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
南黄海胶体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切向超滤技术对胶体有机碳(COC)进行了有效分离,利用紫外/过硫酸钾法分别测定南黄海溶解有机碳(DOC)和COC的浓度。测定结果:南黄海表层水DOC的平均含量为340.0μmol/L;COC的浓度变化为30.2~125.0μmol/L,在DOC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30.9%,最高可达56.6%,结果表明,COC在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真溶解态有机碳(UOC)和COC之间的非相关性揭示了COC来源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2.
碳及其相关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是近十几年来海洋科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也是国际上许多前沿研究计划,如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陆海相互作用(LOICZ)、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CAOBEC)、上层海洋与下层大气研究(SOLAS)等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3.
李芳芳  徐华成  江和龙 《湖泊科学》2021,33(4):1163-1174
溶解性有机质(DOM)广泛存在于多种水环境介质,其光降解过程显著影响水体污染物的化学形态及生态风险.本文以典型陆源天然有机质(NOM)和藻源有机质(AlgOM)为研究对象,采用切向超过滤技术将初始DOM样品(Bulk,0.45μm)分为高分子量(HMW, 1 kDa~0.45μm)和低分子量(LMW,1 kDa)组分,研究胶体TiO2颗粒存在下不同分子量有机组分的光降解行为差异.表征结果表明,DOM样品的有机质均相对较多地分布在LMW组分中(55.3%~57.8%),但HMW的芳香性比LMW组分高;三维光谱结果表明AlgOM富含类蛋白和类腐殖物质,而NOM只含类腐殖物质;进一步分析发现类蛋白物质主要分布于HMW组分,类腐殖物质则主要分布于LMW组分.胶体颗粒的存在通过吸附作用抑制AlgOM中有机质及芳香性物质的光降解,而通过催化作用促进NOM中有机质及芳香性物质的光降解.胶体颗粒不改变不同分子量DOM中有机质的光降解效率顺序,均为HMWBulkLMW,说明HMW有机质更易光降解.但无胶体颗粒时AlgOM和NOM芳香物质的光降解效率为LMWBulkHMW,且胶体颗粒的存在改变不同分子量NOM芳香性物质的光降解顺序.另外,无胶体颗粒存在时陆源类腐殖物质比藻源类腐殖物质更易光降解,而胶体颗粒的存在均可促进藻源和陆源类腐殖质物质光降解;相比于HMW类腐殖质,LMW类腐殖物质具有较高的光敏性和优先降解特性.  相似文献   
24.
胶体是一种分散相粒子具有特定粒径(通常为1 nm~1μm)的混合物,天然水体中的胶体通常是指水环境中普遍存在,而又符合“胶体”形态定义的物质的总和.因为具有特殊的表面性质以及独特的水动力学特点,天然水体中的胶体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载体,尤其在促进重金属类的污染物迁移以及性质转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归纳总结了水环境研究领域中胶体概念的提出与发展,讨论了现有研究中对胶体的定义与理解,比较了当前几种主要的胶体提取手段的特点.同时,针对胶体在水环境中的环境行为,详细归纳了河湖水体中胶体的物质组成、特征以及相应的检测手段,重点总结了胶体在水环境中对污染物的结合作用、胶体污染物的生物效应、胶体自身的团聚规律以及胶体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机制.本文提出了胶体在水环境中复杂的组成成分与动态变化在胶体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对进一步揭示胶体环境效应的研究思路以及方法手段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5.
Fe3+纳米胶体颗粒的光吸收边蓝移与溶液中Al/Fe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合成了n(Al)/n(Fe)和碱化度不同的45个聚合氯化铝铁(PAFC)样品,进行了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光吸收边蓝移或红移以及Fe(Ⅲ)羟基氧化物和Al-Fe共聚体纳米胶体颗粒大小分布与溶液的Al/Fe比和碱化度(B=[OH]/[Al+Fe])密切相关。电镜观察和电子衍射分析表明:Al(Ⅲ)的加入使Fe(Ⅲ)羟基氧化物和Al-Fe共聚体纳米胶体颗粒变小、有序度降低是造成PAFE光吸收边蓝移和保持胶体颗粒在亚稳定状态下存在的重要原因。当n(Al)/n(Fe)〉8:2后,PAFC溶液中Fe(Ⅲ)羟基氧化物和Al-Fe共聚体胶体主要以〈10m的纳米颗粒形态存在,对应的光谱能级提高到26000cm^-1以上,且各种曰值下Fe^3+的光谱能级趋于一致。这表明,在大量Al(Ⅲ)存在条件下,PAFE中Fe3^+的所处的化学环境相似。点能谱分析显示,n(Al)/n(Fe)=4:6的样品中颗粒物的化学计量比最接近AlOOH,FeOOH,溶液的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26.
