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95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4 毫秒
31.
Mao  Wenxin  Wang  Wenping  Luo  Dang  Sun  Huifang 《Natural Hazards》2019,97(3):1025-1049
Natural Hazards - The ice disaster risk in Ning-Meng reach of Yellow River in China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and the various risk factors are not independent with each other but present...  相似文献   
32.
鄂尔多斯古陆具有稳定的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也存在有利于金伯利岩形成的深切地幔的深大断裂构造。在山西柳林尖家沟地区发现众多金伯利岩,在山西应县和大同地区发现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及似金伯利岩等与金刚石形成有关的岩体,在这些地区也发现少量微粒金刚石和大量指示矿物;圈出内蒙古新庙、陕西店塔2个铬尖晶石指示矿物异常区。陕西店塔地区还发现与金伯利岩岩浆活动有关的环状构造。鄂尔多斯古陆区具备原生金刚石形成条件,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33.
岬湾海岸中一般在岬角的右侧与左侧(面向大海方向)分别发育顺时针与逆时针涡流。这些涡流的存在对泥沙输运、海底地形演变、污染物扩散等都具有重要影响。而在海洋中岛屿的存在将产生局部的岛后尾流。如岛屿与岬角距离较近,岛后尾流可能与岬角涡旋相互作用,反之则相互影响较小。本文以海南岛铺前湾为例,研究在岬湾海岸中湾口处的人工岛建设对湾内涡旋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人工岛建设对整个海湾海底冲淤变化的效应。本项研究主要采用COAWST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潮期在海湾内发育大范围的顺时针涡旋,小潮期涡旋发育不明显,以东向余流为主。人工岛建设并未影响整个海湾的涡旋结构,但人工岛分隔了湾内顺时针涡旋,且在周围产生局部的逆时针与顺时针涡旋。海底冲淤变化的基本格局为湾内以淤积为主,人工岛建设加强了这种趋势,但在人工岛与岸线之间的狭窄通道内,海底出现冲刷。本项研究对岬湾海岸的科学开发管理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4.
Liu  Qunqun  He  Wenping  Gu  Bin  Jiang  Yundi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17,130(1-2):435-442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 Many abrupt climate change events often cannot be detected timely by conventional abrupt detection methods until a few years after these events have occurred....  相似文献   
35.
海南岛莺歌海近岸的潮汐不对称与潮致余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潮汐不对称与潮致余流在河口海岸区的物质输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往的研究表明,在驻波占主导的河口海湾中,涨落潮的历时不对称与流速不对称有较为良好的对应关系。而潮致余流主要由地形与潮波的非线性作用所致。本研究以海南岛莺歌海附近为代表,结合实际观测与数值模型,研究复杂地形的开阔近岸区的潮汐不对称与潮致余流。结果表明,在莺歌海近岸区,涨落潮历时不对称皆表现为涨潮历时短于落潮历时,而流速不对称则出现复杂的空间变化。对流速不对称的机制分解表明,研究区的流速不对称主要由K1、O1与M2的相互作用,以及潮余流与各潮汐分潮的相互作用所控制。其中前者产生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的涨潮优势,而后者则与余流的方向相对应,出现多个涨潮优势与落潮优势的区域。总体而言,研究区的流速不对称由余流与各潮汐分潮的相互作用所决定。这表明,采用涨落潮历时的不对称来确定潮汐不对称的方法在开阔近海区可能并不适用。对潮致余流的研究表明,研究区的欧拉余流远大于斯托克斯余流。欧拉余流表现为多个顺时针与逆时针的涡流。涡流分布与地形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潮流沙脊区多发育顺时针涡流,而深槽区则以发育逆时针涡流为主。摩擦力在涡流的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6.
