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5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物源及古水流体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利用地震地层学和沉积学方法,对合肥盆地中生代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代的下第三系的物源及古水流进行了研究。合肥盆地中-新生代主要发育大别、张八岭、霍邱和蚌埠等物源及古水流体系。其中,在侏罗纪以大别物源及古水流体系为主,在白垩纪张八岭和大别物源及古水流体系为主要的物源及古水流体系,蚌埠物源及古水流体系主要发育在新生代。张八岭和大别物源及古水流体系为主要的物源及古水流体系,霍邱、蚌埠物源及古水流体系是盆地内部次一级的物源及古水流体系。  相似文献   
22.
地层证据——对大别造山带汇聚历史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别造山带的汇聚演化历史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来自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显生宙以来的地层记录以及北淮阳地区的地层记录可能为两个陆块的汇聚模式提供制约。通过对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显生宙以来岩相古地理进行比较,其中3个阶段相似, 2个阶段差别很大。以浊积岩发育作为俯冲阶段的标志,磨拉石建造出现作为闭合的标志,显生宙以来,大别造山带曾经历了两次俯冲和两次汇聚,俯冲时间分别是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和早三叠世,汇聚的时间分别为中 晚泥盆世和中三叠世,早期的汇聚具有软碰撞特征,以上认知得到了北淮阳地区地层、古生物和沉积记录的支持,同时也与大别山造山带榴辉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基本吻合。高压 超高压变质岩在晚三叠世处于快速折返阶段,早侏罗世以前到达地表,其平均折返隆升速率为39~66mm/a。  相似文献   
23.
大别山周缘盆地物源研究:新结果及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任伟 《沉积学报》2010,28(1):102-117
叙述单颗粒碎屑矿物在大别山周缘盆地物源分析中的运用。现代河流沉积与大别山源区的对比研究表明碎屑石榴石、K 白云母和电气石的化学组成可以有效地被用于物源分析。它们在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沉积中的特征揭示了大别山源区岩石组成的复杂性,由扬子大陆深俯冲折返所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在白垩纪—古近纪逐渐向东南缘盆地提供了重要的物源, 在侏罗纪时期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北缘盆地的源区。石炭纪时期大别山北缘盆地中碎屑Cr 尖晶石的化学组成和碎屑锆石U Pb年龄结构指示源区岩石组成主要为早古生代华北大陆南缘活动大陆边缘的特征;此外,锆石U Pb年龄指示源区岩石也具有扬子大陆的特征。  相似文献   
24.
位于中国东部苏鲁造山带北侧的胶莱盆地发育早白垩世莱阳组,厚约2000m,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包括砾岩、砂岩和页岩,以及少量泥灰岩、白云岩和凝灰岩。它可以分为4个岩性段,每个段大致形成一个向上变细的旋回。砾岩砾石成分主要为花岗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和大理岩,其次是黑云片岩、灰岩和沉积碎屑岩、火山岩和花岗岩等。莱阳组砂岩主要由岩屑长石砂岩以及岩屑砂岩组成,具有低的成分成熟度,Q/(F+L)平均为0.42(0.19~0.84)。石英主要由单晶石英组成,长石包括斜长石、微斜长石等,岩屑主要为火山岩和变质岩,其次为沉积岩。6个砂岩地球化学样品分析表明,砂岩的SiO2、Al2O3、TiO2、Fe2O3^T;、MnO、MgO、CaO、Na2O、K2O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0.53%、13.10%、0.41%、3.09%、0.06%、1.23%、1.69%、3.38%和3.38%,类似于晚元古代造山带砂岩成分。莱阳组砂岩稀土元素分析表明,La含量为38.4×10^-6(28.0×10^-6-50.5×10^-6),Ce含量为69.3×10^-6(58.1×10^-6~81.3×10^-6),稀土总量为134×10^-6~197×10^-6,轻稀土明显富集,La/Yb为20.18(11.91~25.98),(La/Yb)。为13.60(8.03~17.52),有中等到弱的Eu负异常(δEu=0.58-0.88),Ce为弱的负异常(δCe=0.78~0.97)。Ce含量、稀土总量和Eu异常揭示源区岩石形成时的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砾石统计揭示,莱阳组物源区的剥蚀序列按时间顺序应该是花岗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脉石英、灰岩和碎屑岩-正长岩。砂岩点统计、F1-F2判别图、La—Th-Sc和Th—Sc—Zr/10判别图揭示,莱阳组砂岩主要源区属于大陆弧的长英质火成岩区,少许来自再循环造山带。砂岩Zr/Y比值揭示莱阳组砂岩与分布在山东荣成地区具有大陆弧构造背景的片麻岩具有亲缘性。这表明山东胶菜盆地莱阳组砂岩源区主要来自苏鲁造山带,其次有少许来自扬子陆块。造山带周缘盆地的陆源沉积物中,砂岩的碎屑组分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源区构造背景的继承性,反映的是源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5.
