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79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2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刘飞  杨经绥  连东洋  李观龙 《岩石学报》2020,36(10):2913-2945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YZSZ)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Z)蛇绿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壳和岩石圈地幔残余,是我国铬铁矿和蛇绿岩型金刚石的重要原产地,目前这两条蛇绿岩带的成因和相互关系还存在着争论。本文总结了YZSZ、BNSZ、狮泉河-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SNMZ)和松多缝合带蛇绿岩的时空分布、组成和构造背景,归纳了拉萨地块晚古生以来的岩浆岩分布,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Panjal地幔柱活动可能促使怒江洋和雅江西洋在早二叠世空谷期(283~272Ma)打开;(2)雅江东洋由于松多洋的南向俯冲在晚三叠世打开,与雅江西洋以萨嘎-措勤为界,并形成冈底斯东部245~200Ma岩浆热事件;(3)~140Ma班怒洋闭合以及南羌塘与北拉萨地块碰撞,导致雅江洋扩张速率加快而引发了北向拉萨地块的平板俯冲,进而导致班怒洋的再次裂解形成133~104Ma"红海型"小洋盆;(4)YZSZ缝合带西段南带蛇绿岩为北带的逆冲推覆体;(5)BNSZ和SNMZ蛇绿岩隶属于一个洋盆,后者代表了班怒洋成熟洋盆扩张脊的残余。  相似文献   
232.
田亚洲  杨经绥  杨华燊  田云雷 《地质学报》2019,93(10):2639-2655
新疆萨尔托海高Al型铬铁矿中几乎不含原生的铂族矿物(PGM)和贱金属硫化物(BMS)包体,显示出成矿岩浆贫硫的特征。BMS多产于铬铁矿铬粒间裂隙、基质及蚀变环带中,主要以赫硫镍矿和针镍矿为主,其次为辉铜矿、砷镍矿、硫砷镍矿、毒砂等。PGM以包体产于BMS或铬铁矿粒间缝隙中,以硫钌矿(RuS2)为主,还包括硫锇矿(OsS2)、硫镍锇矿\[(Os,Ni)S2\]、硫钌锇矿\[(Ru,Os)S2\],锑钯矿(Pd5Sb2)和少量Cu、Pt、Au的硫化物。铬铁矿全岩ΣPGE含量50. 64×10-9~92. 00×10-9,较世界范围内蛇绿岩型铬铁矿低,且具有IPGE较PPGE富集的特点,PdN/IrN在0. 1~0. 9之间,具有Os相对Ir富集的特点。铬铁矿主量元素和原位微量元素显示出与菲律宾阿科杰高Al型铬铁矿以及MORB中尖晶石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萨尔托海铬铁矿中PGM及BMS的种类、产出特征,结合铬铁矿全岩PGE及单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铬铁矿的形成与贫硫的拉斑玄武质岩浆与地幔橄榄岩的熔体岩石反应有关。铬铁矿形成后的晚期岩浆阶段使得自形程度较高的PGM(如硫锇矿)和BMS(如赫硫镍矿)形成,随后向热液阶段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温压条件改变、热液蚀变,形成了萨尔托海铬铁矿中Fe- Ni- As- S和PGM矿物组合。  相似文献   
233.
长石显微变形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石的变形机制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题,特别是基于矿物变形的显微构造研究是流变学研究的基础。从近地表到下地壳,岩石的变形从脆性破裂逐渐过渡至韧性蠕变,这些变形过程会被记录在岩石中,形成相应的显微构造。一般来讲,从低温低压至高温高压的变形环境,单一矿物的显微变形机制经历从微破裂、到矿物的溶解-沉淀、到位错蠕变、到动态重结晶作用、到颗粒边界滑移或扩散蠕变等的连续转变,它们之间的转换往往是过渡并且相互影响的,通常也会耦合发生。长石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造岩矿物,因此长石的变形行为会直接影响地壳的流变学性质,研究长石的显微变形机制对理解地壳流变学特性至关重要。长石还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矿物,主要分为斜长石和碱性长石两个端元,由于它们所属晶系的不同,有着差异的变形行为,然而这两个系列的长石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些物理差异性和化学行为的复杂性造就了长石非常复杂的显微变形特性。本综述从岩石的显微变形机制讲起,随后概述了长石的显微变形特征,尝试归纳不同温度条件下长石的显微变形表现,对比斜长石和钾长石的异同,总结不同显微变形机制对长石结晶学优选方位的影响,最后简单介绍了一下国际上显微变形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进展。  相似文献   
234.
正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一直以来都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我国地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所在。在青藏高原以往的研究中,无数的地质工作者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使得我们今天对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基本地质单元组成、地质演化过程和动力学机理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基本的素材成为继续深入开展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石。尽管前人在青藏高原内部及周缘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  相似文献   
235.
安多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为拉萨地体、羌塘地体及安多微陆块的结合部位,是研究拉萨地体、羌塘地体起源以及特提斯造山过程的关键位置。我们对采自安多地区的前中生代基底岩石及侏罗系沉积岩样品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多花岗片麻岩中锆石同时记录了510~505Ma岩浆年龄以及187Ma变质年龄;187Ma的变质锆石与510~505Ma的岩浆锆石具有相似的Hf同位素模式年龄(1.7~1.5Ga),表明寒武纪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古老地壳重熔。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结果揭示了安多微陆块石英岩具有498~484Ma、800~1000Ma和1800~1950Ma的年龄峰值,与南羌塘地体及特提斯喜马拉雅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相似,表明其在早古生代时位于冈瓦纳大陆北部印度陆块边缘。南羌塘坳陷东南部中侏罗世砂岩及钙质砂岩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结果显示其具有182~171Ma、450~600Ma、800~1000Ma、1800~1950Ma及2400~2600Ma的年龄峰值,这种年龄分布特征与安多微陆块及南羌塘地体相似,而与拉萨地体不同,说明南羌塘坳陷东南部下-中侏罗统物源主要来自安多微陆块及南羌塘地体,在早-中侏罗世时安多微陆块与南羌塘地体已经发生了碰撞造山。  相似文献   
236.
