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4篇
  免费   321篇
  国内免费   444篇
测绘学   17篇
地球物理   456篇
地质学   1264篇
海洋学   128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2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Ar–Ar dating,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analyses, and Sr–Nd–Pb isotope results of two groups of Lower Cretaceous (erupted at 126 and 119 Ma, respectively) intermediate–felsic lava from the northeastern North China Block (NCB) suggest their derivation from melting of mixtures between the heterogeneous lower crust and underplated basalts. Both groups exhibit high‐K calc‐alkaline to shoshonitic affinities, characterized by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 (LREE) and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 (LILE) enrichment and variable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 (HFSE, e.g. Nb, Ta and Ti) depletion, and moderately radiogenic Sr and unradiogenic Nd and 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Compared with Group 2, Group 1 rocks have relatively higher K2O and Al2O3/(CaO + K2O + Na2O) in molar ratio, higher HFSE concentrations and lower Nb/Ta ratios, and higher Sr–Nd–Pb isotope ratios. Group 1 rocks were derived from a mixture of an enriched mantle‐derived magma and a lower crust that has developed radiogenic Sr and unradiogenic Nd and 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whereas the Group 2 magmas were melts of another mixture between the same mantle‐derived component and another type of lower crust having even lower Sr, Nd, and Pb isotopic ratios. Shift in source region from Group 1 to Group 2 coincided with a change in melting conditions: hydrous melting of both the underplated basalt and the lower crust produced the earlier high‐Nb and low‐Nb/Ta melts with little or no residual Ti‐rich phases; while the younger low‐Nb and high‐Nb/Ta magmas were melted under a water‐deficient system, in which Ti‐rich phases were retained in the source. Genera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intermediate–felsic volcanic rocks was genetically linked with the contemporaneous magma underplating event as a result of lithospheric thinning in the eastern NCB.  相似文献   
33.
陈仁旭  郑永飞  龚冰 《岩石学报》2011,27(2):451-468
对超高压变质岩中含水矿物和名义上无水矿物的地球化学研究,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大陆碰撞带地壳俯冲和折返过程中流体体制的认识。就流体体制和化学地球动力学来说,有关研究在大别-苏鲁造山带进行的最为详细,因此已经成为研究大陆俯冲带变质的典型地区。本文以大别-苏鲁造山带为对象,从矿物水含量的角度,结合稳定同位素论述了大陆俯冲带流体活动。超高压变质岩中名义上无水矿物含有大量的水,以结构羟基和分子水形式存在。名义上无水矿物中结构羟基和分子水出溶与含水矿物分解共同构成了折返过程中退变质流体的主要来源。名义上无水矿物所释放的水以富集轻的氢氧同位素为特征,而含水矿物分解则提供了富集D的流体来源。折返过程中,名义上无水矿物降压脱水存在亏损D的分子水的优先丢失和不同形式水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同岩性的水含量差异导致了它们在折返过程中不同的流体活动行为。大陆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在不同矿物、不同岩性以及板片不同部位之间存在水的再分配;板片的一部分作为富水流体的源,而另一部分可能作为汇。  相似文献   
34.
王增涛 《陕西地质》2011,29(2):41-46
文中探讨了寨上地区古风化壳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认为在寨上矿区第三系地层以下存在古风化壳,寨上矿区王足路一带16、29、23号矿体头部的风化壳内的氧化铁帽型金矿为风化壳型金矿床(类红土型金矿)。  相似文献   
35.
大陆下地壳麻粒岩的流变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险下地壳麻粒岩的流变学研究可以解释地壳变形、壳幔物质交换以及岩石圈深部动力学过程等科学问题.前人通过研究各矿物的显微构造变形特征与变形机制,运用广义混合流变律探讨多矿物复合岩石的流变性质,结合水与流体对岩石变形强度的弱化作用,阐明在大陆下地壳变形环境下复矿麻粒岩的塑性变形和韧性流变性质.目前人们致力于对天然变形岩石和...  相似文献   
36.
