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19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41.
阴山造山带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北缘,这一地带不仅是构造活动强、弱的变异地域,且为盆、山的耦合地带,故在造山带与盆地地域具有各异的深层动力过程.本文基于高精度人工源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和高分辨率的数据采集,通过反演求得了满都拉—鄂尔多斯—榆林—延川长达650 km剖面辖区的岩石圈精细层、块结构.研究结果表明:①沿该剖面由南向北地壳厚度为40~45 km;在不同构造单元其介质、结构均不相同;速度分布、空间结构形态和界面起伏及属性亦存在着明显差异;上地幔顶部速度为8.0~8.1 km/s;②沿剖面存在5条深、大断裂,且将该区切割成为壳、幔结构明显差异的4个构造单元,即鄂尔多斯盆地、盆山耦合地带、阴山造山带、内蒙构造带,它们各自具有固有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同时厘定了阴山造山带与内蒙构造带之间的白云鄂博深、大断裂带是古亚洲洋的南界.在这里不仅导致了阴山造山带的形成,而且聚集了诸多的金属矿产资源,地震亦频繁活动.基于上述研究表明,阴山造山带—鄂尔多斯盆地耦合地带的壳、幔结构复杂、呈现出速度结构各异的层、块状展布.显然,在这一错综的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成灾地带,有着特异的深层过程和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42.
阿尼玛卿山不同海拔祁连圆柏树轮宽度年表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阿尼玛卿山地同一坡面的不同海拔高度获取的4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不同海拔梯度的树轮宽度指数年表.各年表中较高的信噪比SNR和样本总体解释量EPS表明,各采样点树木中含有较多的共同环境信息,从低海拔向高海拔的递减反映了高海拔小生境差异对树木生长影响较大;平均敏感度和标准差随海拔升高呈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气候因子对整个坡面的树木生长起着主导影响,其中气温的作用更大一些.可靠年表的平均序列长度随海拔升高变短,表明树木生长是沿着山坡逐渐向上迁移的.不同海拔树轮宽度可靠年表间高频变化一致,10 a滑动的高生长和低生长的不一致则反映了低频变化的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生长在森林上限的树木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滞后于森林下限,生长在最大降水高度附近的树木对环境因子响应的敏感性最低.  相似文献   
243.
张永战  王颖 《地理学报》2006,61(4):446-446
海岸海洋科学的兴起源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正式实施。依据公约的有关规定,1.3×108km2的公海(全球陆地面积为1.48×108km2)将以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等形式划归各沿海国家管辖。海洋权益因此改变,国际海洋秩序随之调整,推动沿海国对“海洋领土”的关注。基于主权与资源开发的需要,推动海岸与大陆架浅海成为海洋科学领域的新热点。海岸海洋(CoastalO cean)概念于1994年U N ESCO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国际海岸海洋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并使用。会后,出版了国际海洋学系列专著“The Sea”第十卷“G lobalCoastalO ce…  相似文献   
244.
辽北“辽河群”极为复杂,对其划分方案存在诸多分岐.实际上辽北“辽河群”除由不同时代地层组成以外,尚包含少量二叠纪的超基性岩、花岗质糜棱岩、闪长质糜棱岩.笔者在野外研究的基础上,对辽北“辽河群”进行解体,原则上不另建新的地层单位,“是谁归谁”,共划分了新元古代红透山岩组、中元古代三岔子群、新元古代西保安岩组和奥陶纪下二台群4个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245.
辽东地区硼矿床成因探讨与硼矿远景区预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辽东地区硼矿赋存于以"含硼岩系"而著称的辽河群里尔峪(岩)组中,表现出明显的地层岩性控矿性.在广泛搜集前人有关硼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丹东市1/25万区调,对本区硼矿成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本区硼矿是混合岩化成矿-构造再次富集的层控型矿床.进而对硼矿成矿远景区进行了预测,共划分A、B、C三级预测区,A级1处,B级3处,C级3处,为今后硼矿找寻、立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46.
