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南海大尺度动力场年循环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应用COADS风应力、Levitus温度资料,描述南海上层海洋动力场的年循环及其与热力场之间的关系和南海大尺度动力场的年际变化。针对冬、夏2个季节,分析Sverdrup环流场与上层海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上层海温变化与上层海洋环流基本结构非常相似,即上层海温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海Sverdrup平衡,而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平均海温场与流函数场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好。本文还着重分析了El Nino期间和La Nina期间的南海异常流函数场。研究发现,异常流函数场在El Nino期间的夏季主要是强化南海自身的环流结构,即强化南部反气旋式涡流(gvre)和强化北部气旋式涡流;冬季则削弱整个南海的气旋式流场。LaNina期间对夏季环流态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即削弱北部气旋式涡流,而对于南海南部的影响甚微;冬季则强化整个南海的气旋式流场。  相似文献   
22.
利用由于海面摩擦造成的台风角动量的损失,推算出高风速下的海面阻力系数.高风速条件下的阻力系数迅速增大,与风速的平方成正比.此结论对于研究高风速下的海浪、风暴潮有着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3.
热带印度洋环流是由赤道环流体系、近赤道海域及边缘海环流和涡旋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动力调整过程受到印度季风和印度洋偶极子(IOD)驱动,具有复杂的多尺度变异特征.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热带印度洋开展的大面积水文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成果,其初步揭示了热带印度洋环流的多尺度演变特征及其控制机理.研究表明:(1)赤道风场直接驱动的开尔文波和罗斯贝波及赤道印度洋东边界反射的罗斯贝波调控着赤道潜流(EUC)和赤道中层流(EIC)的形成和演变;(2)赤道风生动力过程是东印度洋上升流温跃层年际变异的主要控制因素;(3)赤道波动将大量能量以沿岸开尔文波和辐射自由罗斯贝波的形式输送至孟加拉湾,调制该海域环流和涡旋的变异特征.本文亦探讨了动量平衡和海盆共振对赤道环流体系变异的可能影响,以及赤道风场通过风生动力过程调控东印度洋上升流演变时间等尚未解决的问题.文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印度洋联合调查计划,为更好服务于热带印度洋环流多尺度变率研究,保障海上丝路沿线国家海洋环境安全提供充足的数据和科研储备.  相似文献   
24.
对海洋中起伏运动(heaving)信号的时空分布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气候系统中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文章通过再分析资料和模式对太平洋区域的heaving主要模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太平洋区域主要存在两种heaving模态: 第一模态主要表现为赤道东西两侧的温跃层异常信号反位相; 第二模态表现为赤道区域和副热带区域的温跃层异常信号呈现反位相变化的规律。本文对这两个主要heaving模态所涉及的物理过程进行详细讨论, 结果表明: 东西反位相模态主要是受赤道波动调节的结果; 而经向结构模态则主要是由赤道地区的波动和副热带区域的风应力旋度异常作用共同导致。此外, 我们还讨论了heaving模态可以通过海洋波动以及Ekman输送等过程对海盆尺度的热输送(振幅约为5×1014W)以及海洋热含量(振幅约为1.5×1020J)的再分配起到了关键的调制作用, 进一步表明heaving模态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利用水汽凝结的原理,提出一种从大气中提取淡水的方法。其原理简单,设备制作容易,造价低廉,安装方便,无能源消耗或较少能源消耗,无污染,是一项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获取淡水资源的技术。  相似文献   
26.
南海海洋动力过程观测与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主要从动力学角度回顾了近年来与南海环流有关的南海物理海洋学调查与模拟研究的进展。目前,对南海上层海洋海盆和次海盆尺度季节性环流的基本模态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对特定区域中尺度的环流特征也达成共识。已有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南海准定常涡旋的空间分布,获得其时间演化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其形成和演化的可能因素;研究行星波动在南海环流建立与调整过程中的作用,获得南海低阶行星波动的速度场分布以及南海环流建立与调整的典型时间尺度;分析并讨论南海与其周边海域,尤其是与西太平洋海域水交换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初步了解海峡水交换的季节差异及其水平和垂向结构,提出黑潮入侵南海的几种形式。未来南海环流的研究方向将扩展到能量学机制方面,并包括热量、动能、动量和涡度等物理量的多时空尺度迁移。  相似文献   
27.
南海几种海面风应力资料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利用卫星遥感(ERS1、ERS2)资料、综合海洋大气资料集(COADS)资料、Hellerman与Rosenstein客观分析资料,提取南海海面风应力因子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遥感资料与其他两种资料相比,具有分辨率高、量值合理的特点,建议在研究南海海面风应力气候学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尤其是中、小尺度涡旋时采用遥感资料。  相似文献   
28.
南海中尺度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1a(1993—2003年)TOPEX/Poseidon、Jason和ERS1/2高度计的融合资料为基础,统计了南海中尺度涡的时空分布,分析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结合QuikSCAT、ERS1/2风场资料初步探讨了南海中尺度涡形成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海中尺度涡存在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而季风强迫是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冬季冷涡(气旋涡)主要分布在吕宋岛西北和越南东南海域,而暖涡(反气旋涡)主要在18°N以北出现。春季暖涡在南海中部开始出现并得到充分发展。夏季暖涡明显多于冷涡,暖涡主要分布在越南东南和吕宋岛西北海域,而冷涡分布于越南以东和南海东北部。秋季冷涡主要分布在越南沿岸,暖涡则分布在南海东北部;11a海面高度异常均方根的时空分布变化也显示了南海中尺度涡存在较强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29.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is one of the large marginal sea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In comparison with open oceans, the SCS circulation has obviously transient characteristics due to its small basin-scale and semi-annually reversed monsoon forcing. …  相似文献   
30.
垦东地区海陆过渡带地震采集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垦东地区海陆过渡带勘探的难点,针对地震波激发和接收条件差、干扰波发育等特点,在海陆过渡带地震波的激发、接收以及测量等方面进行研究:优选了气枪震源和炸药震源激发参数;改进了检波器及检波器固定方法,从而提高了检波器与地表的耦合效果;对检波器进行实时定位监测。采用上述措施,提高了地震采集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顺利完成了该区的地震采集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