广东北部早白垩世粗面岩的成因:Sr-Nd-Pb同位素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北部大长沙盆地粗面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35.3±1.5) Ma,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其Sr-Nd-Pb同位素组成为:富放射性成因铅,(206pb/204Pb)i=18.23~18.39,(207pb/204pb )i=15.78~ 15.88,(208Pb/204Pb)i=38.83~39.14,...  相似文献   
37.
内蒙古乌斯尼黑蛇绿混杂岩带形成时代的地质新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根山-乌斯尼黑蛇绿混杂岩带的属性和形成时代存在明显的认识上的分歧.早期认为是二叠纪侵入的超镁铁质岩体.该超镁铁质岩体侵入了下二叠统格根敖包组,并被哲斯组地层不整合覆盖,形成时代为二叠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中国北方板块构造研究,在硅质岩中采集到的一系列化石资料表明,贺根山地区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时代应为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38.
皖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酸性岩浆岩产于扬子陆块江南古隆起东段,岩体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主矿物组合为斜长石+石英+钾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副矿物有磷灰石、锆石、榍石、磁铁矿、钛铁矿.岩石主量元素含量(%)具有高SiO2、Al2O3、K2O/Na2O,低TiO2、MgO、CaO、P2O5的特征,A/CNK≈1.06,σ≈1...  相似文献   
39.
藏南努日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南缘,前人获得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为23 Ma,与明则和程巴矿床成矿时代一致,但矿区内至今未发现与矿化有关的成矿斑岩体。本文报道了努日矿区新发现的与矿化关系密切的石英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获得石英闪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93.42±0.76 Ma,与同一成矿带内桑布加拉和克鲁铜金矿成矿时代一致(90~93 Ma),表明矿区可能存在两期成矿事件。石英闪长玢岩的主量微量元素SiO_2含量为57.19%~58.23%,A1_2O_3含量为15.78%~16.03%,MgO含量为4.74%~5.32%,Mg~#指数为65.2~67.3;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U等)及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显示出埃达克岩特征。研究表明石英闪长玢岩形成于洋壳俯冲阶段的弧岩浆岩,洋壳熔融形成的母岩浆侵入近地表形成早期铜多金属矽卡岩矿化。晚白垩世成矿事件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研究区存在两期矿化叠加事件,拓展了研究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40.
古亚洲构造域侵入岩时——空演化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许多著名学者提出众多模型,讨论古亚洲构造域的构造演化和造山(带)结构样式。但是,认识上的分歧很大,特别是关于主洋盆的空间位置和闭合时间。本文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编图(1∶250万)和研究这个侧面,参与讨论。1侵入(岩)弧,碰撞和后造山岩石组合,随时间由西向东变新,同时,主构造带走向从近东西向转为近南北向,暗示古亚洲洋的闭合最终转化为太平洋构造域。2位于主洋盆北侧的是宽阔的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的沟——弧——盆系统;位于南侧的西面为南天山被动陆缘,中部为塔里木克拉通北缘的窄的沟——弧——盆系统,东面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活动陆缘。3主体侵入(岩)弧的内部分散地分布着从Pt3开始的残留弧和残留oφ,被看做是主体弧的基底。4传统上认为的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块",本文基于它们的侵入(岩)组合归为残留弧,认为不是构造上相对稳定的性质,并未采用"地块"的术语,而把它们看作洋陆转换过程中早期残余岛弧处理。5提出主洋盆的识别有三个标志,(a)洋闭合最晚,(b)或为双向俯冲(当两侧均为活动大陆边缘时),或单向俯冲(当一侧为被动陆缘,另一侧为活动陆缘时),(c)长寿命的洋以及洋闭合带常常发育地中海式残余洋发育的陆——陆碰撞早阶段。6该构造域主要发育Pt3——T的侵入(岩)弧和oφ,支持S¨engor等关于大量新生陆壳的推测,亦与大量花岗岩类为εNd(t)"+"值符合。新生陆壳的形成又暗示,长时间的洋俯冲必导致地幔的冷却,以及大量榴辉岩进入地幔,最终导致高密度的地幔下降流形成,必导致洋的闭合与随后的陆——陆碰撞,形成最初的东亚大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