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6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2008年黄海浒苔爆发的基本状况与科学应对措施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2008年5月下旬以来,黄海中、南部海域爆发了大规模的浒苔灾害.范围之大,前所未有.对此,在国家海洋局、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的领导下,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对浒苔发生的基本状况、属性、溯源、漂移路径预测、监测、环境因子监测及生长速度、杀灭试验、成分分析和下沉监视等诸多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现将浒苔的基本状况、浒苔爆发后的科学应对措施及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结果简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2.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formation history of Huanghe (Yellow) River. One postulates that Huanghe River might have come into existence before Tertiary. The other supposes that it joined up into a long river only in the last stage of Late Pleistocene. The appearance of Huanghe River is believed to have close relation to the uplifting of Tibetan Plateau. It is not likely that it could have come into being before its high elevation riverhead was formed. Today Huanghe River occurred probably during the recession of the sea in glacial periods. In the last glacial age, the climate was very harsh in the area north of the modern estuary of Changjiang (Yangtse) River; some areas were permafrost and the others barren deserts. At that time, eolation was the major exogenic force on exposed shelf. Beginning from 12 Ka BP, the global climate warmed up, resulting in gradual disappearance of continental mountain glaciers retreated, and sea level rose. Consequently, Huanghe River was replenished with water to become modern river system. With continued rising of sea level, Huanghe River delta moved continuously eastward.  相似文献   
33.
晚更新世末期黄,渤海陆架环境的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更新世末期,中国陆架环境的最显著特点是寒冷而干燥。那时的海面比现在至少下降了130米,因而渤海、黄海陆架裸露成陆并转化为亚洲大陆的一部分。根据对大量钻孔分析资料和数千公里的浅地层剖面仪测量记录的研究,证明在古季风的作用下,出露了的海底曾发生沙漠化,并产生一系列衍生沉积。  相似文献   
34.
图解法和矩值法估计海岸带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粒度参数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图解法和矩值法两种,为了比较不同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利用新近在莱州湾南岸获取的LZ908孔岩心,在粒度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从参数计算过程、沉积物粒度分布形态(多峰态粒度特征)等方面讨论了两种参数估计方法对计算结果的可能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平均粒径、标准偏差相互替代的程度高,而偏度、峰度相互替代的程度低,或者不可替代;两者的差异是由各自本身的计算过程引起的,是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的一种反映,并且与沉积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5.
晚更新世末期黄、渤海陆架环境的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更新世末期,中国陆架环境的最显著特点是寒冷而干燥。那时的海面比现在至少下降了130米,因而渤海、黄海陆架裸露成陆并转化为亚洲大陆的一部分。根据对大量钻孔分析资料和数千公里的浅地层剖面仪测量记录的研究,证明在古季风的作用下,出露了的海底曾发生沙漠化,并产生一系列衍生沉积(黄土沉积)。  相似文献   
36.
莱州湾海水入侵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莱州湾沿岸(中国东部沿海海水入侵现象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2个观测井(详细列举了4个)内7种主要离子浓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浓度与地下水位的相关关系;并将莱州湾沿岸分为不同入侵区(海水入侵区和咸水入侵区),分别总结了随着海水入侵的发展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37.
青岛市浮山湾、汇泉湾、崂山湾海滩与海底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距今12000a,世界洋面已上升至今日海面以下60m处。而后海面继续回升,在距今6000a时,海面已上升到比今日海面还要高3~4m的位置,这就是汇泉广场下面存在海相地层的原因。也是唠山太清官门前存在干枯小泻湖的原因。大约在距今6000a时,青岛市的浮山湾、汇泉湾、唠山湾已经形成,并在海湾中,形成最初的海湾沉积。自那时以来,崂山湾变化不大;而浮山湾、汇泉湾则发生明显的变化。浮山湾展示为宽阔的沙滩形态,自上世纪60年代在燕儿岛建立船厂以来,大面积的沙滩已经消失。目前所见海岸完全为人造海岸,现已不存在海滩。汇泉湾与汇泉广场的填平有关,早期的海岸线,有可能到达中山公园的院墙一带。现在所见的第一海滨浴场也是人为建设所致。  相似文献   
38.
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2010年3月连续2年对黄河三角洲19口地下水监测井进行观测并对地下水离子化学成分分析,探讨了该区域浅层地下水化学成分、水化学类型及演化规律,为揭示区域地下水环境特征和演化具有现实意义。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p H值变化较小,地下水埋深较浅且年内变化幅度为1.0~3.0 m,但矿化度和各离子差异明显,地下水以Na+、Cl–占绝对优势;矿化度较低的测井的离子浓度变幅较小,反之,矿化度高的测井离子浓度变幅较大;地下水化学类型分为氯化物型、重碳酸盐氯化物型、重碳酸盐氯化物硫酸盐型和硫酸盐重碳酸盐型四大类型,主要包括Na+-Cl–、Na+-Cl–.3HCO?、Na+-Cl–.3HCO?、Na+-Cl–.3HCO?.24SO?、Na+-3HCO?.Cl–.24SO?和Na+-24SO?.3HCO?六种子类型,氯化物型主要分布于广饶县咸水入侵区和滨海区域,重碳酸盐氯化物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内,重碳酸盐氯化物硫酸盐型分布在广饶县咸水入侵区,硫酸盐重碳酸盐型主要分布在靠近黄河流路附近;根据黄河三角洲流路变迁和Gibbs模型,黄河三角洲地区水样化学组成均落在Gibbs提出的Boomerang Envelope模型右上翼,表明研究区水样化学组成主要受蒸发和沉淀作用,海水控制起次要作用,土地利用变化、灌溉、施肥等人为活动的影响亦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39.
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通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余年来,莱州湾地区海水侵染面积急剧扩展,已形成相当严重的灾情。根据调查监测,截止到1990年,本区海水侵染面积已达435km2,其中海水入侵面积为304km2,咸水入侵面积为131km2。为了进一步研究海水入侵的机理、动态和发展趋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93年在菜州湾南部咸水入侵区进行了钻探和地下水的观测工作,其中对A孔(潍北农场)、B孔(新河)、C孔(龙池)和E孔(羊口盐场)进行了详细系统的粒度分析和古地磁测量工作。作者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根据钻孔地层的划分及各个层位岩性和粒度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划分出了不同成因类型海水和咸水入侵通道,明确了入侵通道分布范围,分析研究了入侵通道的物质组成和粒度特征,为本区海水入侵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0.
晚更新世末期黄、渤海陆架沙漠化环境的形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未次盛冰期气候寒冷,温度降低,冰川发育,海面下降,黄、渤海陆架全部出露,东海陆架的大部分也裸露成陆,并成为亚洲大陆的一部分。降低了的气温使蒙古高压得到进一步增强,经常给亚洲大陆带来冷而干的气流,吹蚀亚洲内陆,也吹蚀出露了的陆架。根据多年来在陆架地区获得的浅地层剖面仪测量记录,陆架发生沙漠化的证据有:统一海相地层的解体、大面积的混杂堆积、漫长的风蚀基面、休止角型沉积结构以及埋藏沙丘群的发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