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When extreme weather events occur, people often turn to social media platforms to share information, opinions and experiences. One of the topics commonly discussed is the role climate change may or may not have played in influencing an event. Here, we examine Twitter posts that mentioned climate change in the context of three high-magnitude extreme weather events – Hurricane Irene, Hurricane Sandy and Snowstorm Jonas – in order to assess how the framing of the topic and the attention paid to it can vary between events. We also examine the role that contextual factors can play in shaping climate change coverage on the platform. We find that criticism of climate change denial dominated during Irene, whil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struggle frames dominated during Sandy. Discourse during Jonas was, in contrast, more divided between posts about the scientific links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vents, and posts contesting climate science in general. The focus on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struggle frames during Sandy reflects the event’s occurrence at a time when the Occupy movement was active and the 2012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was nearing. These factors, we suggest, could also contribute to climate change being a more prominent discussion point during Sandy than during Irene or Jonas. The Jonas frames, meanwhile, hint at lesser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how climate change may influence cold weather events when compared with tropical storms. Overall,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how ev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hort-term socio-political context can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lenses through which climate change is viewed.  相似文献   
272.
本文主要立足于我国地震多发、震灾严重的国情,着眼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公众对地震安全信息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探讨把防震减灾工作成果转化为公共服务产品,实现从被动救灾到主动救灾的创新和转变。以地震安全公共服务为目标,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为国家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提供先进的关键技术支撑,不断提高地震行业应对地震灾害的基础信息保障能力,更好地发挥地震行业中各个业务技术系统的功能,使防震减灾成果更好、持续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273.
朱宝霞  申文庄  马明 《中国地震》2014,30(3):373-381
公众是实现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以下简称地震重防区)防震减灾工作目标、提升社会防震减灾能力的主力军,而公众对地震重防区的认知与防震减灾宣传密不可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公众对地震重防区和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低、公众的防震减灾素质有待提高、防震减灾宣传针对地震重防区的内容不够全面、宣传方式和手段不够多样化等问题.据此,提出建议:强化地震重防区宣传,丰富防震减灾宣传内容;防震减灾宣传方式和途径多样化;完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制度等.  相似文献   
274.
通过构建最优控制模型及实证调查的方法,分析洪湖湿地恢复过程的公众参与与政府政策的可取之处及亟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系统地探讨了洪湖湿地永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并为其他地区的湿地管理提出建议。通过理论构建和实证调查提出以公众参与为主、政府政策为辅的环境管理模式,阐述了以公众参与为主、政府政策为辅的环境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75.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有效驱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驱动现状及其相关问题,分析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层次结构以及在空间信息技术发展中的定位,基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试点工程应用示范建设的经验,阐述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有效驱动问题。针对我国当前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的瓶颈问题,提出了走以不同行业与部门协同共建的方式来有效驱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276.
宋豫秦  牛宁  曹淑艳 《中国沙漠》1999,19(Z1):149-154
对科尔沁沙地部分旗、县、市的公众沙漠化意识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①81.6%的受访者知道"沙漠化"一词;②62.8%的受访者认为当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所造成的,其中"三滥"为主要因素;③75.7%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当地土地沙漠化程度较10a前有所好转或有明显好转(1:1.07);84%的受访者认为10a后当地沙漠化治理会取得成效(根治:13.1%;大有成效:45.1%;有些成效:25.8%);④认为当地治沙措施"多"的分值为5.76(10分制,下同);⑤认为国家、地方政府、集体和个人四者在治沙事业中各自应负责任之比为15:18:10:12;77.9%的受访者认为当地政府重视治沙工作,平均重视度为7.4;94.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加义务治沙劳动;70.8%的受访者愿为制止樵采而修建沼气池或使用其它替代能源;⑥受访者对当地生活的满意度为6.73,认为治理沙漠、发展经济、发展教育、改善医疗、提供社会保障5个方面的重要度分别为9.04、9.05、8.78、7.78、7.73。  相似文献   
277.
袁庆禄  孙瑞婷 《中国地震》2023,39(2):395-411
从巨灾保险视角,运用层次分析法测度居民震灾保险素养水平,构建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居民震灾保险素养、公共服务感知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居民震灾保险素养水平较低,且差异较大。震灾保险素养与公共服务感知对公共服务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居民的家庭收入水平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表现出负向影响,但其程度不及震灾保险素养与公共服务感知。防震减灾部门应进一步拓宽公共服务渠道,增加服务种类及方式,注重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居民的震灾保险素养水平和公共服务感知能力。保险公司需要与防震减灾部门展开深度合作,开发适合不同收入层次人群的地震保险产品,加大地震保险知识普及力度,藉以提高居民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