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6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20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在重点梳理兴蒙造山区及其相邻地区早白垩世地层分布与沉积古地理特征的基础上,从地层沉积学角度探讨了研究区早白垩世沉积盆地特征。兴蒙造山区中东部在晚侏罗世巨厚粗碎屑沉积建造之上发育了巨厚的酸性-中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与河流-湖泊相沉积岩系,构成中国东北部巨型NE向火山岩-沉积岩带。兴蒙造山区中东部早白垩世早中期以断陷(裂谷)盆地为主,古地貌以高地、河流和湖泊共存为特征,气候温湿且炎热,热河生物群萌生;早白垩世中晚期,北东向地壳强烈伸展并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展,沉积盆地及充填建造和热河生物群也相应地向更广泛区域辐射发展。兴安岭-燕山沉积-火山岩带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无关,板内软流圈上涌导致的区域性伸展是其主要的成因动力机制,也是中国东部早白垩世中晚期更大规模区域性伸展作用的序幕。兴蒙东部早白垩世晚期沉积盆地发育和古地理格局受Izanagi板块向亚洲大陆东部俯冲弧后伸展构造机制约束。  相似文献   
22.
在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东天山南北两侧(准噶尔东缘和吐哈北缘)早二叠世沉积序列、岩相组合、古流向及盆地演化。研究表明,早二叠世准噶尔盆地东缘石人子沟组和塔什库拉组发育枕状玄武岩、流纹岩等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和海相砂、泥质及碳酸盐岩复理石相沉积,并含有大量的海相生物化石,指示了海相裂谷盆地环境。吐哈北缘发育依尔希土组,以安山岩、流纹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夹陆相碎屑岩为主,表现为陆相裂谷盆地环境。东天山南北两侧古流向及物源显示,东天山北侧,早二叠世古水流指向东南方向,在其南侧古水流指向西北部凹陷区,并且物源主要来自下伏前二叠纪岩石建造,表明早二叠世时期东天山博格达地区为汇水沉积区,且由东至西分别发育陆相和海相裂谷盆地,至早二叠世末期整体演化为陆相坳陷盆地。而导致东天山南北两侧早二叠世沉积环境迥异的原因是,石炭纪博格达裂谷东段祁家沟-天池地区和西段吐哈北缘地区演化的差异,造成随后的闭合阶段中东段早闭合、沉积环境“突变”,西段晚闭合和沉积环境“渐变”的不同过程。  相似文献   
23.
柳永清  孟祥化 《地质科学》1999,34(4):442-450
华北地台中寒武世鲕滩碳酸盐沉积序列中具有特征的低频(级)和高频(级-级)旋回层序叠加样式和规律。旋回层序内部的沉积构成、微相组构、成岩特点以及高频旋回的复合、叠加严格受复合海平面变动的控制。巨厚鲕滩形成于低频海平面变化的回落时期,但复合叠加于低频海平面变化中的级海平面变化更直接地控制着鲕滩建造的时空发育、进积迁移。鲕滩微相中鲕粒组构特征则主要与高频海平面变化相关。鲕滩高频海平面变化旋回层序的厚度频率分布、不同级次旋回叠加比率和样式以及大范围空间上的连续可比性规律可能说明它们受地球轨道参数周期性变动的控制。轨道旋回层序具有的特定变化时间周期和频率使得旋回地层学具有了年代学意义,可以对重要地层段、事件层及生物带高精度测年。应用旋回地层学的研究得到了中寒武世毛庄\徐庄\张夏期的界线(面)年龄,即毛庄(期)\徐庄(期)为530.50Ma、徐庄(期)\张夏(期)为526.90Ma,与前人应用生物年代地层学等方法得到的年龄值极为一致。  相似文献   
24.
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出露侏罗纪地层,其中以大煤沟地区发育最为完整.整个侏罗系发育具有辫状河河道、滨浅湖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的地层序列,厚度达到1100m.利用地层序列、砂岩碎屑组分及LA-ICP-MS微区定年方法,对柴北缘侏罗系沉积物源体系进行了研究.砂岩Dickinson图解显示其主要来源于再旋回造山带、碰撞缝合带和褶皱-逆冲带物源区.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早侏罗世具有1764~2496Ma(峰值年龄1787、2077和2440Ma);中晚侏罗世具有相同的年龄谱特征,分别是197~291Ma(峰值年龄238Ma),214~278Ma(峰值年龄238Ma);358~484Ma(峰值年龄404Ma),370~456Ma(峰值年龄418Ma);645~920Ma(峰值年龄875Ma),578~1160Ma(峰值年龄940Ma);1390~1991Ma(峰值年龄1875Ma),1550~1829Ma(峰值年龄1708Ma);2048~2484Ma(峰值年龄2272Ma),2161~2738Ma(峰值年龄2335Ma).研究表明,柴北缘侏罗纪沉积物源区由全吉地块(早侏罗世)扩大至柴北缘构造带、全吉地块、祁连山(中晚侏罗世).沉积物源区的显著变化是早中侏罗世之交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在柴达木盆地内部的沉积物质表现.  相似文献   
25.
