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6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晚更新世末期东海北部古冬季风盛衰变更的地质记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末次冰期最盛时期,干、冷气候盛行,渤海、黄海的大部分地区出现沙漠化,形成众多的沙丘。随着干冷气候的减弱,长江三角洲一带出现硬粘土沉积。冰消期的到来,古季风活动的进一步衰退和海面的不断升高,来自陆架区的东北风不再是干冷的气流,而是湿度逐渐增大的冷湿气流,出现了有利于沼泽发育的环境,以致全新世海侵前夕往往形成薄层泥炭沉积。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古冬季风发生、发展和衰退过程与沙漠、硬粘土和泥炭层形成过程相对应。   相似文献   
62.
采薇海山位于西北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是由中国发现、命名并负责资源勘探的重点调查区之一.本文利用大洋27航次在采薇海山北坡MABC-05站获得的箱式沉积物样品,开展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颗粒较细的、矫顽力较低的磁铁矿为主;利用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可以区分三个具有不同矫顽力值的磁性颗粒组分,并发现磁性颗粒的矫顽力值变化可以有效指示沉积物埋藏后的早期成岩特征.在参考现代物理海洋过程的基础上,我们推测南极底层水团的演化和太阳辐射的变化可能共同影响了采薇海山区海洋底层环境过程.这一结果为探讨南极气候状况对北太平洋的可能影响,评估海洋上层与底层的相互作用等重要科学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3.
西南印度洋中脊沉积物来源广泛,是区域海洋环境演化的记录器,对其沉积物特征及物源研究是区域古海洋研究的基础。对采自西南印度洋中脊扩张轴部(34.9°S)西翼的重力柱沉积物样品进行总碳、总有机碳、生物硅、主量元素、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样品中生物成因组分为沉积物的主要组成,主要包括碳酸盐和二氧化硅;主微量元素除了Ca、Sr与LOI外,其余元素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且相关系数基本大于0.8。结合不同生物组分特点进行分析计算,获得了沉积物中各生物组分的含量。去除生物成因组分重新计算了非生物成因元素含量,通过潜在物源及相应地球化学指标对比分析,发现非生物成因组分主要由非洲南部风成陆源物质组成,含少量洋中脊硫化物与结壳物质。  相似文献   
64.
莱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地下卤水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莱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地下卤水样品的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南岸地下卤水水化学总体特征与海水一致,rNa/rCl,rK /rBr和rMg/rCa系数反映出当地地下卤水来源于沉积古海水,并且海水浓缩程度很高,而变质作用较弱;主成分分析中,第一主分量可以用来解释地下卤水形成时的海水浓缩程度...  相似文献   
65.
晚更新世末期东海陆架沙海之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今18000a前的海面比现在低约130m。那时东海的大部分、台湾海峡都出露成陆,构成亚洲东部最大的南北向低平原。该低平原在寒冷而又干燥的冬季风作用之下,出现了大面积的沙海环境,或者称为陆架沙海,并构成北半球沙漠带的最东缘。  相似文献   
66.
南黄海西部“阿尼努德振动”现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洪军  严理 《海洋科学》1994,18(5):62-67
通过对南黄海的大量浅地层部面仪资料的判读,发现在低于现代海面60m附近的地层中有2条古海岩线,从而证明了中国陆架上也曾发生过阿尼努德振动。这项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晚更新世末斯的陆架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7.
黄海南部海底风成砾石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洪军 《海洋与湖沼》1993,24(4):440-441
于1992年5—6月在南黄海海底打捞到大量海底砾石。通过对这些砾石的形态和表面特征的研究,结合其它证据,发现其形成原因可能与冰期低海面时期陆架上的风力作用有关,因此将这些砾石命名为“风成砾石”。  相似文献   
68.
根据黄、渤、东海的浅地层剖面仪记录,作者发现晚更新世末期中国黄、渤、东海陆架曾发生过沙漠化。据目前所知,渤海的辽东浅滩、黄海的苏北浅滩、东海的台湾浅滩,都可能为独立的沙漠体,全新世海侵后将其淹没。衍生沉积可划分为3种类型,其一为完全埋藏型,构成南黄海北部的厚层泥质沉积区;其二为半埋藏性,如庙岛列岛一带的黄土沉积;其三为完全出露型,以南京附近的黄土沉积为典型。古季风的吹扬作用是海退后陆架发生沙漠化和产生一系列衍生沉积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69.
晚更新世末中国陆架沙漠化环境成因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残留沉积的概念已被海洋地质学家广泛地应用到中国陆架沉积环境的研究当中。随着80年代陆架区浅地层剖面仪测量技术的应用及对海岸线变迁、海岸沙丘古地理环境及古海洋学的研究,仅仅用残留沉积这一概念已无法解释最新发现的一些海底地貌现象。于是陆架沙漠化的理论在文献中出现[1]。在浅地层剖面仪的记录中主要表现出:漫长的风蚀界面,厚层的混杂堆积,典型的休止角结构以及统一的海相地层的解体,重叠的海底沙丘群出现,辽阔残留沉积层的形成,大面积的海岸沙丘的出现,大面积的海底浅滩的发育等。衍生沉积主…  相似文献   
70.
矿物热电性标型及其在大洋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矿物热电性与地质找矿的关系和原理,通过对矿物热电效应机理及影响热电性因素的讨论与分析,结合大洋矿物热电性标型的初步研究,发现金属或半导体矿物处在温差条件下可产生热电效应,热电性标型可指示矿物形成的环境及物理化学条件,为地质与找矿提供指示信息以实现其应用。根据矿物热电性标型可判断古地温和成矿温度、预测隐伏矿体、研究成矿分带性、评价矿床剥蚀水平等,可望在大洋地质与找矿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