下水资源水文地质条件及开发利用实际,探索构建岩溶石山区县域范围内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通过系统评价七星关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认为该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大,但资源、开采强度、劣质水分布不均,降低了部分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及"三区三线"划定提供了依据。同时,该评价方法亦为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