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深层地热井下同轴换热器具有取热量大、出口水温高的特点,近年来受到供热行业的高度关注。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对单个供热周期内的中深层地热井下同轴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分析,缺乏对其长期换热性能的相关研究。本文根据中深层地热井下同轴换热器供暖季供热、非供暖季停歇运行的特点,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建立换热器的数值换热模型,并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模型进行离散,通过Matlab平台数值分析其在长期运行过程中换热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随着运行年份逐渐下降,且下降程度逐年减小,最终达到准稳态。其中,次年平均换热量的下降比例最大,且换热器埋深越大,换热量的下降比例越小。埋深为2 000、2 500、3 000 m换热器的次年平均换热量的下降比例依次为4.00%,3.78%和3.56%,第30年的平均换热量较第1年分别下降13.7%、13.1%、12.4%。岩体温度逐年下降,其受干扰半径逐年增加。在30 a运行期间,埋深2 000 m的换热器在每年供热季结束时的岩体温度受干扰半径从13 m增加至105 m。此外,换热器深度越大,其周围岩体温度受干扰半径越大。本研究结果阐明了中深层地热井下同轴换热器在长期取热过程中换热性能的变化规律,对换热器长期取热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
梁磊  张玲 《地质论评》2019,65(3):589-602
与压力、温度、源岩成分、部分熔融程度有关的岩浆起源量化分析是花岗岩研究的难点。以广西栗木第二阶段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在岩相学及晶体类型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熔体晶体群中的斑晶和小颗粒环带净边结构斜长石及自形石英等作为探讨花岗岩起源之初始岩浆的特殊晶体群,运用相图分析它们形成时的压力和温度,进而推导出初始岩浆形成时的压力约为0.43 GPa(相当于深约16km处的上地壳),开始熔融出岩浆的共结点温度约为720°,初始岩浆最终熔出温度略高于800°,源岩成分的基性程度Ab/An值大于7.8。研究还表明,选择的特殊晶体群没有经历岩浆上升途中的阶段性生长,并认为,对于钙长石含量低的An—Ab—Or—Q岩浆体系(An5%),斑晶条纹长石的成分能够反映花岗岩浆起源时的部分熔融程度。该研究克服了前人利用矿物化学成分计算只能得出岩浆侵位时结晶温度、压力而得不到部分熔融时的熔融温度和压力的缺点,可为花岗岩起源分析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3.
梁磊  张玲 《地质论评》2017,63(4):869-880
在基性—超基性岩中,特别是那些含矿岩体,常常发育有原生的侧向分带,传统的重力分异理论无法用原地分异机制对这一现象进行合理解释;新的硫化物成矿模型同样不能令人信服。我们在对重力结晶分异的研究中发现,对流干扰下的重力结晶分异可以形成侧向分带。研究采用动力学分析的方法,深入了解对流干扰下岩浆重力分异作用中的颗粒行为。在动力学分析中,考虑了前人研究中普遍忽略的伯努利效应。研究表明,伴随着快速对流干扰的岩浆重力结晶分异可以产生侧向分离效应,使颗粒趋于在侧壁附近快速堆积。侧分离效应和侧壁冷却效应一起迫使循环向热流上升中心方向后退,形成侧向分带岩石。由于对流通常只发生在岩浆侵位后结晶分异的早期高温阶段,与铜镍硫化物熔离的阶段相吻合,因此,铜镍硫化物的矿化通常与对流干扰下的重力分异密切相关。最后以一个实例解释侧向分带和成矿作用的形成机制。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关于重力分异的认识,为深入认识岩浆演化及指导找矿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4.
鉴于下一代重力卫星设计中利用更高精度的激光测距技术代替微波测距,对激光测距提高地球重力场探测精度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高精度的动力学重力场模型反演方法,推导了线性化的星间变率公式,并以一定的权融合卫星精密轨道与星间变率数据。通过模拟计算结果可知,当卫星轨道、定轨精度、加速度计精度与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相同,星间变率精度依次从1.0×10~(–6) m/s提高到5.0×10~(–7) m/s、1.0×10~(–7) m/s、5.0×10~(–8) m/s、1.0×10~(–8) m/s时,累积大地水准面误差则在120阶时依次从85.14 cm降低为33.09 cm、7.33 cm、3.70 cm、3.59 cm。结果表明当采用高精度的激光测距后,采用低低卫卫跟踪模式,地球静态重力场模型的探测精度有望比GRACE提高1个量级。当激光测距精度提高至10 nm/s时,计算结果与精度为50 nm/s的计算结果无明显差别,这表明过高的星间变率测量精度相对于其他指标而言有冗余。本文建议在其他测量技术精度未有提高的前提下,只需将激光测距的精度提高至50 nm/s即可。  相似文献   
25.