陆相湖盆中沉积物滑塌常造成复杂的同沉积变形,对确定古地震事件、古地形等有重要作用,系统研究滑塌变形体系有助于厘清变形成因、理解变形机理和深化区域构造背景认识。笔者等梳理国内外滑塌变形研究进展,总结沉积物顺坡滑塌的形成条件、滑塌变形特征,尤其是滑塌褶皱的形态演化、伴生构造、对古斜坡的指示、有关滑塌变形的物理模拟等,并结合野外变形成因的识别,探讨滑塌成因与后期构造成因变形的有效鉴别标志。综合分析认为,陆相湖盆滑塌变形与重力流沉积密不可分,单一滑塌体的褶皱形态从滑塌体后缘到前缘由圆柱状褶皱、紧闭等厚直立褶皱转变为蘑菇状褶皱,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多个阶段。在滑塌褶皱中存在逆冲断层、碎屑脉体、不规则侵蚀面、软布丁构造等,引起滑塌变形的机制可分为应力作用机制和液化作用机制。物理模拟因其可改变材料物理参数的优势,可能成为未来滑塌变形的重要研究方向。指出在鉴别滑塌成因变形和后期构造成因变形研究中仍然存在较多争议,其中未固结沉积物的活化、再改造、生物扰动、液化现象的存在是确定软沉积物变形的关键,变形构造在大尺度、层系规模上具有相同的应力场并与区域构造背景相符合是后期构造成因变形的最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26.
由于露头资料缺乏,银额盆地生物地层研究一直较为薄弱,钻井的地层时代划分及主要油气产层时代归属存在较大争议.为了厘清银额盆地钻井所揭示的油气产层的地层时代,本研究对位于盆地西部乌珠尔坳陷的蒙额地1井下部岩芯样品开展了孢粉学研究工作.根据孢粉类群及其含量的变化,划分了2个孢粉组合:Osmundacidites-Deltoidospora-nonstriate bisaccate组合和Classopollis-Cyathidites-Quadraeculina组合.第一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含量相当,裸子植物花粉中无肋纹的双气囊花粉出现最为频繁,且多样性较高,并零星出现有具肋纹双气囊花粉,蕨类植物孢子以Osmundacidites为主,其他常见类群包括Lycopodiumsporites、Deltoidospora、Neoraistrickia等,均为我国侏罗纪常见属种,孢粉组合指示的地层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也可能下延至早侏罗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第二组合以Classopollis的高含量为特征,Quadraeculina和Cyathidites较第一组合含量增加,且未出现任何白垩纪的特征分子,反映了中侏罗世晚期的孢粉组合特征,气候由上述的温暖湿润转变为炎热干旱.根据本文的孢粉组合特征,原依据叶肢介化石定为上二叠统的地层宜重新厘定为中下侏罗统.同时,厘定的侏罗系在整个中国北方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共同显示由早中侏罗世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与含煤岩系向晚侏罗世酷热干旱环境与戈壁沙漠沉积体系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27.
鲁东诸城盆地白垩系由下向上包括林家庄组、辛格庄组和红土崖组。下白垩统林家庄组为杂色粗碎屑岩系;上白垩统辛格庄组为杂色细碎屑岩系,红土崖组为砖红色砂岩、砾岩互层沉积夹玄武岩(73.5Ma),为恐龙化石埋藏层位,并与区域上莱阳青岛龙及恐龙蛋化石等产出层位可以对比。诸城地区晚白垩世时期主要为冲洪积沉积环境,辛格庄组上部为洪泛平原粉砂岩—细砂岩—灰质土加积序列,局部夹扇中辫状河砾岩、粗砂岩,红土崖组下部与下伏辛格庄组顶部过渡部位是冲积扇泥石流、辫状河和洪泛平原粉砂泥质砾岩、砂岩加积沉积序列。识别出与冲积扇沉积体系相关的3种埋藏相类型:冲积扇泥石流、洪泛平原和辫状河河道(砂砾岩),前二者是研究区主要的埋藏相类型。所含化石主要为鸭嘴龙的残体骨骼,个体大小参差不等,互相间可叠盖一起,同时也有孤立发育的骨骼化石。高密度、单一种类恐龙残体骨骼化石的沉积、埋藏特征代表了恐龙集群埋藏—沉积事件。  相似文献   
28.
