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3篇
  免费   309篇
  国内免费   240篇
测绘学   139篇
大气科学   331篇
地球物理   176篇
地质学   566篇
海洋学   25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0篇
自然地理   23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7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Microorganic pollutants such as polycy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and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TPHs) are known to be present in urban ambient air. These organic compounds are prone to atmospheric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ver long distances, thus enabling them to accumulate even in regions remote from their sources. Deposition from the atmosphere can be via direct deposition and exchange with crops that may b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gested by humans. It can also take place via wet and dry deposition and air-water exchange. Following their deposition, these microorganic pollutants tend to accumulate in soils, sediments and in human and ecological food chains. There are many reports in the literature on the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 of microorganic pollutants, but there are few reports and data in Asia.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in Singapore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amount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and TPHs in ambient aerosol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these organic compounds in Southeast Asia is thought to be biomass burning (vegetation fires). Hence, air sampling was conducted during both smoke haze and non-haze periods.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will b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2.
新型导线在水电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华  杨海平 《测绘通报》2005,(10):18-20,32
结合山岭重丘地区的一水电工程,根据其特殊的地形条件,采用新型的导线布网形式,避免树木的大量砍伐,确保通视良好;再利用全站仪观测,按导线的严密坐标平差方法,运用MATLAB6.1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各控制点的坐标,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3.
柱撑粘土矿物层间域的性质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柱撑粘土矿物是近年来胺国内外矿物学广泛关注的矿物材料之一。柱撑粘土矿物层间域是一个特殊的化学反应场所。本系统评述了氮氧化物、重金属离子、阴离子、肥料养分及有机污染物等环境污染物在柱撑粘土矿物层间域中的催化还原、吸附、脱附、控释及光催化反应机理,着重阐述了柱撑粘土矿物的层间域性质,讨论了它们的环境化学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4.
天然金红石光催化降解藏红T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低压汞灯为光源研究了天然金红石悬浆体系中藏红T的脱色条件及其光催化反应动力学,讨论了溶液初始pH值、催化剂投入量、光强、气流量、催化剂粒径、反应气氛等实验条件对藏红T脱色速率的影响,阐述了实验过程中无机离子的生成情况。结果表明,该反应基本上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在酸性条件下尤其是当溶液初始pH值为2.5时,藏红T的脱色速率要比在碱性和中性条件下快得多;增加光强度能较大地提高反应的降解速率;催化剂最佳投入量为1.3g/L;在氧化气氛下该反应比在非氧化气氛快得多;通入气体的流量在40L/h最合适;反应溶液中有氯离子溶出说明有机物中的含氯部分被降解。本研究为光催化作用降解有机污染物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5.
26.
新型地下水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现有地下水空间数据库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基于关系数据库存储的地下水空间信息的数据模型,并利用关系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存储地下水空间数据。文中介绍了地下水空间数据结构并根据地下水特点给出空间数据的存储表的逻辑结构,设计并实现了新型地下水空间数据库。新型地下水空间数据库可以将地下水空间图形和属性统一存储于关系数据库中,改善了传统地下水空间数据库采用文件———数据库混合存储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在实际得到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7.
长江三角洲痕量气态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1999年5月至2000年10月,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设置6个观测站, 连续监测地表大气中痕量气态污染物的浓度, 得到NO, NOx, SO2, CO和O3的每分钟浓度平均值. 数据的总有效率超过80%. 监测数据可以代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整体状况. 6个观测点的NO, NOx, SO2, CO浓度的平均值远高于环境背景值, 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冬季出现全年最高值, 表明该区域已经被人为活动排放源污染. 发现该区域全年臭氧浓度高值出现在5~ 6月份; 9月份也有臭氧高值事件.  相似文献   
28.
利用湛江市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应用逐步回归的统计方法,对湛江市各测点的SO2、NO2、PM10浓度分别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建立预报方程,预报实践证明,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29.
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统计分析   总被引:60,自引:10,他引:6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0~ 2 0 0 0年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的统计分析表明 ,大气能见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冬、春、秋三季及全年日平均年际变化表现为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能见度较好 ,前期和末期能见度较差 ,2 0 0 0年能见度迅速好转 ;夏季能见度年际变化在 1997年以前与其他季节相反 ,1995年能见度最差。大气能见度与同期地面气象条件和主要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比较表明 ,春、夏、秋三季以空气湿度、PM10 和风速为主要影响因子 ,冬季以PM10 、SO2 、空气湿度和风速为主要影响因子。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空气污染物浓度呈反相关 ,与风速的相关性较为复杂 (有时呈正相关 ,有时呈反相关 ) ;高湿度 (相对湿度 f≥ 80 % )、小风速 (地面风速u≤ 2m·s-1)和雾是造成低能见度的主要气象条件 ;污染物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以冬季最为明显 ,秋季次之 ,夏季最差  相似文献   
30.
2002年11月30至12月4日,北京持续4天大雾天气,空气污染物在持续的稳定层结条件下,空气质量连续3天达5级以上。文中分析了大雾天气各主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以及此次过程中天气形势的特点及演变,并对造成大雾日空气污染天气的物理量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WNW气流、稳定性持续增加、逆温层结持续存在、低空风速较小、相对湿度大,导致局地污染物不能及时随大气扩散;1000~700hPa有弱的上升气流形成和维持,与500hPa高空下沉气流之间在低空的某层高度上形成稳定层结(逆温层),导致大雾及重污染的形成;850hPa为暖区,850~500hPa为冷平流,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