太湖流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的研究与战略思考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为了探明太湖水体中胶体磷含量,更深入认识营养盐在大型浅水湖泊中的循环过程和机理,分别从太湖的梅梁湾和贡湖湾两个不同类型的湖区采集水样,利用切向流超滤方法分离出胶体物质,对太湖水体中胶体磷含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水体春季胶体磷含量在0.017-0.029 mg/L间,其中梅梁湾藻型湖区胶体磷含量范围是0 023- 0.029 mg/L,贡湖湾草型湖区胶体磷含量在0.017-0.022 mg/L间.梅梁湾水体胶体磷占总磷比例平均为28.6%;而贡湖湾胶体磷占总磷比例平均达到39.3%.梅梁湾水体真溶解态磷含量显著高于贡湖湾水体,达贡湖湾的4倍.与澳大利亚的17个湖泊相比,太湖属胶体磷含量偏低的湖泊,但相对于海洋的研究结果,太湖胶体磷含量明显偏高.  相似文献   
27.
由于海水中富集大量可溶性盐类及各种金属离子成分,利用海水配置的海水泥浆具有相对密度大、胶体率低、稳定性差、失水量高等特点,不能满足泥水平衡盾构施工要求。为实现对海水泥浆改性以达到利用海水泥浆维持开挖面稳定,降低穿江越海盾构施工成本,选用CMC(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素PAC(聚阴离子纤维素)、聚丙烯酸铵等8种添加剂进行海水泥浆性质变化试验,优选出对海水泥浆改性明显的添加剂,并分析优选添加剂掺入量和时间对海水泥浆性质的影响规律。同时,基于优选的添加剂CMC,利用泥膜形成试验平台进行改性海水泥浆地层渗透试验。研究表明:不同添加剂对海水泥浆性质变化差异较大,增黏剂PAC、CMC对海水泥浆的改性效果稍好,24 h离析出现浑浊层、混合层、絮凝沉淀层。海水泥浆对地层渗透的滤水量大于改性海水泥浆,泥皮也稍厚,但呈稀疏状态。可以推测,添加剂中和部分海水成分,呈絮凝沉淀,多余添加剂表现出对淡水泥浆的增稠作用。  相似文献   
28.
金刚石表面镀镍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凯华  段隆臣 《地球科学》1997,22(1):104-106
金刚石表面镀Ni工艺,是在金刚石表面粗化处理后,首先以盐基型胶体钯使其表面敏化活化,进行化学镀Ni形成金属表层,然后以脉冲滚镀方式在其表面进行电镀加厚。镀Ni后的金刚石,抗压强度显著提高,表面性质得到改善,为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9.
用玻璃管控制硼氢化钾粉剂的释放代替了投放 1粒硼氢化钾片剂 ,使开始的反应速度得到适当的控制 ,从而得到较为满意的工作曲线和水样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30.
Study of colloidal phosphorus variation in estuary with salin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variation of colloidal phosphorus with salinity in estuary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which wa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particle and truly dissolved phosphorus with the purpose of ˉnding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erences between their behaviors in the estuary.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phospho- rus in particle, colloidal and truly dissolved phase at di?erent salini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were also studied to underst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porta- tion of colloidal phosphorus in estuarine area.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colloidal phosphorus, organic colloidal phosphorus and inorganic colloidall phosphate all descended from river-end to sea-end, illustrating their terrigenous source. Ratios of organic to total colloidal phosphorus decreased with salinity's increment, indicating that organic phosphorus was in°uenced by scavenging process of colloid more signiˉcantly as compared with inorganic phosphate. Both of the phosphorus variation tendencies and the proportion between organic and inorganic phosphorus in colloidal phase was similar with that in truly dissolved phase while di?erent from that in particle ph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