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黄土高原沟壑区干旱阳坡的地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干旱阳坡这种典型的困难立地进行因地制宜的植被恢复建设。本文选取甘肃西峰、山西吉县、陕西安塞、宁夏固原为研究区,采用25 m分辨率的DEM为数据源,基于GIS提取相关地形信息研究其干旱阳坡的地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沟壑区干旱阳坡面积比例占45%~54%,表现为高塬沟壑区>过渡地带>丘陵沟壑区。②不同类型沟壑区干旱阳坡面积比例随坡度的变化规律不同,高塬沟壑区呈左偏态分布,其他样区均基本呈近似正态分布,且丘五区和过渡地带呈双峰现象。③不同类型沟壑区梁峁坡面积比例关系为:高塬沟壑区>过渡地带>丘陵沟壑区;沟坡面积比例为:丘陵沟壑区>过渡地带>高塬沟壑区;川台地面积比例为:丘五区>过渡地带>丘二区>高塬沟壑。④不同类型沟壑区各立地类型组所占的面积比例各不相同,除高塬沟壑区外基本呈阳向缓坡组>阳向陡险坡组>坡顶或沟底。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抗旱造林与植被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坡面表土砾石空间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数码照相和处理技术,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坡面表土砾石覆盖度和粒径分布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陡坡坡面上,坡面中部砾石覆盖度最大;在缓坡坡面上,砾石覆盖度沿坡面呈总体降低趋势.砾石覆盖度与坡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砾石粒径沿坡面有总体降低的趋势,砾石粒径随坡度增加而降低.坡面砾石平均粒径介于6-20mm之间,粒径〉50mm的砾石在坡面的数量很少.砾石在坡面不同部位的覆盖度与粒径〈40mm砾石数量显著相关,2-50mm砾石面积占砾石总面积的60%以上,该粒径的砾石决定了坡面的砾石分布.  相似文献   
23.
栈式稀疏自编码网络的多时相全极化SAR散射特征降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恒辉  郭交  韩文霆  刘艳阳  宁纪锋 《遥感学报》2020,24(11):1379-1391
利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能够实现地物的识别和分类,而多时相全极化SAR可以获取地物更多的散射特征,提升地物识别精度,但高维散射特征的引入会带来严重的维数灾难问题。为了实现对高维散射特征的有效降维,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栈式稀疏自编码网络S-SAE(Stacked Sparse AutoEncoder)的多时相PolSAR散射特征降维方法。该方法首先对PolSAR数据进行极化目标分解以获取高维散射特征;然后使用S-SAE对获取的多维特征进行降维处理,其中S-SAE降维方法首先采用无监督训练方式进行逐层贪婪训练;再结合Sigmod分类器,利用监督训练的方式对S-SAE进行参数优化,实现高维特征的有效降维;最后以降维后的特征作为支持向量机(SVM)和卷积神经网络(CNN)分类器的输入,实现地物分类。通过仿真和实测的两组多时相Sentinel-1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双隐层的S-SAE降维方法在各分类器上均取得最优的降维效果;对比各降维方法在SVM分类器上的分类精度,S-SAE较于局部线性嵌入(LLE)与主成分分析(PCA)降维方法,总体分类精度分别至少提升了9%和14%;在CNN分类器上,S-SAE较于LLE与PCA降维方法,总体分类精度分别至少提升了7%和9%。  相似文献   
24.
纸坊沟流域水体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水量交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6年6月—2017年5月降水、地下水和沟头、上游、中游、下游的地表径流氢氧同位素特征分析,研究黄土高原丘陵区小流域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的时空特征,为该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氢氧同位素变异系数较高,具有明显的雨量效应、温度效应与季节效应。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对温度的响应较好。6—11月降水补给地表径流过程中,因蒸发损失约为37%,补给地下水过程的损失为54%。流域不同部位的降水和地表径流对地下水的补给相似,地下水排泄比例从沟头到下游逐渐减小。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也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6月—翌年5月,降水和地表径流对地下水的补给排序分别为:夏季秋季冬季和冬季秋季夏季,春季无明显的补给现象。地下水对径流的排泄比例冬季最高,夏季最低。降水和径流对地下水的年补给为26.89%和73.11%。地下水中约有88%的水源于夏半年(6—9月)降水的补给,12%的水源于冬半年(10月—翌年5月)。  相似文献   
25.
在已建立的黄土坡面细沟侵蚀CA模型基础上,侧重研究不同元胞大小对坡面细沟发育过程和细沟特征参数的影响。通过累积径流量和累积侵蚀量的Nash-Sutcliffe系数Ens和误差系数Re,分析元胞大小对CA模型有效性的影响。当保持模型其他参数和运行时间都不变时,元胞尺寸增大,细沟发育过程加速,细沟平均沟宽变宽,沟长变长,坡面径流和产沙的趋势提前,同时累积径流量减小,累积侵蚀量增加;当元胞尺寸变小时则相反。由于CA模型的流速是由元胞边长和时间步长的比值来决定的,所以只有其与实验坡面流速接近时才能提高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6.
