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基于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周边地区2020~2022年流动地磁原始矢量资料,获得2期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磁偏角D、总强度F和垂直分量Z均由正异常高梯度带转变为负异常高梯度带,磁倾角I的0值线大致沿地块边界走向线展布。水平矢量和垂直矢量的幅值局部弱化及方向转变区主要分布在地块边缘和地块交界区域,矢量幅值和方向在地块边界、断裂带及周边区域以及断裂带两侧具有明显差异。历史震中磁异常变化表现为磁场各分量的0值线展布、高梯度带、水平矢量和垂直矢量的局部弱化及方向突变等特征。青藏地块东北缘、阿拉善地块东南缘、鄂尔多斯地块西北缘及以北地区岩石圈磁场异常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22.
利用2018—2021年连续4年流动地磁数据,分析了2021年5月22日玛多MS 7.4地震前后周边区域岩石圈磁场部分要素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震前1—3年岩石圈磁场水平矢量在震中100 km范围内出现了幅值减小、方向转向或无规律变化的弱变化现象,震中位于磁倾角、总强度、垂直分量的梯度带;震前1—2年,水平矢量的弱变化的特征更明显,弱变化区域更靠近震中,震中在磁倾角、总强度、垂直分量的“0”变线周围20km范围内;在震前2—3年,震中周边200km范围内,岩石圈磁场水平矢量方向与断层走向有较高的一致性;震后,水平矢量的弱变化现象消失。震前两期至震后一期结果显示,震中位置与磁偏角、磁倾角、总强度、垂直分量“0”变线的距离经历了“远—近—远”的过程,说明玛多震中地下应力的变化与上述要素“0”变线的分布关系密切,这些要素可以作为震磁异常的佐证。  相似文献   
23.
利用2018~2022年流动地磁场三分量矢量数据,结合甘东南地区活动构造的特征分析了四期岩石圈磁场的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2018~2021年岩石圈磁场水平矢量在华南块体与巴颜喀拉块体和柴达木块体交汇区域以及柴达木块体内部的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北东向区域有转向、对冲及幅值减小的异常变化,岩石圈磁场磁偏角、总强度、垂直强度也有高梯度带或者明显的正负分区现象;2021~2022年岩石圈磁场模量整体减小,依据磁场与应力的关系可以推断2021~2022年甘东南地区应力处于加载状态,岩石圈磁异常区域迁移至西秦岭北缘断裂带西段至东昆仑断裂带东段之间,该地区地震危险性增强,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4.
基于光释光测年的共和盆地风沙活动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盆地处于亚洲冬、夏季风和西风环流作用交替控制的干旱—半干旱区,盆地中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是重建过去气候的重要载体。就前人对共和盆地25个风成剖面的102个光释光(OSL)年代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晚更新世以来共和盆地的风沙活动在各个时期都有发生,黄土堆积主要是更新世末期到早全新世,古土壤主要是晚全新世发育的,但其测年工作缺乏高密度光释光测年检验。通过对共和盆地西南部的羊曲剖面进行系统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学研究发现,羊曲剖面主要是末次冰消期沉积的,9.6~7.1 ka风沙活动迅速减弱,7.1~2 ka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说明基于单个剖面进行环境演变重建需谨慎。结合盆地内已发表OSL年代结果,末次冰消期以来,风沙活动在共和盆地一直存在,其最强烈时期是14~10 ka左右,黄土主要是末次冰消期14~10 ka沉积的,古土壤发育主要集中在3~2 ka和6~4 ka,此外在9~8 ka也有发育。  相似文献   
25.
以深圳市坝光银叶园和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19种湿地森林树种叶片可见光近红外光谱与全氮(Total Nitrogen, TN)、全磷(Total Phosphorus, TP)、全钾(Total Potassium, TK)含量关系为基础,分析了11种光谱预处理方式、3种光谱数据降维方式和2种建模方法对模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标准正态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 SNV)结合一阶导数(first derivative, 1 st)预处理方式下模型精度最高;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降维处理对模型的降维效果最好;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的建模效果精度最高。对于TN、TP、TK最佳模型的预测确定系数均在0.80以上,模型RPD值也在2.0以上,SVR模型可以用于树种叶片TN、TP、TK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6.
沪宁高铁某站场改建工程在咽喉区的狭窄区域同时出现PHC桩、CFG桩、水泥搅拌桩等多种地基处理方式,为克服PHC桩挤土效应对其他桩的可能影响.分别采用圆孔扩张理论、有限元分析方法及“等量桩”简化方法对PHC桩施工的单桩挤土效应、双桩挤土效应及群桩挤土效应进行了计算分析,获得不同条件下的挤土位移和挤土应力分布规律,进而对该区域基桩的合理施工顺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7.
利用ArcGIS转换HPD源数据库中航海物标空间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颖  徐进  李家  张安民  卫国兵  杨龙 《测绘科学》2013,38(5):141-142,145
我国海事测绘部门自2008年开始引进CARIS HPD海道产品数据库系统,其空间数据共享转换方法一直是无法解决的难题。本文从CARIS HPD物标源数据库和Shapefile文件数据存储结构入手,详细阐述了CARIS HPD航海物标源数据空间信息获取方法和ArcGIS Shapefile文件生成方式,并提出将物标空间数据从HPD源数据库转换至Shapefile文件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8.
新疆塔县地区广泛分布小规模岩质崩塌,是该地区频繁爆发泥石流的主要物源。调查发现,这些崩塌主要受区域性节理和风化作用控制。为揭示塔县地区岩体冻融劣化及崩塌机理,本文选取崩塌岩体中岩性比例最高的片麻岩,在干燥和饱和条件下进行不同次数的冻融循环试验,通过SEM电镜扫描和吸水率、大开空隙率以及质量损失测试,研究片麻岩样微观结构和宏观物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内部应力以及冻胀力的作用下,片麻岩微观结构发生劣化,联结较弱颗粒的破碎、剥落以及微观裂隙的扩展导致斜坡表层岩体强度降低,抗风化能力下降。而在冻融循环作用的长期影响下,这种风化作用会逐渐进入坡体内部,最终导致连续小规模崩塌,并在坡脚处堆积,为泥石流提供物源。  相似文献   
29.
考虑地层变异特征一致性的围岩变形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正  杨龙才  张勇  赵伟 《岩土力学》2019,40(5):1947-1956
目前地层变异性分析大多基于地层重复性沉积和变异特征一致性假设,而未考虑地质构造和风化作用的影响,忽略了地层变异性特征一致性的检验。为此,提出地层变异特征一致性的检验和分区方法,采用岩土相局部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的相关系数作为一致性的定量判据,基于耦合Markov链模型模拟地层分布,并通过Monte Carlo方法分析隧道围岩变形的不确定性。利用青岛轨道交通某斜井的地质钻孔数据,探讨了地层变异特征一致性对地层分布和变形模拟精度的影响,分析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地质构造和风化作用导致地层变异特征不一致时,增加钻孔数量无法提高地层分布模拟精度,采用所提方法对地层变异特征一致性检验并分区后,可避免状态转移概率矩阵中局部地层分布特征缺失的问题,提高围岩变形不确定性分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0.
正近年来,随着铀矿勘查与研究程度的深入,在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发现了皂火壕、纳岭沟、大营、东胜等一系列大型—特大型砂岩型铀矿床。大量学者对这些铀矿床的成矿环境、成矿年龄、铀源和成矿流体来源及有机质在铀成矿中的作用、成矿模式等方面做了非常系统的研究,但是关于成矿流体来源方面不同的学者具有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该区铀矿富集所需的还原剂主要来自下伏古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