Water inrush from coal-seam floors greatly threatens mining safety in North China and is a complex process controlled by multiple factors. This study presents a mathematical assessment system for coal-floor water-inrush risk based on the variable-weight model (VWM) and unascertained measure theory (UMT). In contrast to the traditional constant-weight model (CWM), which assigns a fixed weight to each factor, the VWM varies with the factor-state value. The UMT employs the confidence principle, which is more effective in ordered partition problems than the maximum membership principle adopted in the former mathematical theory. The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Datang Tashan Coal Mine in North China. First, eight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are selected to construc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ubsequently, an incentive-penalty variable-weight model is built to calculate the variable weights of each factor. Then, the VWM-UMT model is established using the quantitative risk-grade divide of each factor according to the UMT. On this basis, the risk of coal-floor water inrush in Tashan Mine No. 8 is divided into five grades. For comparison, the CWM is also adopted for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a differences distribution map is obtained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Finally, the verification of water-inrush points indicates that the VWM-UMT model is powerful and more feasible and reasonable. The model has great potenti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futur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37.
研究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土壤CO2通量有助于准确估算该区域的土壤CO2排放, 对认识高原土壤碳循环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LI-8100土壤CO2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疏勒河上游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土壤CO2通量进行了定期观测, 结合气象和土壤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整个观测期高寒草甸土壤表现为CO2的源, 土壤CO2通量的日变化范围为2.52~532.81 mg·m-2·h-1. 土壤CO2年排放总量为1 429.88 g·m-2, 年均通量为163.23 mg·m-2·h-1; 其中, CO2通量与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活动层表层2 cm、10 cm、20 cm、30 cm 土壤温度、含水量和盐分均显著相关. 2 cm土壤温度、空气温度和总辐射、空气温度、2 cm土壤盐分分别是影响活动层表层2 cm土壤完全融化期、冻结过程期、完全冻结期、融化过程期土壤CO2通量的最重要因子. 在完全融化期、冻结过程期和整个观测期, 拟合最佳的温度因子变化分别能够解释土壤CO2通量变化的72.0%、82.0%和38.0%, 对应的Q10值分别为1.93、6.62和2.09. 冻融期(含融化过程期和冻结过程期)和完全冻结期的土壤CO2排放量分别占年排放总量的15.35%和11.04%, 在年排放总量估算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8.
理解前兆异常变化机理和地震短临前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概要介绍了国内外近几年在地壳形变一地球自转日长变化十年尺度相关性、静寂地震、前驱波三方面的重要研究发现,并分析了这三项研究发现在地震前兆异常机理认识中的作用。初步分析表明:深部核幔耦合作用引起的地壳形变、地球物理场十年尺度波动,是数年至十年尺度地震场兆波动性变化的重要调制因素之一;源于断层脆韧转换带(过渡层)的静寂地震一慢地震缓慢破裂过程,是数天至数月尺度地震短期异常变化产生的重要原因;源于脆韧转换层上部或弹脆性层薄弱部分慢地震过程所辐射出来的低频前驱波(慢地震波),是目前已发现的可重复出现的短临前兆信号,具有数小时至7天左右的地震短临预报指标意义。  相似文献   
39.
介绍基于直接数字合成技术(DDS)研制的正弦激励源系统工作原理,运用matlab-simulink仿真模块仿真正弦激励源数据,结果表明,幅值稳定性可达到10-6~10-7,频率稳定性达到10-4,该系统能解决以往正弦电路中幅值稳定度和高频时频率稳定度差的问题,提高航空重力仪的观测精度。  相似文献   
40.
煤矿开采势必破坏天然水化学环境,然而矿区多类含水层地下水系统水化学研究尚未从时空角度分析采动影响下水化学演化的本质。以临涣矿区为研究示范,基于历年常规水化学数据开展主成分分析,揭示采动影响下水化学演化过程中的水-岩作用机制。其中,第1主成分代表碳酸盐、硫酸盐溶解及黄铁矿氧化作用,第2主成分代表阳离子交替吸附及脱硫酸作用。采动影响下矿区主要突水含水层地下水碳酸盐、硫酸盐溶解及黄铁矿氧化作用均逐渐减弱,减弱区域不尽相同;然而,阳离子交替吸附及脱硫酸作用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研究成果为矿井突水水源识别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