蒸发是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影响区域水资源量的重要因素。通过选取黄土高原50个气象站1959-2015年的逐月气象资料,应用FAO修正的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黄土高原潜在蒸发量,采用Mann-Kendall检验与空间插值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各气象要素对潜在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多年平均潜在蒸发量在780~1 470 mm之间,由西北向东南递减。1959-2015年,黄土高原潜在蒸发量变化率为5.64 mm·(10 a)-1;春季变化率最大,其次为夏季和秋季,冬季最小。从空间分布看,西部、中北部地区和东南部地区潜在蒸发量均呈非显著性增加趋势。太阳净辐射量增加是黄土高原潜在蒸发量增加的主导因子,其次为实际水汽压、风速和温度。  相似文献   
27.
中国东北地区近百年来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降水是影响区域自然及经济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东北地区哈尔滨、长春及沈阳3站1906~2007年降水量实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近百年降水量变化的统计特征及其趋势.哈尔滨、长春、沈阳近百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544.7mm、604.0mm、709.8mm.除个别月份外,降水量的概率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在年内,1月降水量最少,占年降水量的1%;7月最多,占年降水量的26%~29%;连续最大3个月(6~8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2%~67%.降水量集中指数为14~18.年降水量变异系数为0.21~0.22,最大年与最小年降水量之比2.94~3.12.近百年内,降水量异常偏多年份为哈尔滨站的1932年,没有发生异常偏少的年份.长春站表现出显著的趋势性减小,哈尔滨及沈阳站未表现出显著的趋势性变化.在近百年中,1900~1935年东北为少雨期,1936~1959年为多雨期,1960年代以后则为少雨期.  相似文献   
28.
毛乌素沙地藓、藻结皮生态功能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结皮在荒漠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不同类型生物结皮有机体组成和比例不同,生态功能差异巨大。针对毛乌素沙地发育稳定阶段的藓、藻结皮,通过野外调查监测及室内指标测算,深入分析了两类生物结皮对土壤含水量、风蚀量和养分含量的影响尺度,并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模型定量比较了二者的生态功能差异。结果表明:(1)两类生物结皮下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呈现出先增大后波动下降的趋势,0—100 cm深度两类生物结皮下的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在0—80 cm深度,藓结皮的土壤含水量大于藻结皮,在90—100 cm则相反;(2)相比裸地,藓结皮和藻结皮影响下土壤风蚀量分别降低了156.0%和136.6%,但二者未达到显著差异;(3)两类结皮影响下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藓结皮下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分别为藻结皮的3.3、3.5、2倍;(4)生物结皮生态功能综合得分藓结皮>藻结皮>裸地(1.60>-0.64>-9.78)。本研究证实了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类型生物结皮生态功能的差异及其在保持水土和营养物质循环方面贡献程度的优劣,突出了在生物结皮探索工作中关于其类型或组成精准细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9.
《干旱区地理》2021,44(5):1240-1249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方法,对1971—2017年大理河流域干旱变化特征及其与极端降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尺度SPI对降水量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SPI1和SPI3适用于短期气象旱涝特征的识别,而SPI6和SPI12对揭示区域长期旱涝影响及持续时间效果较好。2种时间尺度SPI(SPI3和SPI12)的时间变异性均呈显著增加趋势。(2)不同季节SPI的变化趋势和干旱等级频次存在差异,仅冬季有一定的下降趋势,其余季节呈增加趋势,秋季最显著。年SPI波动幅度较大,总体上呈增加趋势,2001年以来最明显。干旱等级均以轻旱和中旱为主(21.2%~36.1%),夏、秋季发生干旱的频率最高。(3)干旱事件持续时间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长时间尺度干旱事件平均持续时间、最长持续时间以及下降速度均大于短时间尺度。(4)降水集中程度增大会导致SPI1减小,增加干旱发生的可能性。典型极端降水可能会降低干旱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30.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沙棘林水文特性及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云明  刘国彬  焦锋  张卫 《山地学报》2004,22(4):400-405
沙棘是黄土丘陵半干旱区的主要生态-经济型树种,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有重要作用。利用野外长期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人工沙棘林的水文作用。结果表明:7~10a沙棘林冠平均年截留率为8.5%,林冠截留率(I)与郁闭度(C)关系式为I=-1.59 0.018C^1.439。5~10a沙棘林枯枝落叶层单次降雨可截留0.89mm降水。林地土壤入渗速率大于荒坡,其稳渗速率为1.5mm/min。林地土壤水分随季节变化明显,5月末0~500cm土层平均含水率为生长季最低,10月末最高。0~100cm土层是沙棘利用水分的主要层次,100cm土层是沙棘抵御持续干旱的主要层次。和荒坡比较,2~3a沙棘幼林减少产流的作用较小,产流量占荒坡的90.8%~99.5%,从4a起,产流量迅速减少,占荒坡的35.5%,10a沙棘林地的产流量为2.74t/hm^2,仅占荒坡的5.3%。林地产流量(Rs)与降雨量(P)和最大30min雨强(I30)密切相关,关系式为Rs=0.094P^0.603I30^0.6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