梁磊  董业才  高嵛飞  张玲  徐桃 《地质论评》2021,67(3):722-735
关于稀有金属花岗岩的成矿流体来源及与岩浆演化的成因关系长期存疑。现以华南稀有金属花岗岩的典型代表广西栗木花岗岩为例,通过对成矿地质体花岗岩垂向分带的岩相学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的深入研究,分析岩浆—热液的形成演化路径与成矿过程。研究表明,岩浆演化除了结晶作用外,还有大规模的气—液分离,岩浆—热液的形成主要与其中的气—液分离有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岩浆残液。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均来自第二次气—液分离形成的二级残余富气流体相构成的岩浆—热液,岩浆—热液系统由3个不同空间分布的分支系统组成,每个分支系统在不同环境下以交代、结晶等不同形式与上部地质体作用,演化形成成矿流体,最后形成岩体接触带及附近的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和以细晶岩为底部边界的成分分带。研究成果还原了岩浆演化形成岩浆—热液的详细路径,构建了成矿模型,对深入认识花岗岩的岩浆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6.
27.
梁磊  周启  任东宇  文学虎 《测绘通报》2021,(12):124-129
从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快速缩编派生出多尺度数据库,是地图制图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大量图斑,首先通过研究图斑栅格综合,减少碎图斑数量;然后构建图斑语义邻近度模型、空间几何拓扑模型,分析了顾及拓扑和地区地理特征约束下的地类图斑制图综合方法;最后形成了自动化图斑缩编生产工艺流程。基于上述方法,采用计算机编程技术研发国土三调缩编系统,并应用于四川省某县23万图斑量的三调数据并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本文方法的成果符合专题制图要求,极大地提高了三调图斑的自动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28.
以2019-01 GRACE-FO实测数据为例,基于动力学方法,采用24 h弧长,通过设置不同的加速度计偏差参数校正策略,分析其对轨道拟合及时变重力场反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轨道拟合结果与加速度计校正参数的个数有关,加速度计校正参数个数越多轨道拟合的效果越好,而对于三轴加速度计不同方向采用不同策略时,轨道拟合结果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基于本文加速度参数校正策略计算时变重力场时,计算结果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结果的好坏与加速度计校正参数有关,同时与不同方向的加速度计参数校正策略相关。综合分析对比发现,对三轴加速度计不同方向采用不同的校正策略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其差异主要体现在40阶以上部分,其中Y方向的参数较多时计算结果最优。  相似文献   
29.
应用单道浅层地震、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技术对地层结构及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黏土矿物组成和结晶学特征等气候代用指标进行分析,高精度刻画了北部湾东南部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演化及驱动机制。指标变化显示南海西北部75千年(75 ka)以来物源供给受气候及海平面变化的协同控制。晚更新世受海因里希(Heinrich)全球气候变冷事件及青藏高原巨大高度和纬度效应的调控导致56 ka、41 ka和28 ka东亚季风的冬季风较夏季风阶段性增强,步入全新世以来,北部湾东南部历经多次干湿交替性升温过程,逐步演化到现今气候阶段。  相似文献   
30.
青海省茫崖地区目前有两处滑石矿床,为野马滩滑石矿及茫崖石棉伴生滑石矿,两处滑石矿床的赋存地层及成矿类型不同。野马滩滑石矿赋存于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片麻岩组的大理岩段中,主要含矿岩性为白云石大理岩,由于构造多期叠加、热液活动强烈,滑石矿床具有层控后期热液变质的特征,属区域变质叠加热液交代型;茫崖石棉矿床中的滑石矿体集中产于岩体中下部的蛇纹岩中,受超基性岩体及控岩构造的控制,成因为超基性岩热液蚀变型。通过对成矿地质背景、含矿岩性及矿体特征和矿石质量进行对比,了解区内滑石成矿类型,为寻找高品质滑石矿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