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290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自然海域中曼氏无针乌贼产卵亲体性成熟提前和小型化现象明显,这可能是一种适应性进化,人工干预背景下曼氏无针乌贼繁殖期行为的动态变化值得关注。2020年4-6月室内采用聚焦个体扫描法和定点连续记录法分别观察和记录了曼氏无针乌贼繁殖期的行为活动,并按其生活习性和行为的生物学功能等进行系统化分类,构建了繁殖期行为谱。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繁殖期行为谱主要包括三大类12种行为:(1)游泳行为主要分为前进和后退,繁殖期的雌性多处于静潜水底或静浮水中的状态;(2)捕食行为主要分为发现、定位、捕捉和咀嚼等系列动作,曼氏无针乌贼能够快速感知周围17.0-36.0 cm范围内的饵料,捕捉的有效距离为8.0-22.0 cm,能在2.0-10.0 s内完成对饵料的高效捕获;(3)繁殖行为复杂,主要分为求偶、伴游、交配、产卵等,其中求偶行为体现在雄性对雌性的自我展示、追逐配对和争斗护卫等过程,雄性在争斗护卫和伴游过程中的护雌行为尤为激烈。曼氏无针乌贼交配时采用"头对头"的方式,平均交配持续时间42.9 s。曼氏无针乌贼对产卵附着基有选择性且偏好于最初的附卵物,卵群对雌性产卵行为有诱导和刺激作用,每次产卵到附卵过程平均用时108.6 s。曼氏无针乌贼繁殖期行为谱特征的研究可为后续曼氏无针乌贼行为机制和基于全生活史的资源保护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梯度(10、15、20、25、30和35)和规格体重[S组(1.55±0.37) g, M组(3.92±0.74) g, L组(9.08±1.38) g]对横带髭鲷(Hapalogenys mucronatus)幼鱼耗氧率(RO)和排氨率(RN)的影响,以及氧氮比(O:N)对横带髭鲷幼鱼能源物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当盐度恒定时,横带髭鲷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体重(W)的增加而下降,体重与单位体重的耗氧率之间呈一元三次函数关系,体重与单位体重的排氨率之间呈幂函数关系;盐度和体重对横带髭鲷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盐度和体重的交互作用对耗氧率、排氨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随着盐度的升高,三种规格横带髭鲷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耗氧率在盐度20时出现相对最大值,而排氨率则在盐度25时出现相对最大值。三种规格横带髭鲷幼鱼O︰N值均随盐度的上升呈波动趋势, O:N值波动范围在5.035~7.533之间,其总平均值为5.916;同一规格不同盐度间O︰N值差异不...  相似文献   
293.
三种蛏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AFLP技术对浙南地区分布的小荚蛏(Siliqua minimai)、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和大竹蛏(Solen grandis)3种蛏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检测,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利用筛选出的5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781个清晰的位点;小荚蛏、缢蛏和大竹蛏多态位点比例依次为79.22%、84.25%和64.8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971、0.3070和0.2785,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402、0.4575和0.4010,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2585、0.2691和0.1838.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蛏的核DNA遗传多样性水平以缢蛏为最丰富,小荚蛏次之,大竹蛏最低;并且3种蛏的共享位点很少,遗传趋异比较明显,说明3种蛏的遗传关系比较远.  相似文献   
294.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饥饿对3种不同规格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饥饿的时间分别为1,3,5,7,10,13,20,27,35 d.实验结果表明,饥饿对3种不同规格的文蛤耗氧率和排氨率都有极其显著的影响(P<0.01).3种不同规格的文蛤在饥饿1~7 d时,耗氧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饥饿7 d以后,耗氧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3种不同规格的文蛤在饥饿1~10 d时,排氨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饥饿10 d以后,耗氧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在实验周期内,大、中、小3种不同规格的文蛤的O/N值分别为15.05~36.12(平均23.69),15.6~37.56(平均24.73),17.44~47.25(平均27.17).  相似文献   
295.
基于案例推理的东海区鲐鱼中心渔场预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8~2005年的东海区上海、宁波、江苏和舟山四大渔业公司的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生产统计数据以及同期的卫星资料反演的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数据,利用案例推理方法,设定了上级结果的相似距对下级检索的影响权重因子,进一步研究渔场渔情的分析预报.通过试验性预报实例的预报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表明,预测精度达到75%,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渔场的分布,为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服务.  相似文献   
296.
柴胡对美国红鱼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添加2% 柴胡 ( 水提物 ) 的配合饲料饲喂规格为63 g ± 0.76 g 的美国红鱼,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研究了柴胡对美国红鱼免疫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柴胡后的第3 d,白细胞吞噬百分比 ( PP ) 和吞噬指数 ( PI ) 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 ( P < 0.01 ),而在停药 7 d 后, PP 和 PI 逐步下降,但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01 );投喂中草药制剂后,实验组美国红鱼的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逐步升高,投药后第 14 d 显著高于对照组 ( P < 0.05 ),蛋白质含量于投药后第 7 d 显著高于对照组 ( P < 0.05 ),停药后均开始下降.整个投喂中草药制剂及停药 7 d 后,实验组美国红鱼的酸性磷酸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 P > 0.05 );投药 28 d 后,利用哈维氏弧菌人工感染美国红鱼,实验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高达 75% .柴胡具有较突出的促进美国红鱼免疫机能的功效.  相似文献   
297.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4月对南麂列岛8条潮间带断面开展了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91种,其中软体动物84种,藻类46种,多毛类23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动物5种。从季节来看,春季航次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64种、8890.76g/m2、3436ind/m2)明显多于秋季航次(121种、3642.10g/m2、1657ind/m2);而从不同底质来看,平均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岩礁断面(分别为54种、8318.78g/m2、3354ind/m2)都明显高于泥质(27种、154.46g/m2、185ind/m2)和沙质断面(8种、64.30g/m2、66ind/m2)。从垂直分布来看,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分带明显,平均生物量中潮区(7278.41g/m2)大于低潮区(6684.14g/m2)大于高潮区(4836.77g/m2),平均栖息密度为中潮区(3386ind/m2)大于高潮区(2908ind/m2)大于低潮区(1347ind/m2)各断面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97-3.10,种丰富度指数为0.54-4.91,均匀度指数为0.4...  相似文献   
298.
宽壳全海笋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普通光镜和石蜡切片技术,系统观察了宽壳全海笋卵子在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外形和核相变化。结果发现,宽壳全海笋成熟未受精卵呈梨形或卵圆形,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有明显的生发泡和核仁;精子为鞭毛型,全长(44.042±1.166)μm,头部呈椭圆形,前端的顶体略呈钝锥状;在水温24℃条件下,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启动卵子发育;受精后6~9 min,生发泡逐渐萎缩、破裂,随后精子进入卵内并轻微膨胀;受精后20,30 min,受精卵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成熟分裂结束后,精、卵核体积迅速膨胀,核膜重新出现,形成弥散状的雌、雄原核,雄原核形成略早于雌原核;受精后40 min左右,雌、雄原核在卵子中央以原核联合的方式结合,随后联合核的染色体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随着有丝分裂的进行,染色体被纺锤丝拉向两极,结果在受精后约50 min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第一次卵裂结束;第二次卵裂过程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只是卵裂方向与第一次卵裂基本垂直,在受精后65~70 min,第二次卵裂完成,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另外,实验中发现了少量的多精入卵和多极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