沿大型断裂带出露的深成岩体记录并保存了形成时的大地构造活动及后期演化和变形的重要信息。为了更好地理解羌塘西部花岗岩的成因机制和演化历史,本文选取了龙木错断裂南部的泽错岩体进行地球化学、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及云母和钾长石~(40)Ar/~(39)热年代学分析。全岩地球化学判别图显示花岗岩样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至钙碱性系列和过铝质。矿物组合表明无角闪石且含白云母。以上特征均显示出明显的S型花岗岩趋势。锆石U-Pb年龄为123±1. 7Ma至107±1. 4Ma,表明岩浆侵位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此时班公-怒江洋仍在向北俯冲。云母和钾长石~(40)Ar/~(39)年龄及前人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显示,侵位后岩体至少有四个阶段的冷却,包括120~90Ma、90~38Ma、38~26Ma和26~0Ma。第一阶段在侵位后10Myr内快速冷却至低于~320℃,而随后以相对较慢的速率冷却至~220℃。从90Ma到38Ma期间经历了较长时期极为缓慢的冷却,该阶段构造活动趋于静止,表明羌塘地体-拉萨地体碰撞应发生在90Ma之前。中新世受控于龙木错断裂左旋走滑的影响,最后一期的构造变形以东西向伸展为主,深成岩逐渐剥露至地表。龙木错断裂可能作为中新世以来高原物质向东运移西部边界的一条新的应力释放途径。  相似文献   
237.
长枪穹隆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松潘-甘孜地体之南端的木里地区,被东部的扬子板块和西部的羌塘地块所围绕。伏于三叠纪复理石地层之下的长枪穹隆由一套浅变质的沉积岩系组成,核部主要为里伍群二云石英片岩。为精确限定长枪穹隆核部里伍群的沉积时代和源区特征,本文运用LA-ICP-MS锆石U-Pb微区定年和原位Lu-Hf同位素分析技术,对里伍群变沉积岩系样品进行了锆石年代学、锆石微量元素和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155颗碎屑年龄横跨早奥陶世-太古宙(476~3583Ma),碎屑锆石的Th/U比值均大于0. 1,大部分锆石具有明显的震荡环带,且锆石的稀土元素呈现明显的HREE富集、正Ce异常和负Eu异常的特点;上述特征指示该系列锆石为岩浆成因。碎屑锆石原位Hf同位素显示其εHf(t)值具有较宽泛的变化范围,介于-22~+14。锆石混合年龄谱能区分出四个明显的特征年龄峰值:~516Ma、~740Ma、~884Ma和~2. 5Ga。综合对比区域研究结果,我们认为476~560Ma的碎屑锆石可能来自于当时邻区冈瓦纳大陆北缘的泛非造山带,而715~1000Ma碎屑锆石可能来源于扬子板块西缘的新元古代的岩浆岩带和江南造山带。  相似文献   
238.
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中段的雄村、娘热地区,因近年来不断发现铁、铜等金属矿床,而逐渐被关注。但是由于缺少地球物理资料,该地区地壳精细结构未能取得清楚的认识。针对横过雄村-娘热矿集区130km深地震反射剖面及25km矿集区内部加密反射剖面的数据,进行了层析静校正、能量补偿、去噪、速度分析等数据处理,获得了雄村-娘热矿集区地壳结构的反射图像。结合本区地质资料,对矿集区深部结构进行了解释和推断,揭示了上地壳多条断裂及各类地质现象,认定断裂与岩浆流动上升方向有关,研究结果对矿集区成矿背景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39.
王涛  侯增谦 《地学前缘》2018,25(6):1-19
固体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探测地球深部过程与不同圈层协同演变。深部物质探测、地球物理结构探测和深钻一起构成深部探测的三大途径。岩浆岩“探针”及区域同位素(如全岩Nd、锆石Hf)示踪填图是深部物质探测的主要手段,可以用来揭示深部物质组成特征及时空变化,确定不同类型地壳省,划分大地构造边界,估算大陆地壳生长量、方式,分析区域成矿规律。这一技术广泛应用后,有望实现深部结构探测与物质探测结合,开展深部物质填图。中国大陆是深部物质探测的良好实验室,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包括:多块体拼合的岩石圈及陆壳深部物质组成架构,不同类型造山带地壳生长与深部物质组成结构,不同构造单元深部物质组成与成矿作用及其浅部成矿制约。文中重点总结和探讨了岩浆岩全岩Sr-Nd同位素和锆石Lu-Hf同位素区域填图以及捕获锆石信息填图的思路、方法和注意的问题,以及可以解决的重大地质问题,并探索性提出今后开展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40.
收集了湖北省秭归地区24个流动地震台站2020年6—7月期间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记录,利用背景噪声互相关得到了各台站之间的经验格林函数,提取了0.6—5 s周期范围内的瑞雷波群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获得了该区域近地表6 km以内的三维S波速度模型。结果显示:秭归盆地及其南部邻区的S波速度明显低于东侧断裂区的S波速度,与研究区不同构造地块的构造演化和沉积特征一致;2014年MS4.2地震发生在研究区垂向高低速交界区;长江区域附近断裂区的S波速度明显降低,表明长江水渗透到断层区,因此秭归地区地震频发与三峡库水荷载和水渗透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