26.
大别造山带北缘中生代地层格架厘定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大别山北麓陆相中生代地层发育 ,由于缺乏可靠生物化石证据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直到现在仍然存在巨大分歧 ,这制约了造山带研究的深入。根据对发现的火山岩碎屑和 K- Ar同位素年代学数据 (10 3.6— 138.3Ma)研究 ,表明凤凰山组、周公山组和毛坦厂组同属于早白垩世 ,并且可能是同期异相产物 ;覆盖在毛坦厂组之上的黑石渡组亦为早白垩世。根据地层接触关系、同位素年龄数据和岩相对比 ,三尖辅组以中侏罗世为主 ,可能跨早、晚侏罗世 ,与防虎山组和圆筒山组为同期异相。已有的石榴石重矿物分析和孢粉研究支持上述结论。地层接触关系表明白大畈组为早白垩世火山岩。  相似文献   
27.
可以近似地把地质历史时期的碳循环看做为在沉积碳酸盐和沉积有机碳化学库之间的平衡。碳循环研究直接关系重建地球古大气、古海洋、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的历史,关系正确认识沉积矿产的成因。现在,人们已经对显生宙时期、对晚元古代碳循环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进展,但是对整个元古代和太古代碳循环的研究工作十分薄弱。预料元古代和太古代碳循环研究将成为未来地球科学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我国存在适于元古代碳循环研究的地质条件,建议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8.
分子地层学     
分子地层学,也可称作分子古生物学(Molecular Palaeontology),是研究沉积地层中被称做“分子化石”(Molecular fossil)的学科。所谓分子化石是指沉积物(岩)中那些来自生物遗体、具有一定沉积、地层和古生物学意义的有机分子,虽然经历过成岩作用的变化,但它们仍保留有原来的化学结构。分子地层学是一门介于沉积、地层、古生物学和生物学、有机化学之间的边缘杂交学科。60年代后期,G.Eglinton和M.Calvin(1967)发表了“化学化石”的著名论文。随后,M.Calvin(1969)在《化学进化》一书中撰写了“分子古生物学”的章节。70年代后期,B.P.Tissot和D.H.Welte(1978)对“地球化学化石”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这些  相似文献   
29.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重金属、氮和磷污染研究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黄河三角洲河流、沼泽、潮坪环境主要为粉砂质沉积,重金属Cd、Pb、Zn和Hg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7~0.30 μg/g,9.7~36.3 μg/g,37.4~110 μg/g和0.01~0.25 μg/g, Cu、 Ni、Cr和Mn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8.4~58.0 μg/g,17.9~43.7 μg/g,38.7~80.7 μg/g和 423 ~980 μg/g.由于Pb、Zn、Cd和Hg的含量较低,Cu、Ni、Cr和Mn的含量与背景值无明显差别 ,黄河三角洲沉积可能未遭受明显的污染.黄河三角洲富粘土粒级的粉砂质沉积明显富集重金属.但若排除其影响,黄河口沉积物剖面从下至上Pb、Zn、Cd和Hg含量仍呈现上升趋势, 反映出自八十年代以来黄河流域经济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的总氮含量一般较低(110~670 μg/g),其中NH3态氮的比例仅为0.01~0.06.沉积物中总磷含量为4 30~760 μg/g,主要为钙磷酸盐,以FePO4和AlPO4形式存在的磷的含量仅分别占0.00 ~0.08和0.00~0.03.因此,沉积物中的氮和磷不会对环境产生较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皖南浙西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硅岩物源与环境类型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野外与室内的研究工作 ,认为皖南浙西地区晚震旦纪至早寒武纪的硅岩是复合成因的产物 ,其物源类型比较复杂 ,包括热水来源、生物来源及陆源输入 ,但以热水来源的SiO2 为主。产出的环境属于近洋脊与大陆边缘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的研究都证明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