在发现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地层连续剖面的基础上,补充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的含义,将2组系统分为7个岩段,命名4个标志层;确定年代地层层序,完善大北沟阶和义县阶定义内容;研究重点门类化石分布和演化,建立系统生物地层分带序列,包括7个介形虫带和6个叶肢介带;划分陆相生物群发展阶段,将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置于“早期热河生物群”阶段的底部;开展旋回地层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地层等时格架,识别盆地演化的3个阶段和5个构造期;测得界线层型剖面点存在O同位素高值异常;锆石206Pb/238U测得张家口组顶部年龄为135.4Ma±1.6Ma,大北沟组中部为133.9Ma±2.5Ma和130.1Ma±2.5Ma。综合多学科研究成果,将界线层型剖面点定在张家沟剖面第9层底,以介形虫化石Cyprideastenolonga的首现为标志。  相似文献   
29.
天山晚白垩世—新生代沉积序列中发育K2/K1、N1/E3以及Q2/Q1 3个重要不整合面,它们作为重要的界面并结合沉积相序组合的发育,共划分出TC-0至TC-7等8个向上变粗、变浅的巨型沉积层序;砂岩碎屑模型分析表明,南、北天山物源构造属性有别,分别来自南北侧再旋回造山带或切割—未切割岩浆弧;砂岩组分和重矿物组合显示渐新世—早中新世间物源区曾发生过明显的改变,耦合于天山造山带沉积-构造演化;造山带内批量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呈现出频率较高的几个年龄组段,即频率48.84%的24.74Ma、频率27.91%的15.98Ma和频率11.63%的45.22Ma,从而确定了天山初始隆升及其后的几个主要隆升阶段的时限,即白垩纪末期—始新世(65.6~45.22~32.60Ma)的初始隆升以及24.74~15.98Ma、小于6.7Ma大于0.73Ma和小于0.73Ma等至少4个隆升时期;造山带隆升的年龄数据除部分和地层中磨拉石建造发育的年代基本吻合外,大多磨拉石建造年代增新约8~1Ma,反应了天山造山带边缘盆地内沉积层序发育和造山带形成演化间的耦合—滞后关系;天山最初的隆升时限为晚白垩世,渐新世末期北缘较南缘先期发育,同时北缘西段较东段表现强烈,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隆升才向土哈盆地和天山南缘迁移发展。  相似文献   
30.
再论道虎沟生物群的时代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的晚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产状平缓,主要为一套产有丰富动、植物化石的凝灰质泥岩和粉砂岩,并夹有数层火山岩。从区域上来看,在西台子一带主要为早白垩世义县组的地层,产有丰富的热河生物群的化石,常见者有鱼类Lycoptera davidi,Peipiaosteus pani,Yanosteus longidorsalis,Protopsephurus liui和鸟类Confuciusornis anctus;但在道虎沟—小西沟一带主要为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的地层,产有丰富的道虎沟生物群的化石,常见者有蝾螈Jeholotriton paradoxus和Chunerpeton tianyiensis,翼龙Jeholopterus ningchengensis和Pterorhynchus wellnhoferi,手盗龙类Scansorio pteryxheilmanni和(?)Pedopenna daohugouensis[本文对Xu等(2005)描述的道虎沟足羽龙(Pedopennad aohugouensis)的原始产地存有疑义],昆虫Mesobaetis sibirica,Mesoneta antiqua,Rhipidoblattina(Canaliblatta)hebeiensis,Brunneus haifanggouensis,Palaeontinodes haifanggouensis等,叶肢介Euestheria zilu jingensis,E.haifanggouensis,E.jingyuanensis和E.1uanpingensis,植物Cladophleln's(Osmunda?)sp.,Anomozamites angulatus,A.(Trymia?)sp.,Cycadolepissp.,Gmkgotes sp.,Pityospermus sp.,Pityocladus sp.,Zamitesgigas,Yanliaoiasmensis和Coniopteris burejem括等。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分布、生物群特征和地质年代学资料分析,笔者确信道虎沟生物群的时代为中—晚侏罗世(卡洛夫阶—牛津阶),根本不可能将其归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