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利用云南宾川主动源资料,对比分析了阻尼系数法、水准法、最小二乘法、时间域迭代法以及维纳法去除气枪信号震源响应的效果。结果表明:①在参数选择正确时,以上方法得到的波形差异不大。其中阻尼系数法、水准法参数选取难度最大,最小二乘法虽然能够自动找到最优解,但步长设置过小时,计算效率低,步长设置过大时,易出现假极值点。时间域迭代法及维纳法的参数对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小。②对于高信噪比叠加信号,时间域迭代法得到的信号信噪比最高,计算时间对比其他方法增加不大,是一种较好的反褶积方法。对于单枪低信噪比信号,当只需要到时信息时,可使用时间域迭代法,但需波形信息时,从波形的可信度及计算效率上考虑,维纳法是更加折中的方法。  相似文献   
22.
通过分析预警系统的预警步骤来探讨影响获得预警时间的因素,并与瑞士地震台网预警延迟各步骤进行对比,得出中国地震预警系统仪器延迟时间为7.6s。提出地震波到台站所需时间的算法,较震中假设在台站中间的传统算法更为准确,在此算法下采用双台法和四台法计算接收地震波所需时间,得到中国地震预警延迟时间。讨论双台法和四台法在不同震源深度和台站密度下对预警盲区大小的影响,在台间距小于20km时,2种方法预警盲区差异不大。通过理论计算得出,在台站到达一定密度时,预警系统仪器延迟时间缩短比台站加密对预警盲区的缩小更有效。  相似文献   
23.
珠江口地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的边缘,具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特征,且NE向滨海断裂带从其中穿过,强震风险不可忽视。文中基于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合三维人工地震探测数据,人工进行初至P波震相拾取,并使用VELEST程序分别反演了陆域和海域的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走时残差均方根最小)和台站校正结果。台站校正结果的空间分布与区域地形、地质构造和沉积厚度相关较好,正值多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沉积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内,而负值多分布在花岗岩等基岩出露地区以及滨海断裂带北侧和北部断阶带内的部分隆起地区。新模型对人工地震走时的拟合精度较高,陆域走时残差均方根为0.07s,海域为0.21s。与华南模型相比,新模型对区域地震定位的效果更好,重定位后,陆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2.6%、S波降低了21.2%;海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5.7%、S波降低了15.6%。新模型可为区域地震定位、地震参数和三维成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高孔隙岩石局部化变形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压实带”是高孔隙岩石在脆-延性转换阶段发生的一种局部化变形现象.“压实带”的发现改变了关于局部化变形发生方向的传统观念.“压实带”对于理解地壳运动和变形的重要性以及在材料和石油工业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使得它成为岩石物理学和地质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围绕“压实带”,从实验研究、连续介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高孔隙岩石局部化变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5.
围压作用下岩石样品中微裂纹的闭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石中普遍存在的微裂纹对其物理性质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为了得到不同围压条件下岩样内部微裂纹形态的变化,选取几种具有明显层理的岩石圈岩石样品,在不同围压下沿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对纵横波速度和线应变等进行了测量,根据O’Connell模型通过计算得出有效泊松比、裂纹密度、裂纹孔隙度和裂纹的c/a比值(a为硬币形裂纹半长轴的长度,c为其半宽度).结果表明,随着围压的增加,在垂直于层理面的方向上裂纹闭合最快但c/a比值不减反增.结合显微组构分析可知,岩石中的裂纹表面实际上是凸凹不平的,在围压增加引起裂纹闭合过程中一条裂纹可以变成几个,长度成倍减小但宽度变化不大,所以在垂直于层理面的方向上c/a比值随围压增加而增大.但另两个方向上的变化明显不同,应该与模型本身的适用范围有关.通过同时测量纵、横波速度,计算c/a比值,可以对样品中微裂纹的几何形态及空间分布方式有定性或半定量的了解.  相似文献   
26.
受地震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近期取得成功的促使,我们研究了地震震级与单台接收的前3秒P波性质之间的关系。利用台湾宽频地震台阵的NACB台站记录到的震中距小于100km的46个地震的波形,我们发现高达6.5级地震的震级与初至P波特征周期的对数有线性相关关系。我们还发现,M〈6.5级地震的震级与初至P波的峰值振幅存在确定性的关系。虽然更大地震的初至P波峰值振幅的行为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我们建议在现场(单台)地震早期预警操作中联合使用前3秒初至P波的特征频率和峰值振幅。  相似文献   
27.
编码震源提高地震探测能力的野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深部结构研究是地震预报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传统人工地震受到探测深度、分辨率或震源能量的环保限制,探索利用小能量震源进行深部高分辨率探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雷达探测中的编码原理,开展了震源编码探测实验,利用人工震源向地下发送具有独特特征的随机编码序列脉冲,作为一次等效激发,利用准确记录的编码震源的源函数与地震连续观测的互相关进行“解码”分析,获取地下信息,形成编码地震探测技术.实验表明编码地震能够大幅度提高地震探测能力,利用小能量震源获得远距离的探测和高分辨率,是一种具有重要发展前景的人工探测技术.  相似文献   
28.
重复地震及其在人工探测中的潜在应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本文研究了地球物理学家在重复地震(Doublet)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针对天然重复地震数量少,区域分布有限,观测被动等问题,本文通过野外实验研究了人工震源信号的可重复性。由于人工震源位置已知,可随时主动激发,提出以此构建精确的人工重复地震,对于提高重复地震方法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利用人工重复地震进行大尺度的地震探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9.
地球背景噪声干涉应用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震台记录到的长时间的地球背景噪声进行互相关处理,得到的互相关函数可以近似地表征这两个台站之间的格林函数,这种数据处理方法被称为背景噪声干涉.近年来,背景噪声干涉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长足进展,并被广泛用于地下波速结构及其演化规律的研究.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背景噪声干涉研究的概念和理论依据,进而重点介绍了针对噪声源性质、互相关函数的波形到时和振幅特性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研究的回顾,分析总结了该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背景噪声干涉研究的新特点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30.
岩石应力状态的改变会使接收到的波形发生变化,这是利用弹性波检测介质性质和应力变化的基础.研究对应力敏感的弹性波参数及其分析方法对于发展介质应力监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实验室内以长方体花岗岩为样本,在不同的单轴压力下重复激发超声波且用三分量的传感器接收,利用记录的全波形信息研究了不同震相的到时、Rayleigh波偏振与岩石应力状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不同震相的波速对应力变化的敏感性为10-8/Pa数量级,且敏感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Rayleigh波>S波>P波.②随着应力的增大,Rayleigh波偏振变强,但其敏感性随应力增大而变小,这反映出了介质性质的非线性变化特性.③应力较小时,Rayleigh波偏振对应力的敏感性比波速大数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