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双累积曲线方法理论及在水文气象领域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在水文气象要素一致性及其长期演变趋势研究中,双积累曲线(DMC)方法以简单、直观、实用而被广泛应用.近30年来我国学者应用该方法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沙效应取得了良好效果.双累积曲线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分析两个要素(或变量)应具有正比关系.故在应用时要注意分析的要素应该具有相同物理成因或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参考变量应该是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自然变化的正确值,特别是在河流水沙分析中,降雨量需用具有代表性的面平均降雨量.  相似文献   
42.
基于PCRaster的流域非点源氮磷负荷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太湖流域上游的西笤溪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动态环境模拟语言PCRaster构建月水文和氮磷营养物质输出模型,分析流域内氮磷输出的时空分布特征。以输出系数法为基础,将分布式水文模型与非点源负荷模型相结合,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构建基于栅格的非点源污染模拟模型,根据1988~2007年的水文、水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定量分析西笤溪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量与氮磷输出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单元网格的月水文模型在该流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率定和验证期的Nash系数和线性相关系数R2均超过了0.80。应用模型估算西笤溪流域非点源污染2002~2005年总氮年输出量为1 670~2 035t/a,2002~2007年总磷输出量为102~164t/a。氮磷负荷的空间分布表明以稻麦或水稻/油菜轮作的农田是非点源污染的最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3.
1982—2015年中国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基于中国603个气象站的地表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以及GIMMS NDVI3g数据,采用变化趋势分析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82—2015年中国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应贡献。结果表明:① 1982—2015年中国植被恢复明显,在选择的32个省级行政区中,山西、陕西和重庆的生长季NDVI增加最快,仅上海生长季NDVI呈减小趋势。②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中国植被NDVI呈现整体快速增加和巨大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气候变化对各省生长季NDVI变化的影响在-0.01×10 -3~1.05×10 -3 a -1之间,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0.32×10 -3~1.77×10 -3 a -1之间。③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分别对中国近34年来植被NDVI的增加贡献了40%和60%;人类活动贡献率超过80%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中部、华北平原以及中国东北和西南等地;人类活动贡献率大于50%的省份有22个,其中贡献率最大的3个地区为上海、黑龙江和云南。研究结果建议应更加重视人类活动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
土壤无机氮的可利用性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植被演替进程的关键因子之一,尤其在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更为重要。因此,采用时空代换法,通过选取不同退耕年限(10 a、20 a、30 a、40 a)的刺槐林地及相邻对照草地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刺槐林在生长季(4~9月)土壤无机氮净转化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刺槐林地土壤NO3--N平均含量约是对照草地的4.57倍,而NH4+-N在两个样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刺槐林地及对照草地土壤在7~8月以硝化作用为主,在4~5月和8~9月以氨化过程为主,且刺槐林地氮素净转化速率大于对照样地。(3)刺槐林地土壤NO3--N在前30 a处于积累状态,随后呈现消耗趋势。总而言之,退耕地刺槐林营造可以减少土壤NO3--N的淋失,提高NO3--N净转化速率,但刺槐林NO3--N的累积状态在30 a后变为消耗状态。所以要采取应对30 a以上林龄的刺槐林采取间伐措施,以促进刺槐林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5.
基于小波多尺度分析的DEM数据综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同一地区,随着数字高程模型(DEM)分辨率的降低,或者地形图比例尺的缩小,DEM或地形图所描述的地形表面的细节部分不断舍弃而表现出宏观的骨架特征。本文将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和方根模型结合模拟这一过程,由基于1:1万比例尺地形图建立的DEM生成了两种新的较小比例尺DEM,对比不同比例尺等高线可知,较小比例尺保持了较大比例尺的山体轮廓、山脊、谷地走向等地貌形态的塑造。采用坡度和剖面曲率两个参数及信息论的方法,分别对原始DEM和新生成的DEM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DEM经过数据综合,不但地形表面的轮廓越来越平缓,而且地形表面的细节也越来越平滑。利用方根模型作为小波高频系数阈值选取的依据更贴近于传统制图综合方法,能够将比例尺的改变与综合程度结合起来,实现任意比例尺DEM的自动综合。  相似文献   
46.