2018年6月13日,多条线状风暴和阵风锋造成山东多地出现致灾大风,基于常规、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此次大风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冷涡后部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脊之上,850 hPa与500 hPa 温差高达34.7 ℃,同时925~600 hPa 的干层与地面至925 hPa的近饱和层相叠置,上下层大气之间温、湿差异显著,形成强热力不稳定,持续并增强的低层逆温层使不稳定能量得到积累,显著干层和低层强温度垂直递减率为夹卷和蒸发冷却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2)线状风暴各生命期强阵风是由内嵌其中的普通单体或超级单体下击暴流所引发。单体间下沉气流合并使地面大风的影响范围和强度有所增大。强阵风均伴随较强降雨和降雹,雨滴和冰雹的拖曳是产生下击暴流的重要原因,极大风速与5 min降水量具有正向相关性,青岛34.8 m ·s-1的极端大风出现时5 min降水量达19 mm。(3)山东东南部的初生对流在地面辐合线、海风锋、对流云街上被接连触发,遇阵风锋后生命史延长,得以并入到主风暴,使风暴发展壮大,而风暴中的下沉气流又驱动多股阵风锋加速向南推进,增强地面风速,阵风锋与风暴主体之间存在相互促进机制。在对流潜势较高的条件下,需关注边界层辐合线对对流的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247.
龙门山断层地震周期及其动力学过程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断层面上引入速率-状态相依摩擦本构关系、考虑铲形逆冲断层几何结构特征、断层下盘和上盘中下地壳及上地幔为黏弹性介质、上盘上地壳为弹塑性介质,本文用二维有限元动力学模型模拟了龙门山断层上大震准周期复发行为、分析了断层上地震孕育位置、地震周期不同阶段的应力/应变场演化特征.不同于近垂直走滑断层上的地震周期行为,大陆铲形逆冲断层上的构造应力的积累和释放过程更复杂、有其独特性.我们得到如下认识:(1)铲形逆冲断层上的地震复发是准周期行为.(2)龙门山断层最大库仑应力位于断层17~20 km深处,应力长期积累和同震释放都在此深度最大,说明地震会在此处孕育、发动.(3)在断层破裂的深部和浅部,同震滑动大小和构造应力释放大小并非同步,而是差异悬殊.(4)地震仅部分释放区域积累的应变能,断层上盘上地壳顶部和底部的褶皱、破裂等永久变形形式也是释放应变能的重要形式.(5)应变能密度增量的演化图像分为:震间、同震、震后期,清晰反应了龙门山断层附近的地震动力学过程.(6)地震发生除释放能量外,同时也对近断层的中地壳和断层底部有很大的应变能加载;这些加载,在震后期可能通过震后滑移、余震或中下地壳乃至上地幔的驰豫形变用几十年时间释放.以上对大陆内铲形逆冲断层上变形特征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在其地震周期行为中评估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248.
通过对海南岛南部三亚湾海岸海洋和东部铜鼓岭海岸海洋环境的调查和研究,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海岸海洋环境的深刻影响.结果表明,海南岛三亚湾岸段处于中等开发状态,存在生活污水排放和城市建筑违规等环境问题;东部铜鼓岭岸段处于初级开发状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养殖排污.人类活动对海岸海洋环境带来负面效应的同时,也在充分利用海岸海洋资源.因此,根据海岸海洋环境特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海岸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扩大人类活动对海岸海洋环境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249.
随着人类对于海岸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不断深入,海洋国土和权益的问题日益突出,因而各国普遍开始重视在基础教育中开展海洋地理学的教育活动.文章在对我国海洋观的演变过程做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海洋地理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进行评述,进而就"新课程改革与海洋地理教育"这一问题做了深入分析,以此阐述海洋地理内容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就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地理新课程教材编写修订和新课程教学过程优化这两方面,对学校和地方开展海洋地理基础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50.
江南造山带位于组成华南大陆的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之间,是揭示华南陆块演化及其动力学过程、探索该地区大规模岩浆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关键窗口。前人在构造学、岩石学和矿床学等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仍对江南造山带的深部结构认识不明,导致对其定义、边界范围、形成时代及演化过程等方面长期存在争议,故亟需开展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工作,为解决上述争议问题提供约束。鉴于后期构造运动对上地壳大幅改造的影响,致使对于江南造山带的深部边界存在不同认识,本文以重力数据和航磁数据为主、辅以大地电磁测深结果、并与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资料相结合,厘定江南造山带的深部边界。综合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深部电性结构及75种元素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聚类分析结果,推测钦杭结合带可能为江南造山带东南侧深部边界,并推断了江南造山带北部可能的深部边界和周缘的断裂构造。基于上述结果和认识,分析了区域构造对金、铜矿床的控制作用,认为江南造山带深部边界及深部断裂扮演了成矿系统中“导矿通道”的角色,从深大断裂形成之初就提供了铜、金等幔源成分为主的矿物质,在合适位置就位成矿;后期复杂的构造运动,使得局部位置再次活化,成矿物质重新富集迁移,在次级断裂等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