引入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坡度数据和对植被覆盖反应敏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以延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参考已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对地形复杂地区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为基础,辅以坡度信息并利用分区和多步骤信息提取方法进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分类精度,研究结果对建立地形复杂地区实用性强的遥感影像分类技术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7.
黄土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减少土壤侵蚀和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作为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王东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反映了流域治理的过程。利用其1986、1994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该区18 a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探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并使用GM(1,1)灰色模型对王东沟流域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4年间王东沟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面积大小依次是农地>果园>林地>非生产地>草地,就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而言,依次为果园>农地>林地>非生产地>草地;以1994年为界将1986~2004年划分为两个时期,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有所不同;利用矢量图叠加,发现1994~2004年流域45.48%的土地发生了土地类型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主要有9种,农地转出的类型和林地转入的类型占多数;社会经济驱动、人为积极治理和政策导向是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GM(1,1)趋势分析表明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影响因子不变的前提下,果园面积仍有增加趋势,农地面积需要进行人工调控以保持一定的规模。  相似文献   
48.
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的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土壤水分序列和降水序列之间的关系。在黄土丘陵区,降水时间序列不存在自相关关系,相反土壤贮水量之间存在自相关关系;这说明了前期降水对后期降水没有影响,而前期土壤含水量的高低影响了后期含水量的多少。降水时间序列与人工油松林地0~80cm土层总贮水量序列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同时油松林地贮水量与降水时间序列相比表现出1个滞后时间距(1月),说明贮水量主要受当月和前一个月降水的影响。对于上部三个层次(0~10cm,10-20cm,20~40cm)的贮水动态与降水时间序列相关;而20cm以下的土层,与一个滞后时间距的降水时间序列相关系数增大;说明20cm以上土层的贮水量主要受当月降水的影响,20cm以下土层贮水量与当月和前一个月的降水有关。当月降水可以补充到40cm深土层。  相似文献   
49.
与传统光学遥感指标相比,微波遥感指标—植被光学厚度(VOD)具有对云和大气敏感性低和不易饱和的优势,可用于监测植被总含水量和生物量的变化。本文基于不同频率的VOD数据集(VODCA C-VOD、X-VOD、Ku-VOD和AMSRU X-VOD),利用趋势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00—2018年中国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植被类型VOD的时空动态变化,并在全国及区域尺度上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中国植被VOD呈极显著增加趋势,AMSRU X-VOD增加速率最快(0.062/10a),尤其是华东地区,而VODCA CVOD增加速率最低(0.013/10a),其中西南地区增速最高;不同植被类型中,草丛的增速最快,其次为针叶林和灌丛。(2)降水和辐射的增加促进了华北和西北地区VOD的增加,气温的贡献主要分布在华南和沿海地区,辐射对表征植被冠层的Ku-VOD和X-VOD的贡献较高。(3)不同数据集均表明人类活动是植被VOD增加的主要因素,VODCA C-VOD、Ku-VOD、X-VOD和AMSRU X-VOD的人类活动贡献率分别为171%、48%、43%和30%,在...  相似文献   
50.
基于DEM的地形湿度指数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地形湿度指数以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综合考虑了地形和土壤特性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在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根据对汇流面积时空变化的分析,地形湿度指数可分为静态、半动态和动态地形湿度指数等类型。在利用该指数评价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状况时,需要考虑计算方法与DEM网格单元大小的影响及其普遍适应性等问题。同时,针对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实际的水分循环过程和产流机制与现有地形湿度指数假设条件的差异,提出了地形湿度指数在黄土高原地区的研究设想与应用途径,以期为该区的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